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亮 陳 倩 余耀鳴
匹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
黃錫亮 陳 倩 余耀鳴
目的 觀察匹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動脈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方法 篩選頸動脈粥樣硬化確診患者83例,隨機分為治療組(n=42)和對照組(n=41)。治療組行匹伐他汀鈣2mg/d聯(lián)合阿司匹林75mg/d治療,對照組予辛伐他汀20mg/d聯(lián)合阿司匹林75mg/d。治療前及治療12個月后,分別對2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基本情況(數(shù)量、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標)、積分(穩(wěn)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及超聲分型等進行超聲檢測分析。結果 經12個月治療后,治療組在斑塊基本情況、積分和超聲分型變化方面得到顯著改善(P<0.05),而對照組僅在斑塊積分和脂質型斑塊方面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在脂質型減少量和斑塊消失情況上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匹伐他汀能通過改善血脂異常情況,有效逆轉高脂血癥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進程,提高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控制和預防病情惡化。
匹伐他汀鈣;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分型
動脈粥樣硬化最初可由高脂血癥引發(fā),白細胞黏附于血管內壁,轉入內皮下吞噬脂質體最終轉變成泡沫細胞,并在此慢性炎癥病理反應基礎上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激活血小板聚集系統(tǒng),最終可致血栓形成,如腦梗死等[1]。動脈粥樣硬化目前治療方式包括降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和飲食、運動等綜合干預,本研究探討匹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斑塊穩(wěn)定性的影響,對臨床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1.1 一般資料 依據(jù)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2],篩選2009年1月~2012年5月來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科門診就診并自愿接受治療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確診患者83例,男44例,女39例。平均年齡(62.6±8.5)歲。隨機分為治療組(n=42)和對照組(n=41)。治療組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62.1±8.3)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63.1±8.7)歲。
治療組行匹伐他汀鈣(北京雙鶴藥業(yè),2mg/片裝,國藥準字H20080736)2mg/d聯(lián)合阿司匹林(神威藥業(yè),國藥準字H13023716)75mg/d治療,對照組予辛伐他汀(北京萬生藥業(yè),國藥準字H20080736)20mg/d聯(lián)合阿司匹林75mg/d治療。所有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2個月。必要時進行降血壓、降血糖和溶栓藥物治療,并控制管理飲食。
1.2 方法 治療前及治療6、12個月后,采用彩超儀(飛利浦IE33)對所有患者頸總動脈、分動脈和內動脈進行檢測,記錄并比較分析頸動脈斑塊的基本情況(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斑塊數(shù)量、厚度、大小,計算方法請參照[3])、積分及分型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斑塊基本情況 經12個月治療后,治療組在斑塊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標上顯著減少(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僅在斑塊大小和厚度等指標上得到改善(P<0.05)。2組比較,治療組僅在斑塊大小方面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基本情況比較(x±s)
2.2 斑塊積分 經6、12個月治療后,2組患者在斑塊積分方面均顯著降低(P<0.05)。在治療12個月后,對照組在穩(wěn)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積分方面較治療組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積分比較(x±s)
2.3 斑塊超聲特征分型 經12個月治療后,治療組在脂質型和脂質纖維型上顯著減少,而纖維型顯著增加(P<0.05)。而對照組僅脂質型顯著減少(P<0.05)。治療組在脂質型減少量和斑塊消失情況上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超聲特征分型比較[n(%)]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他汀類降脂藥物不僅能有效控制和調節(jié)血脂異常情況,還能有效逆轉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進程[4-5]。與其他他汀類藥物類似[6-8],匹伐他汀的相關抗動脈粥樣硬化效果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其具有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效應,其作用與阿托伐他汀相似,而強于其他5種他汀類藥物。同時,匹他伐他汀鈣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阿司匹林是常用抗血小板藥物,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對血栓烷合成的抑制發(fā)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但其無法對大部分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但長期應用可能出現(xiàn)抵抗現(xiàn)象,因此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
本研究中,經12個月治療后,治療組匹伐他汀鈣片在斑塊基本情況(大小、厚度和IMT等指標)、斑塊積分(穩(wěn)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和斑塊超聲分型變化方面得到顯著改善(P<0.01),而對照組阿司匹林腸溶片僅在斑塊積分和脂質型斑塊方面顯著降低(P<0.01)。在斑塊消失情況上治療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不良反應方面,在整個1年的療程中,聽診并及時記錄下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治療組中有2例輕微腸胃不適,不應該治療進行,可能主要與阿司匹林的服用相關。對照組有1例輕度轉氨酶升高,存在肝損傷,停藥后逐漸恢復;2例適度腸胃不適和1例輕微肌肉酸痛無力,不影響治療和正常生活。
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率為4.8%(2/42),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率為9.8%(4/4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相對而言,治療組的安全性更好且副作用更少。
總之,匹伐他汀能通過改善血脂異常情況,有效逆轉高脂血癥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進程,提高頸動脈斑塊的穩(wěn)定性,有助于控制和預防病情惡化。
[1] 周和,孫宏慧,張信,等.諾和龍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8(20):149-150.
[2] 陳潤鈿.185例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3,12(35):21-22.
[3] 陳靜,李永成.辛伐他汀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4):264-265.
[4] 王晶,耿清,劉永泉,等.阿托伐他汀對血脂水平正常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9):850-851.
[5] 高麗君,齊曉勇,王秀萍,等.瑞舒伐他汀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血脂和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6):4153-4156.
[6] 謝莉,何振華,譚小武.匹伐他汀抑制實驗性肺纖維化大鼠MMP-9和TIMP-1表達[J].當代醫(yī)學,2011,17(26):6-7.
[7] 張蓉,張沂,費宇行,等.匹伐他汀對人主動脈平滑肌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9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2012,7(3):276-279.
[8] 莊志成.匹伐他汀鈣對高血脂伴糖尿病患者頸總動脈血管彈性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1,30(30):102-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6.089
江西 344000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老年科 (黃錫亮)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陳倩)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老年科(余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