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發(fā)平 潘鳳泉
摘 要:詩詞是我國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詩詞文對于提升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陶冶學生的精神氣質(zhì)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從小學入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認知,以便他們能夠更好的進行詩詞文的理解與鑒賞,受到古人精神文明的熏陶,不斷的提升學生詩詞文修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305-01
一、從背景入手進行詩詞分析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環(huán)境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觸、不同的思維,例如杜甫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傷懷之作,孟郊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樂觀心態(tài),這就是由于作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時代背景造成的差別。所以想要引導學生學好詩詞,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詩:“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痹娙硕鸥υ趧?chuàng)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yǎng)花,與農(nóng)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fā)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與《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觀心態(tài)有著天壤之別。只有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時候進行背景的分析理解,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打好基礎。如此一來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詩詞,就會水到渠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進行詩詞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
二、從細節(jié)入手進行詩詞品鑒
詩詞大多言簡意賅,字字都是作者幾經(jīng)斟酌的經(jīng)典。著名的“推敲”故事就是詩詞寫作過程中細節(jié)的體現(xiàn):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遍_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這事沒決定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看到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忽然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詩句的事,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得出神了,忘記了要回避。韓愈停下馬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好。”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馬和驢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字、詞是詩詞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重要步驟。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詩詞教學中的重點。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善于關注細節(jié),以便能夠從細節(jié)著手,加深對于詩詞的理解程度。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fā)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更富有詩意,更具有靈性。
三、從識記入手進行詩詞朗誦
朗誦是進行詩詞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書的重要性。感情朗讀,能再現(xiàn)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diào)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diào),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jié)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又比如在學習《長征》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電視劇版《長征》的主題曲讓學生進行欣賞,通過主題曲中氣勢磅礴的歌詞唱法來讓學生進行詩文的理解,同時也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進行詩文的朗誦。
四、從體驗入手進行詩詞感知
詩詞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會一首詩不僅僅是會被、會寫,更關鍵的是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詩詞的學習來提升他們的情感認識,陶冶他們的情操。每首詩詞都著力表現(xiàn)一種意境,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fā)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中,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來。這樣,就會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比如在學習《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幅畫,然后告訴大家你想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學生爭著說:“我想到爸爸媽媽種地時候的辛苦”、“我想到我們不應該浪費父母的心血”、“我們要珍惜糧食”、“我們要尊敬父母”……又例如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詩的特殊表達形式,讓學生來感受久別故鄉(xiāng)的游子歸返家園時復雜的心情,以便能夠加深他們對于課文中作者復雜心情的理解。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能夠從簡單的歌謠式的背誦到深刻的進行課文知識的理解、感悟,這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實現(xiàn)了詩詞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