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鮑立海 (江西省鄱陽縣蓮湖一中 333100)
現行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生傳統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模式,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其實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人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如下淺談。
初中數學 自主學習 能力
首先,教師要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教師要真正地對學生投入情感,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幫助,在他們成功時要給予表揚,在他們失敗時要及時鼓勵。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以正確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其次,教師要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教師要營造出適合學生質疑解惑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當中,教師要注意使學生產生疑問,同時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第二,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充當發(fā)現者的角色,激發(fā)他們的探索欲望。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指的是學習者為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學習方法。比如,有的學生喜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進行思考和記憶,而有的學生喜歡用數學概念來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有的學生更擅長通過視覺來獲取知識,有些學生則通過聽覺來獲得數學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態(tài)度、動機和學習環(huán)境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學生喜歡獨立解決問題,在相互競爭中學習,有些學生更傾向于合作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他們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教師既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又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讓學生逐步適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在課堂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首先要傳授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反思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實現不依賴老師就可以把數學學好的目的。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以下幾種能力:分析關鍵詞句和數學符號的能力;能讀懂例題意思的能力;能找出教學內容中主要句子的能力;能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重點、難點和注意事項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數學時做到:第一,初讀內容,掃清文字和數學符號障礙,了解內容大意;第二,細讀內容,要字逐句地通讀課本內容,把本課當中的重點和難點標記出來;第三,精讀內容,在基本掌握了本課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完成相應練習題之后,再進行重點分析、歸納和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通常會采用提問、抽查、檢測等方式來檢查學習效果。上課過程的時間和內容安排主要是這樣進行的:
第一,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先引導學生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自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交流,然后獨立完成自我檢測,這一步驟大概進行20分鐘左右。
第二,教師用大約10分鐘的時間就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強調重難點。
第三,通過講解之后,教師再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測,大概需要10分鐘的時間。
第四,利用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結合檢測結果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把容易出錯的地方提出來交流改正,教師要適時指導,使學生記憶深刻。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手給學生,讓他們擁有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教學過程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可以這樣進行:
第一,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工作,這些預習工作包括了解課堂內容、自己試做課后練習、自己制作上課需要的教具。上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按照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討論解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第二,在小組討論中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放到班內來討論,由其他小組或者老師來解答。教師要適時地講解本課內容的重難點,可以讓能力較好的學生運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到講臺上進行板演和講解,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用大概10分鐘的時間來做一些自我檢測。這些是由學生自己編寫的與本課內容相關的題目,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才能做到難易適中。做完后,學生之間相互交換評閱,教師要巡視指導,及時發(fā)現和了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第四,由學生總結歸納,學生總結不到位的地方,教師做出補充,把巡視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再次強調,加深學生的印象。之后,教師布置下一節(jié)課的預習內容和要求。
第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引導啟發(fā)技巧,不著痕跡地自然過渡,由最開始的教師來擬定自學檢測到后來由學生自己來設計自學檢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熱情。
第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對于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意識地觀察這些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發(fā)現他們的弱點和問題后及時糾正和指導,改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狀態(tài),使他們也能夠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愛上數學。
第三,注重分層次教學和分層次布置作業(yè)。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教師要拓寬他們的數學視野,提高作業(yè)的難度和廣度;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少量的作業(yè),不求多做,要求做對、做會,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要及時表揚鼓勵,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熅褪且瞿莻€“授之以漁”的人,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要讓他們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地探索和努力,為了我們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始終前行在新課程改革的征程上。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