小單
【李曉文簡介】
1978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1989年獲碩士學位,1999年獲心理學博士學位?,F(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認知與心理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專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特別就兒童的自我發(fā)展進行研究。著有《青少年發(fā)展研究與學校文化生態(tài)建設》《學生自我發(fā)展之心理學研究》等,主持的課題《不同適應水平小學生自我發(fā)展機制研究》獲上海市第七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李曉文博士是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心理學家,20多年來致力于中小學生自我調節(jié)形成機制和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特征的研究,提出了1~9年級學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年級特征、變化趨勢和學校文化生態(tài)建設的規(guī)律,從文化心理學視角進行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著眼于研究兒童潛能開發(fā)和文化引導路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日前,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她。
看清當下的問題
記者(以下簡稱記):李博士,您長期研究青少年成長問題,能概括一下我國當下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嗎?
李曉文(以下簡稱李):談教育,首先要談情境。教育問題不能脫離當下的情境來談,因為每個時代的教育都有特定的任務,有一些教育問題脫離了情境就不知道該怎么定位,甚至根本看不見問題。我認為,我國當下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情境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獨生子女問題;第二,社會競爭;第三,文化轉型。
記:那我們一個一個來談。首先,您認為獨生子女政策不好嗎?
李:獨生子女政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解決人口增長過快的有力舉措,我當然支持。但是,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必然帶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靠政策是很難改變的,像我這樣的研究者,還有廣大教師、家長必須有所作為,履行自己的職責,有意識地對獨生子女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防,對已經出現(xiàn)苗頭的問題盡早進行干預。
記:獨生子女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李:宏觀上說,可能會出現(xiàn)生態(tài)斷裂。
記:何謂“生態(tài)斷裂”?
李:生態(tài)斷裂是一個養(yǎng)育文化概念,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長輩不需要煩惱的事情,到了當代我們要煩惱。過去多子女時代,兄弟姐妹在一起成長,比如人際交往、學習進步,都是自然發(fā)展的。孩子們在一起玩,相互陪伴,盡管有時會吵架、打架,完了還在一起玩,說明孩子們自己解決了許多問題,學會了忍讓、協(xié)商、妥協(xié)、遵守游戲規(guī)則。孩子們要玩到一塊兒,就得講規(guī)則,不講規(guī)則沒人和你玩,所以游戲規(guī)則就建立起來了。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大的帶小的,小的向大的學習,很多東西不需要父母教,孩子自然就會了。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不僅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而且因為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會更加焦慮,這種焦慮會轉嫁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不正常的成長方式。這種生活狀態(tài)不是正常生活應該有的,然而它真實地出現(xiàn)了,進一步加重了養(yǎng)育文化的生態(tài)斷裂。
記:積極的一面是,獨生子女獨享家里的資源,成長效率更高,各方面表現(xiàn)很優(yōu)秀。
李:對,兩極分化。據(jù)我觀察,我國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并不是家家都存在問題,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比如,好的種子能更快地吸收養(yǎng)分,而差的種子不善于吸收養(yǎng)分,結果越來越差。但我認為孩子的差異不是智商高低不同,是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其中家庭教育的變數(shù)更大,值得家長們深思。
記:教育情境第二個因素是社會競爭??峙?,社會競爭不止是孩子要面對,家長承擔的壓力也很大。
李:沒錯,大人小孩都在“社會競爭”這座大山下喘息。不可否認,我們處在一個鼓勵競爭、不得不競爭的時代。競爭本身不是壞事,沒有競爭,社會就不會發(fā)展,但是當競爭無處不在,而且走到了急功近利的地步,問題就出現(xiàn)了。比如,孩子有學習壓力,本身不是問題,沒有壓力不可能好好學習,但是走到急功近利就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就算考進了北大、清華,問題遲早會出現(xiàn)。孩子要想健康地發(fā)展,一定要喜歡學習,喜歡挑戰(zhàn),尤其是喜歡智慧挑戰(zhàn),才能永遠不斷地自己去學習。
記: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叫淡化學習成績,淡化成績競爭。這種說法對嗎?
李:大錯特錯!在競爭的情境中回避競爭是一種幻覺,必然在現(xiàn)實這面墻上撞得頭破血流,還可能給孩子造成懼怕競爭的心理障礙。
記:最后,我們來談談文化轉型。請問,文化轉型是什么意思,跟社會轉型有關嗎?
李:是的,文化轉型是社會轉型的產物。在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教育觀念洶涌而至,很容易誤導家長。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哪切┙逃龢苏Z,“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兒童為中心”,等等,聽上去蠻有道理,其實非常表面化,片面地認同肯定會犯錯誤。為什么教育要有研究者?因為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父母自然地用母愛、父愛去愛孩子,守護其成長,不會犯錯誤;如果盲目地接受錯誤的廣告式理念,肯定會犯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對所謂的“現(xiàn)代教育模式”不懂還好一點,半懂不懂反而會犯錯,因為半懂不懂容易焦慮。
記:社會轉型的一個顯著標志是信息化,人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網絡,許多事情變得虛擬起來。您對這種現(xiàn)象怎么看?
李:信息化是時代的進步,但有一利必有一弊,信息化的弊端同樣顯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一位法國哲學家寫一個教育藍本,關于復雜思維與未來教育的。他提出,學校的生活必須是詩意的生活,只有營造充滿想象的學校生活,孩子才能是一個健康的人。在信息化時代,要讓孩子用信息化所提供的便利條件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和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把網絡用好了,孩子會變得聰明,變得比老師、家長都聰明,但是如果不注意,問題就來了,我們不能等到問題成堆了再去糾正,那已經非常艱難了。
孩子都是“早產兒”
記:在獨生子女問題、社會競爭和文化轉型三個主要因素構成的教育情境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盲目,甚至出現(xiàn)越關注教育對孩子的傷害越大的奇怪現(xiàn)象。您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李: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作為主體存在的人,每個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都是不同的,一定會出現(xiàn)差異。其次,每個孩子一定有本能的需要,家長要善于聆聽孩子成長的聲音,適時適當?shù)亟o予幫助。
記:孩子都會有哪些本能需要?
李:大致來說,孩子有三種本能需要:自尊需要、自主需要和探究需要。這三個本能需要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不例外。研究證實,新生兒有探究反射,說明他有探究需要。為什么有的孩子厭學?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尊需要和自主需要。如果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太著急,總是督促孩子、訓斥孩子,孩子就會為了自己的尊嚴和自主意識不受壓抑而與家長對抗,代價是抵制自己的探究需要。家長要從孩子的這三個本能需要入手,把孩子的需要變成孩子成長的動力。前蘇聯(lián)偉大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把這種教育方法稱為“搭支架”,強調孩子是有主動性的,家長和老師不要機械灌輸。
記:孩子很小的時候即便有這些本能需要,但能力肯定欠缺,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
李:對。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的成長很特殊,有一種有趣的說法是: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早產兒。人當然是動物的一種,但是跟其他動物相比,人要多長時間才學會走路?要多長時間才能自己吃飯、自己走出家門、自己獨立生活?比其他動物要晚很多,所以,人是早產兒,出生的時候很弱小,需要家長不間斷地陪伴和照顧。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其實,當孩子長大成人了,到了我們這樣的年齡,同樣離不開幫助,比如我郁悶的時候就想找好朋友聊聊天,排解一下負面情緒。孩子有本能需要,僅僅是成長的傾向,不是他已經具備了自尊的能力、自主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能力是在與家長、老師、同伴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具備的。所以,家長要做的是引導,但是引導又不能太露痕跡。中國有好多古話,“潤物細無聲”“引而不發(fā)”“大道無形”“大音希聲”,都是了不起的智慧。聰明的父母親是引而不發(fā),教育孩子又不讓孩子感覺到你在教育,這就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另外,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催化,人不是塑造出來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在心理學上稱為“主體的可能性”,催化就是激發(fā)其內在的可能性。總之,孩子的需要是成長的內在動力,家長要用足這些需要。
順勢引導是要領
記:您剛才講到聆聽孩子成長的聲音,指的是什么?是親子溝通嗎?
李:不,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想學彈鋼琴”或“爸爸我想讓你帶我去公園”時,這種要求是發(fā)展的聲音,這樣的交流是顯性的親子溝通。心理學研究認為,除了意識以外,人還有潛意識,孩子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有發(fā)展需要,而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家長應該能感覺到孩子的某種傾向,然后解讀出孩子成長的聲音。解讀的角度是什么?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體需要以及生理發(fā)展的驅動力。
記:您講得太專業(yè)了,能舉例說明嗎?
李:好的,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考試作弊,從這一現(xiàn)象中能解讀出什么呢?能解讀出孩子想讓自己的成績名列前茅,他懂得了考試成績很重要,是學校評價學生的一個標準,很重要的一個標準。許多家長反映,到了小學四年級,孩子喜歡在家里打電話,一會兒跟這個同學打,一會兒跟那個同學打,好像他很忙的樣子。其實,孩子是在告訴你,他長大了,他要跟同學說一些事,而不是跟你說,他覺得你聽不懂。孩子再長大一點,初二的男孩子不愿意跟媽媽一起出家門,讓很多媽媽很困惑。其實,這個年齡的男孩子認為,再和媽媽牽手沒面子透了。到了高中,孩子又愿意陪媽媽散步了,這個行為告訴我們什么?告訴我們他成熟了……這些都是成長的聲音,孩子自己不會用語言告訴你,你看到孩子的行為就能揣摩出他的潛意識在想什么。
記:察覺到孩子有哪方面的需要,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李:順勢引導,就是要順著孩子的發(fā)展勢頭進行引導。這是家庭教育的要領,也是中國智慧的精髓。你看太極拳,都是順勢發(fā)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弱勝強,就是掌握了這個要領。孩子是成長主體,他內部有正面的驅動力,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順著孩子的發(fā)展勢頭催化他,既不要束縛制約,也不要揠苗助長。
記: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家長該怎么做?
李: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表明他需要幫助,恰恰是家庭教育的契機。有位父親問我,他發(fā)現(xiàn)青春期的兒子在網上看黃色小說,很憤怒,但不知道如何與兒子溝通。我問這位父親,你喜歡看球賽嗎?你炒股票嗎?你是武器迷嗎?你關注世界大事嗎?這些都是男人感興趣的事,你的兒子也可能感興趣,所以你懂什么就跟孩子聊什么,陪他一起看球,一起分析股票行情,爭論哪種武器最厲害,一起為空難祈禱,一起關注烏克蘭局勢。當然,如果你喜歡文學最好,跟兒子聊一聊小說,和兒子交流人生價值和人性的美丑,可以直接幫助他成長。兒子對淫穢的東西感興趣只是告訴你,他成熟了,他要成為男子漢。那就幫他成為男子漢吧,把他的視野打開,轉移他的注意力。當他的興趣被轉移了,哪有工夫去看黃色小說?把他視野打開了,眼光拔高了,他怎么會看低級的東西?
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媽媽問我,她的兒子天天對外婆外公很兇,該怎么辦?孩子當時4歲,正值語言模仿期,聽到兇巴巴的語言就會模仿。我給那個媽媽出主意,給孩子找點兒歌,陪他一起唱,買幾本故事書,陪他一起讀,讓孩子模仿里面的話,讓他模仿的需要得到滿足,讓他模仿到優(yōu)美的語言。這便是順勢引導,催化發(fā)展,而一味教訓、打壓不管用,很可能傷害孩子的模仿欲望,阻礙他的成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