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
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教育局
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人文主義教育觀念探析
楊真
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教育局
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是教育的開始階段,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當對小學階段的教育給予重視,對小學班級的管理就是對學生進行基礎教育的過程。隨著素質(zhì)教育在教學領域中的不斷推廣,小學班級管理中已滲透了人文主義教育觀念。本文闡述了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實施人文主義教育觀念的必要性,并對其實施途徑進行探析,望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
小學;班級管理;人文主義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近年來,人們對學生小學階段的教育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已滲入了人文主義教育理念,該教育理念強調(diào)的是人的個性關懷和尊重人的尊嚴。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其個性,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的教育模式就是人文主義教育。人們個性形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在小學,這也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好時期。在小學階段的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對學生全方位的和諧發(fā)展給予更多的關注,促進其德智體美發(fā)展,在實施人文主義教學觀念的時候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人文主義教育觀念就是在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促進其健康發(fā)展,人文主義對班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教育性:小學的班級管理在于將一切積極因素調(diào)動起來,對學生形成積極影響,使其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當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班級管理的行動指南。
(2)能動性: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在班級管理中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接受管理,還要使他們能對管理做到積極參與。重視對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他們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體現(xiàn)出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1]。
(3)整體性:對小學生的教育凝聚著家長、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心血,班級管理者要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以使小學班級的管理具有整體性。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是一種“家長式”的管理模式,不僅忽略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也沒有對其在成長過程中的個性特點給予重視,未能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出來。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會抑制學生某些潛能的發(fā)展,不利于其全面發(fā)展。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即使他有再豐富的學問、再大的本領也只會去壞事。因此,成人就要先成才,樹人就要先樹德,要想做好小學班級的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是班級管理中的靈魂人物,應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學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培養(yǎng)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責任意識與道德素質(zhì)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2]。例如,教師可協(xié)助學生一起在班級墻壁上懸掛名人名言,或者出黑板報,使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進行學習,不斷對其情感進行熏陶,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2.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
由于班級中學生的能力、興趣、生活背景等都存在差異,導致其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也有所不同,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須學會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長、興趣、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zhì)等,班級管理者應與各個任課老師進行配合,運用參觀、游戲、實踐、聯(lián)系等方式,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方式來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班級管理。例如,對于學習興趣不濃厚的學生,教師應注重對其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根據(jù)他們在藝術、體育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長,找到他們的閃光點,這對其發(fā)展、進步都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對于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教師應注重引導他們對知識進行探索,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知識從而獲得發(fā)展。因材施教是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并非消除差異,目的是通過采取個性化的教育方式促使班級上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這也是班級管理的理想成效。
3.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班級所有或者部分成員在信念、價值觀和態(tài)度上的復合體,其影響力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學生的言行都是班級文化的折射。只有健康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才能使每一位學生都充滿積極熱情的正能量,從而令班級管理達到良好效果。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作班徽、選擇班歌等形式對班級的整體性概念進行強化,以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從而令學生對班級產(chǎn)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班級管理者還應注重構建一個和諧融洽的班集體氛圍,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友好相處,令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感受到溫暖與關愛,從而增強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對班集體的歸屬感[3]。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學生生活中,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給予他們尊重,和學生成為朋友,老師與學生共同進步、成長,使班級氛圍充滿和諧。例如,教師在授課結束后,不必趕著離開教室,可在下課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這不僅幫助教師了解班級的情況,還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
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教育意識,而真正的管理就是促進學生自主管理意識的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夠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對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和以后的發(fā)展都具有積極意義,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能促進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在自我意識和能力以外的自控行為就是自主管理,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jīng)歷的過程[4]。小學的班級管理除了班主任管理外,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應該是學生的自主管理。
教師在對小學班級進行管理的時候應當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班級變?yōu)榇龠M學生發(fā)展的場所。教師從人文教育觀念出發(f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因材施教、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就能使班級管理達到理想化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烏蘭托亞.試論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人文主義教育觀念[J].品牌,2015(02):231.
[2]楊朝猛.試論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人文主義教育觀念[J].小作家選刊,2015(14):246.
[3]唐信忠.成才視野下以學生為本的小學班級管理探討[J].成才之路,2014(12):9.
[4]李淑敏.中職班級人文主義教育探討[J].青年與社會,2014(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