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甜
(揚州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淺析電影《親愛的》對故事原型的解構與建構
王 甜
(揚州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摘 要】電影《親愛的》以“拐賣兒童”社會現(xiàn)象為題材,將真實的故事進行解構,以不同的人物視角分析問題,對故事原型進行新的建構,從悲劇中發(fā)掘希望,反映社會問題的同時給受眾以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故事原型;解構;建構
電影《親愛的》是由陳可辛執(zhí)導,趙薇、黃渤、佟大為等主演的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主要講述以田文軍為代表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尋找孩子的辛酸歷程以及養(yǎng)育被拐孩子的人販子妻子李紅琴如何爭取撫養(yǎng)孩子的故事。導演和編劇以社會新聞事件為素材,改編成具有紀實風格的道德倫理電影,在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的同時,也使故事情節(jié)更豐富且具有戲劇性,并且對“拐賣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做了深刻的反思。
電影《親愛的》改編自一個發(fā)生在深圳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的主要角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有對應的人物原型。西方文藝美學“原型批評”理論的代表人物卡爾·榮格認為:“原型具有假設性質,并非代表性模式,而猶如生物學中的‘行為圖示’?!雹偃缵w薇飾演的李紅琴這一角色,不同于現(xiàn)實中的原型高永俠,電影中的李紅琴一直以為自己不能生育,出獄后,為爭取楊吉芳的撫養(yǎng)權甚至與人證發(fā)生關系而懷孕。改編后的李紅琴這一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少了幾分逆來順受,多了一絲堅強和執(zhí)著,尤其是影片最后,當她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將電影推向了高潮。
電影中張譯飾演的韓德忠原型是孫海洋,電影中的韓德忠被塑造為一位富商,妻子的再次懷孕使他們最終放棄尋子,而現(xiàn)實中的孫海洋并不是富商,也沒有放棄尋找孩子。電影中韓德忠的放棄是在經受多年的精神折磨之后所作出的痛苦的抉擇,而此時選擇“放棄”比“不放棄”更艱難,與田文軍的經歷對比起來,他的故事更富于戲劇性,但也在情理之中。
從電影自身特點以及受眾角度來分析,電影對原型人物的再塑造基于原型。關于藝術,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它不是對實在的模仿,而是對實在的發(fā)現(xiàn)?!雹趯θ宋镌偷母木幉粌H豐富了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也表現(xiàn)出了主題思想的多元化與深刻性。
(一)敘事結構中的情感表達
電影《親愛的》不同于新聞的敘事報道方式,是采用順序的敘事結構,按照時間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敘事。
《親愛的》雖然是按照順序的方式敘事,但卻有一個明顯的時間點將電影分成了兩部分,這個時間點就在田文軍找到兒子田鵬之后。電影的前半部分以田文軍尋子為主,后半部分以李紅琴爭取楊吉芳撫養(yǎng)權為主,前半部分主要表現(xiàn)的是丟失孩子的父母,后半部分表現(xiàn)的則是人販子的妻子,這兩個看似對立的雙方卻有一個緊密的相同點,就是他們都真心愛著孩子。就是這份相同的情感將電影這兩部分串聯(lián)起來,從社會事件到電影,從新聞報道到情感的表達,電影的內容比真實事件更加豐富,雖然結構簡單,但是卻能更清晰地表現(xiàn)主題、抒發(fā)情感。
(二)紀實風格中的心理演繹
新聞報道無論從呈現(xiàn)方式還是視聽效果來看,遠不及電影表達得豐富多樣?!队H愛的》通過長鏡頭、自然音效等運用,增強了電影的紀實風格,表現(xiàn)出獨特的紀實美學特征。
隱藏在長鏡頭背后的是電影的情感,電影中多次運用到長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紀實性,也表現(xiàn)出了人物內心復雜的情感。如李紅琴被告知懷孕的長鏡頭,她的內心情感是從不相信到震驚,再到手足無措與悲痛……
電影中的自然音效也是影片紀實風格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雨聲、腳步聲、汽車聲、蛐蛐的叫聲……,同期聲錄音展現(xiàn)了自然環(huán)境,使故事情節(jié)富有質感,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也起到烘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比如在韓德忠放棄找兒子倚窗痛哭的長鏡頭中,淅淅瀝瀝的雨聲若有若無,雨聲不僅交代了自然環(huán)境,也烘托了他內心痛苦無助的情感。
(一)對故事內容的重組
電影對故事內容重新進行了改編、組合,將故事分成兩部分來敘述,站在處于對立位置的兩類群體的角度,以都關心孩子為契合點,將故事連接起來。
縱觀類型片的發(fā)展演變過程,隨著社會和時代的演進,類型人物必然在經典類型人物中融進那時代的特色,改造傳統(tǒng)類型人物模式的人物形象,在保持類型人物基本形態(tài)的前提下,施以變化,發(fā)展。③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高永俠并沒有找律師爭取撫養(yǎng)權,也沒有為了讓老鄉(xiāng)作證而和他發(fā)生關系。電影將高永俠的故事重新整理組合,使電影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情節(jié)更具戲劇性。改編后重新組合的故事內容更能反映此社會問題,引導受眾看到事件的兩面性。
(二)對“悲劇”的解構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憐憫與恐懼之情,從而使人們飽受壓抑的情感得到一次集中的宣泄和釋放?!队H愛的》中田文軍丟失孩子這是一個悲劇,當他找到孩子之后卻面臨另一個悲?。簝鹤訉λ⒉挥H近。田文軍第一個“悲劇”的結束卻是李紅琴悲劇的開始,先是失去兩個孩子,然后入獄半年,出獄后卻懷孕。對于正常家庭來說,懷孕是件喜事,而對于李紅琴來說,懷孕不僅意味著她之前無辜背負“不能生育”的悲劇,也是她將失去楊吉芳的悲劇。
《親愛的》讓觀眾感受到,即使是“悲劇”也可以不用浮夸的劇情來展現(xiàn),并且更真實感人。這是基于真實的故事原型,對真實悲劇的解構,在表現(xiàn)悲劇的同時又給人以希望。
(三)對倫理道德的表達
電影以“拐賣兒童”為題材,希望喚起人販子的良知,也希望人們能夠換位思考問題。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藝術教會我們將事物形象化,而不是僅僅將它概念化或功利化?!雹堋队H愛的》通過關注特殊人群的生存狀態(tài),不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問題,也是對倫理道德的宣傳。于情而言,李紅琴是最適合撫養(yǎng)楊吉芳的人,但于法而言,不利于國家法律宣傳,會助長人販子的拐賣行為。當李紅琴在地鐵站被失去孩子的父母毆打的時候,她當著眾人的面下跪磕頭道歉,這個可憐的女人此時此刻一無所有,我們也應該站到她的角度思考,其實她也是失去孩子的受害者。
《親愛的》打破國產電影對喜劇的熱捧,改走家庭倫理路線,反映和揭示社會問題。對故事原型的解構與建構使電影的內容更豐富,在解構與建構中升華了電影的主題思想。
注釋:
①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②④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③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史可揚.類型電影和大眾心理模式[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8-0153-02
作者簡介:
王 甜,女,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碩士在讀,專業(yè):戲劇與影視學,研究方向:廣播電影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