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摘要】羅伯特·伯恩鮑姆在其著作《大學運行模式》中提出四種大學組織的運行模式,分別是:學會組織模式、官僚組織模式、政黨組織模式和無政府組織模式。這四種模式有著不同的組織系統(tǒng)特征,四種組織系統(tǒng)的領導方式也各不相同。
【關鍵詞】大學運行 模式 條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34-02
李愛民博士在《沖突與和諧:不同大學組織模式中管理人員與教師的關系》中提出,與四種大學組織運行模式相對應的,行政人員和教師的關系各不相同,分別表現(xiàn)為:平等與和諧、離散與隔膜、對立與對話、自由與自主。
朱曉剛博士在《不同大學組織模式中的校長角色探析》中談到,存在對應四種大學組織運行模式的四種不同類型的大學校長:“學術型”校長、“管理型校長”、“政治型校長”和“領袖型校長”。
一、四種大學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
1.學會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
學會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團體,類似于行會。學會有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參與學校事務的權力;在志趣相投、和諧并能發(fā)展友誼、良好的社交和互助的學者群中的成員資格;取消對不同學科教師的優(yōu)待,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具有同等的價值(鮑恩和舒斯特,1986)。書中虛構了赫里蒂奇學院作為學會組織的單位。
(1)學會成員間地位平等、權利對等
學會組織成員都經過一定的訓練或者具有某種“技藝”。在這種以職業(yè)或手藝為導向的組織里,天然地不存在學會成員間階級或地位的不平等。書中提到,赫里蒂奇學院中的所有教師和管理人員都具有高級學術職稱或專業(yè)學位。
成員間的平等對話一方面可以發(fā)揮每位成員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誠然,民主權利的發(fā)揮和決策的科學合理化是以犧牲工作效率為前提的。但討論和決策問題之前,給予教師和管理人員充分的時間對問題深思熟慮,并允許其發(fā)表意見,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學會組織規(guī)模較小
組織成員都可以民主參與討論和決策事務,其規(guī)模一般不會太大。有些人認為,一個學術團體的傳統(tǒng)只有在不超過10名教師和150名學生的學校中才能得以保持(古德曼,1962)。伯恩鮑姆認為這種限制有些過于苛刻,但他也沒有具體指出規(guī)模較小的量化標準是多少。筆者認為,民主與人數(shù)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例如,我國高校黨委領導特色?;鶎狱h組織充分發(fā)揚民主,討論和決策問題與事務;進而選取黨代表進行院系級討論,最終在校黨委層級決策。層級不是等級,雖有垂直管理和隸屬關系,但中共黨員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在我國高校中,或許可以實現(xiàn)大學中學會的特色。
2.官僚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
通過系統(tǒng)地協(xié)調許多個體的工作以實現(xiàn)大面積的管理任務而設計的組織類型叫做官僚組織(布勞,1956)。
(1)垂直負責,科層管理
垂直負責和科層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筆者認為,在大學中的行政領域可以采用官僚組織模式,但在負責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二級學院可能不適合采用此種方式,當教學成為效率的附庸,大學也就失去了其本真。在教學領域和部門,應采用學會組織模式?!皺嘧兝碚摰膶嵸|就是在不同條件下采用不同的組織和管理形式是最有效的”(伯恩鮑姆,2002)。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高校大部分還是官僚組織模式。
(2)固定程式,領導決策
官僚組織模式中,工作人員職責明確,內容清晰,所有工作都在流程中進行,即使有人員變動,但只要告訴新人員其工作的固定程式,一般情形下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效率。在決策領域,領導成為左右決策的最關鍵人物。組織的許多權力都操縱在英雄人物手中,人們對英雄人物也抱有巨大的期望(鮑德里奇,1978)。這種英雄式的領導,一方面可以增強領導“卡里斯瑪”效應,形成一種崇拜和服從的文化氛圍,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造成領導“獨斷專行”。
3.政黨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
把高??闯墒且环N政黨組織系統(tǒng),就是說它是由擁有各種利益、主張、目的的子聯(lián)盟組成的超級聯(lián)盟(賽爾特和馬奇,1963)。每一個子聯(lián)盟又是由許多利益團體構成的。這些團體至少在目標上具有某種共同之處,能夠協(xié)同工作,努力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巴卡拉克,1980)。
(1)政黨利益決定決策走向
高校資源是一定的,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團體獲得的資源也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資源內獲取最大資源,這是團體聯(lián)盟成政黨的根本內驅力。聯(lián)盟在權力決策層的人數(shù)會影響資源分配,但政黨利益是否符合學校利益,往往政黨很少考慮。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對立是可以預想的,但當一方政黨提出的問題建議和意見與其他政黨利益聯(lián)系不大時,其他政黨大部分時候會漠不關心。伯恩鮑姆在書中說,“可見,政黨組織系統(tǒng)是沒有什么責任感的?!?/p>
(2)政黨組織的低效率
在政黨的博弈中,說服與被說服的動態(tài)過程屢見不鮮。激烈的爭論和不容易達成一致和妥協(xié)造成了政黨組織系統(tǒng)的低效率。然而這種低效率反而保持了學校的穩(wěn)定。書中虛構的維吉勒州立大學,人們從不同的渠道獲取信息,同時根據自己的認識作出不同的判斷和解讀,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準確知道學校發(fā)生了什么以及學校將會發(fā)生什么。然而這恰恰讓學校能夠有效的運行?!皼]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政黨間的聯(lián)盟會隨著某一政黨獲得的大多數(shù)資源而相互聯(lián)系,一般性的“你支持,我反對”的模式會存在于政黨聯(lián)盟間。這種動態(tài)地相互支持或反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校的穩(wěn)定。
4.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
“無政府”并不是意味著沒有正當有序的管理,而是一種遵循自身信念行動的理念。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有三個:目標的或然性;技術的不明確性和參與人員的流動性。
(1)目標的或然性
無政府組織強調個人信念,然而每個人對于同一事務的認識可能會不一致,共事的人在對解決同一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上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強調個人信念意味著支持個性,個性在高校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上。目標的或然性雖然存在管理上一定的困難,但在深遠意義上可能會產生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或產品。
(2)技術的不明確性
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的特征繞不開個人信念,或者說離不開個性。技術意味著方法,個性化的方式決定了技術的不明確性。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技術”,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水平和能力,根據個人信念作出判斷和選擇,是教師的職責。至于技術的不明確,反而成為了無政府組織的特色。
(3)參與人員的流動性
在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內,兩個相關問題的決策一般不可能由相同的人群作出。這保證了對問題看法和意見的多樣性,也符合個性的理念。然而參與人員對于問題的選擇具有自主性,參與人員多方位的參與不同問題和決策的討論,這是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的文化使然。
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很特別,其個性化的信念與行動、由個體組成的團體的自主活動的特色是其他三種系統(tǒng)所很難具備的。但以上提到的三種特征確實很接近大學追求學術的根本特征,但如何在大學的管理部門有效地施加無政府組織的影響,值得探索。管理要求效率,效率來源于目標明確,方法步驟清晰等過程。然而無政府組織系統(tǒng)強調的個性與其有點背道而馳。
二、四種模式間的轉換及其條件
1.四種模式間的轉換
四種模式都可以屬于大學,但任何一所大學從成立到發(fā)展很難保持某一種運行模式。當今大學有可能是兩種模式共存,也可能是三種模式交叉雜糅。但無論是如何轉變,其轉變的過程已經發(fā)生,維持大學某種模式運行的要素發(fā)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筆者認為有歷史條件、外部環(huán)境、校長等方面的因素會造成大學選擇不同的運行模式。
2.轉換的條件
(1)歷史條件
一所大學的底蘊可以通過其辦學歷史和固有校園風貌體現(xiàn)出來,如哈佛大學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以研究作為學校辦學目標的。在二百多年時間里,研究主題一以貫之,哈佛大學已經找到了適宜其發(fā)展的運行模式。大學運行模式的轉換還要考慮其是否有轉換的歷史經驗。我國1952年院系調整中,醫(yī)學或工學院獨自成為大學,如北京醫(yī)科大學前身屬于北京大學。單科性大學與綜合性大學的運行模式會有不同,近些年將單科性大學并入綜合性大學的呼聲越來越高,有了以前運行模式的轉變,即使未來將大學合并,理論上也不會很難適應運行模式的轉變。
(2)外部環(huán)境
高等教育系統(tǒng)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主要體現(xiàn)在高等教育所培養(yǎng)的各級各類專業(yè)人才的質量、規(guī)格要適應社會各子系統(tǒng)的需求,特別是當時當?shù)卣?、經濟發(fā)展的需求(賀祖斌,2005)。當一所高校面臨畢業(yè)生找工作難的時候,不得不調整學校戰(zhàn)略規(guī)劃,去滿足社會子系統(tǒng)的需求,從而轉變大學運行模式。誠然,筆者默認了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在大學運行模式上的不同:研究型大學的運行模式趨向于學會組織系統(tǒng),應用型大學趨向于官僚組織系統(tǒng)。高校與其他高校間的競爭也會使其改變大學運行模式。隨著我國民辦大學的興起,高校間在生源、經費和影響力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只關注“學術”不重視“效率”或者只在乎“小團體”利益沒有“整體”大局觀,可能就會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3)校長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與領導風格
校長是一所大學的精神象征和領袖,其既是學術上的帶頭人,又是行政的最高領導。校長對于學校的未來規(guī)劃與自身氣質對于大學運行模式有著一定的影響。朱曉剛博士提出的四種校長類型對應了四種運行模式。筆者認為,一種類型的校長并不一定只使用一種方式來運作一所大學,如“學術型”校長不可能只會用“學術”的方式管理大學。校長在審時度勢預測未來大學發(fā)展走向的同時,賦予大學更多管理的風格和藝術。我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不僅面臨學術、行政,還要兼顧黨的工作,所以校長在選擇哪種大學運行方式時,很難做到“一刀切”。校長的思路與大學既有的運行模式有可能會不統(tǒng)一,甚至有一定的矛盾與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校長與既有模式的博弈成為大學運行模式轉換的重點因素。
西方說:“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在我國高校中,學術與行政的雙軌發(fā)展已成既定事實,為何不能將學術事務用學會組織系統(tǒng)方式運行,將行政事務用官僚組織系統(tǒng)方式運行。誠然,大學運行是復雜的過程,在團體利益間的權力與資源的爭奪和團體自主發(fā)展的過程,很難用前兩者運行模式進行,但分類處理屬于大學內部的事務,應該可以成為未來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內容。
參考文獻:
[1] [美]伯恩鮑姆.大學運行模式[M].別敦榮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