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仇和塌臺,盡管其具體案由目前尚未被披露,但“嚴重違法違紀”的官方措辭,足以表明這個一度風光無限的政治明星已墜至人生谷底。
一段時間以來,輿論對仇和的倒掉不乏嘆惋。畢竟,在過去十幾年間,仇和被寄予了太多的民間熱望和公眾期待?!澳芄佟?、“改革先鋒”的美譽,固然不乏媒體好事者推波助瀾,卻也在波瀾的間隙中有些民意的基礎(chǔ)。
老百姓見多了混日子、熬資歷、拼關(guān)系的官,這類“庸官”能干事卻不干事、不干正事干邪事,而仇和一上來就大刀闊斧,搞城建、推改革、抓作風,雷厲風行,民眾顯然不無好感。即便發(fā)現(xiàn)這類官員也可能有權(quán)錢交易、利益輸送的行為,但看在“能官”的份上,尚可忍受。
這實在是一種悲哀,卻也是冰冷堅硬的現(xiàn)實。過去幾十年間,我們一直在禮贊這些“改革明星”的強勢與能干,大大小小的仇和們也因此一度成為輿論寵兒,“一路被舉報,仕途卻一路驚喜”。仇和是這樣,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也是這樣。
在沭陽,仇和曾強力推進小城鎮(zhèn)建設,在沒有當?shù)卣魏窝a償?shù)那闆r下,要求離馬路較近的住戶拆房重建,自己不拆,當?shù)卣统鰟油仆翙C來推;在宿遷,仇和曾片面地理解“市場化”,無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將當?shù)蒯t(yī)院與學校推向市場一賣了之,貽害至今;在昆明,仇和曾經(jīng)的“強”與“能”則發(fā)揮到極致,無論是搭積木般地搞城市建設,還是訓孩子般地整治官場作風,都堪稱登峰造極。
目前,尚難對仇和的“功”、“過”進行精確切割與科學評估,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仇和那種以GDP為主導的政績型發(fā)展模式,越來越不得人心。如果發(fā)展的錦囊中裝滿了個人算計、權(quán)錢交易、利益輸送,甚至以犧牲法律的威嚴為代價,那么這樣的發(fā)展注定最終會損害公共利益。
說到底,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約束公權(quán)力。“有權(quán)就任性”幾成定律,當其權(quán)勢炙熱之時,往往只剩下歡呼“鐵腕”、頌揚“能官”這一種聲音。對“仇和模式”的反省,也只能在其“出事”之后。
此外,我們的重大公共決策也一直沒能真正走出“一把手”說了算的怪圈。仇和為什么“一做正職就張揚,一做副職就消停”?這不過是“家長制”遺風、專斷決策的慣性使然。
“仇和之殤”關(guān)乎治道無關(guān)“能官”,若想破解魔咒,還需多方面采取措施,而不僅僅是在他們落馬之后事后諸葛地進行一番空泛分析。
一方面,應該認真清算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把手”思維,建立公平、公正、透明、法治的規(guī)則和秩序,不僅要依法治事、依法治民,更要依法治權(quán)、依法治政?!澳芄佟敝澳堋笔紫葢w現(xiàn)為恪守法律、遵從人心,體現(xiàn)為邊界意識、法治思維。
另一方面,也該進一步強化社會監(jiān)督,以約束并規(guī)訓權(quán)力。不妨暢通媒體監(jiān)督、民間舉報等外部渠道,以健康、積極的公眾輿論對“能官”及其作為品頭論足。
當然,對于那些有個性的“能官”,社會公眾也可以多一點審慎,少一點歡呼;多一點挑剔,少一點寬縱。
【選自鳳凰網(wǎng)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