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頡
作者:周頡,博士,湖北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作,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金融(430068)。
在如今這個技術型的社會,特別對年輕一代而言,在教學和培訓過程中使用多媒體已成為一種標準配置。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和基于計算機的培訓越來越獲得重視,以至于多媒體教學幾乎占有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部。盡管如此,筆者還是要問是否有了多媒體技術支持的教學就意味著有效性?
多媒體的英文單詞是Multimedia,它由multi和media兩部分組成。媒體(Media)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xiàn)信息交流的中介,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載體,也稱為媒介。多媒體教學是指把文字、圖像、圖形、動畫和聲音等形式的信息載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操作,進行優(yōu)化教學[1]。
多媒體教學與“黑板加粉筆”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各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一般而言,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而多媒體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可能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存在優(yōu)勢互補關系。如果能夠做到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結合,那么就能發(fā)揮現(xiàn)代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己的訪談調查結果,談幾點認識。
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缺點
首先,傳統(tǒng)教學方式操作起來簡單方便,教師只需按照課程進度把規(guī)定的教材內容講解清楚就行了,免去了找課外資料和制作相應課件等繁瑣的工作程序;而且不管是大班上課還是小班上課,由教師自己掌控,一節(jié)課中可以講解很多內容,這里免去了和學生互相交流的時間。
其次,教師單向地講解書本知識,甚至親自演算結果,可以省掉學生課后摸索的時間,而且也沒有什么課外實際操作課的繁瑣??傊瑐鹘y(tǒng)教學方式可以完全應付考試。
通過調查,筆者也發(fā)現(xiàn)理科學生認為在數(shù)學公式推導時還是傳統(tǒng)的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板書為好,這樣可以給學生一個思考緩沖,從而達到思維同步。也有很多需要英語專業(yè)考級的學生認為教師通過對知識點的反復演練、題型轟炸,對于這些只要熟能生巧就能應試通過的課程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
但是傳統(tǒng)教學也存在缺點。比如,授課方向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交流,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對知識的正確性具有絕對的權威。在這種狀態(tài)下,課堂的氣氛不可能很輕松活躍,也并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情緒智力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同時因為師生間缺乏雙向交流,教師的教學不免有程序化和模式化的問題,致使學生反感,失去學習的興趣。最后,因為學習周期較短,學生學到的沒有深入消化掌握,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yōu)缺點 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對于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提高,因為學生需要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雙向交流,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做充足的準備。所以上完一堂課后,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對自己課前自學、課堂傳授的內容進行深刻記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求課堂參與度高的課程,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顯得尤為明顯。
同時,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一些特別復雜的問題。由于多媒體教學本身是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直觀化,學生可以通過影像等技術,在較短的時間內、有限的空間里,充分徹底地理解解知識技能信息,簡化其復雜度,使得教學過程中難點和重點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通過各種官感上的沖擊,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可以在大腦中形成較為強烈的信息印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也充分傳達了教師的教學意圖。
此外,多媒體教學對良好的課堂氛圍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李文英和劉淑珍指出,課堂氛圍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和諧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師生間溝通良好,精神煥發(fā),思維敏捷。教師在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可以調整教學進度,而學生也可以現(xiàn)場提出問題,通過教師釋疑掌握知識[2]。孫建華的研究也指出,教師要善于營造課堂氛圍,把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從而提升其學習能力[3]。
盡管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單一性,其獨特的優(yōu)勢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并在教學中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高校多媒體教學質量并不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不斷完善而提高,不是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上課就一定比傳統(tǒng)教學更有效。通過筆者訪談以及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教師及學校的教學督導在衡量多媒體教學有效性問題上都提出了質疑。
1)為了多媒體而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主義。有些學生反映,多媒體教學一開始的確讓他們感到新穎,不少課件色彩強烈、動感十足,看起來非常熱鬧,很吸引人,但課后他們感覺仿佛看了一場電影,而過多的畫面并沒有幫助他們對教學內容留下什么印象,甚至對復習迎考沒有什么幫助,最后還是要靠自己去讀那些刻板的書本。也有學生反映,多媒體教學不能每次都奏效,在講述一些邏輯性較強的理論時,還是需要教師依靠傳統(tǒng)方式講解。
2)投入產出不成比例。要進行多媒體教學,教師必須借助于計算機等媒體,利用媒體的交互性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論通過圖文并貌的方式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要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不少教師反映其備課壓力也非常大。有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注意到盡力使用多媒體,“上天下?!钡卣矣跋褓Y源,忽視了它的局限性,不管什么課程,什么教學內容,統(tǒng)統(tǒng)配上多媒體,結果使得課堂展示不倫不類,教學效果遠遠低于預期。
3)多媒體教學手段并沒有增加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反而互動減少。有督導反映,不少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過分依賴屏幕效果,容易忽視“教師是授課主導,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教學理念。很多時候教學變成一種變相地讀屏幕,講解屏幕,缺乏課堂應有的承上啟下、高潮低回。有些教師對屏幕內容熟悉,以至于在講解時語速過快,沒有停頓,最后把自己變成電視新聞主持人,缺乏講授課程的邏輯演進,很難顯示出學術的嚴謹性。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并不是依靠哪個教學方法一蹴而就。多媒體教學的確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但畢竟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教師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方法或手段,而忽視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教學價值,應該兩者相輔相成使用。
首先,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多媒體技術歸根到底是一種現(xiàn)代技術的體現(xiàn),它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起主要作用,一切技術手段都必須為教學服務,它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教師教學不可能拋棄或忽視所有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千萬不能為了趕時髦而盲目使用多媒體教學,更不能用多媒體來替代教師應有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兩種教學手段,對教學進程進行合理優(yōu)化。只有這樣,教學活動才會生動,才會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其次,在制作課件、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課件制作應該考慮授課對象的水平,有什么樣的教學對象,就應該提供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在具體操作中,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經驗融入多媒體教學中,在隨時調整課堂節(jié)奏的同時,充分給予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通過師生間的思想交流,正所謂百家之言,產生思想上的火花,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義。
再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為多媒體應用提供保障。教師在研究教材和研究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利用高新技術設計編寫課件。這不但要求教師熟練操作計算機,也要求教師能把最新的技術手段融入制作中。甚至可以制作自己課程的學習軟件,供學生在網上下載,在課后復習學習。
最后,充分考慮學科之間可能交叉的特點,盡可能延伸教學內容。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范疇,但同時它也不是獨立于其他學科存在,在某些基礎理論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對于教師要注重擴展自己的學科范疇,適當?shù)剡M行一些交叉學科的研究,這不僅可以在學術上有創(chuàng)新的突破,而且可以增加其授課的廣度與深度。在面對一些高校平臺課的課程時,來自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都能在同一堂課里找到自己熟悉的內容,這對于他們培養(yǎng)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幫助。
如今,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對高校教育與發(fā)展造成全方位的影響,高校教育只有變革,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和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中提供一些與專業(yè)有關的學科前沿動態(tài),而多媒體教學使其成為可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教學中可以忽視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重要性,課堂中的學生互動、師生間思維交流都需要基于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如何把傳統(tǒng)教學機制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地探索和努力?!?/p>
參考資料
[1]Malik S, Agarwal A. Use of Multimedia as a New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ol-A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2(2):468-471.
[2]李文英,劉淑珍.論教師在和諧課堂氛圍營造中的情感投入[J].教育與職業(yè),2011(35):74-75.
[3]孫建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能力[J].科教文匯,2013(4):1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