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濤 丁旭
抑郁和焦慮對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影響分析
趙洪濤 丁旭
目的探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介入術后部分患者的抑郁和焦慮對預后的影響, 為指導心內科醫(yī)生不僅關注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改善和藥物治療也應當關注患者心理疾病提供依據(jù)。方法124 例冠心病介入患者,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進行問卷調查, 對其自評量表及他評量表得分情況進行分析, 并對分組后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進行比較分析。結果他評量表的敏感度高于自評量表, 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存在較高的抑郁和焦慮發(fā)生率, 臨床心內科醫(yī)師應在關注冠心病藥物治療的同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經皮介入術;焦慮;抑郁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嚴重的疾病類型, 自經皮冠脈動脈介入治療成為冠心病治療的主要方法以來, 給冠心病患者帶來福音, 然而介入手術產生一些相關性副作用, 比如:介入治療中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如迷走神經反射、局部血腫等);由于患者自身醫(yī)療知識缺乏, 產生對手術效果、支架移位、手術后長期服用藥物引起不良反應及高昂費用、日常活動受影響程度、再次手術等的恐懼, 而且這種擔心和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置入支架數(shù)等明顯相關。導致患者過度的關注置入支架對機體的影響[1], 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 使患者頻繁就診甚至重復冠脈造影,加重對患者藥物治療的懷疑, 甚至停藥影響服藥的依從性和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上述情況, 探討介入治療后的患者合并焦慮抑郁情緒狀況, 并為是否干預此類患者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12月在本院心內科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治療后的124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入選條件為: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并排出精神病及腦器質病變; 按照焦慮與抑郁心理障礙的識別診斷標準[2], 診斷具有明顯的抑郁(T≥52分)、焦慮(T≥50分);③介入術后年齡<70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意參加本隨訪治療的觀察者。
1.2 評估工具及方法 篩選工具選擇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與SDS)及他評量表(HAMA與HAMD)。自評量表:按抑郁和焦慮狀態(tài)4組特異癥狀, 每一條目按1~4級評分, 總分80分。 標準分=(總分/80)×100分, 指數(shù)范圍為 25~100分,標準分在50分以上表明有抑郁或焦慮, 標準分越高 , 抑郁或焦慮的程度越重。本著知情同意原則測評前向患者說明測評方法和要求, 然后由受檢者如實逐項填寫并當場收回。他評量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共14 個條目, 總分≥7 分表明有焦慮;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共17個項目 , 總分≥8分表明有抑郁 。
1.3 分組及治療方法 將124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單純應用介入術后雙抗、強化調脂治療) 60例和干預組64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綜合干預), 治療6周后再次應用SAS、SDS進行測評。綜合干預具體措施:①宣傳教育 :醫(yī)生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冠心病和介入治療的相關基礎知識;②心理疏導:緩解焦慮抑郁情緒;③藥物干預:對焦慮抑郁嚴重患者選用副作用小的小劑量抗抑郁藥物。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他評量表的敏感度高于自評量表, 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組干預后SAS、SD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124例患者量表得分情況分析[n(%)]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s, 分)
指標 綜合干預前 P 綜合干預后 P對照組(n=60) 干預組 (n=64) 對照組(n=60) 干預組(n=64) SAS評分 56.24±3.21 57.61±3.53 >0.05 52.32±1.63 40.20±4.60 <0.05 SDS評分 58.26±3.31 57.47±4.52 >0.05 58.20±2.86 46.50±2.72 <0.05
國內外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本身即存在各種不同的抑郁焦慮心理障礙, 再加上對冠脈介入術的恐懼及術后由于抑郁焦慮引起的各種表現(xiàn)又影響術后患者對長期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也證實了介入術后的患者有較高的焦慮抑郁, 分析其原因有病理生理機制 :如兒茶酚胺水平增高引起交感神經緊張、炎癥反應增高、皮質醇增多、血小板激活等[3]; 也有一定的社會因素, 如目前經皮冠脈介入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方法 , 優(yōu)點是改善冠脈血運效果快, 損傷小 , 但費用高,也有一定手術風險, 如術中的惡性心律失常、術后再狹窄 、支架內血栓等情況, 容易對患者造成心理負擔。
心理干預治療目前被認為等同于臨床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尤其是有必要進行綜合心理干預治療伴有焦慮、抑郁癥狀的患者。在本組觀察中, 干預組干預后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明顯少于對照組, 證明綜合干預治療能顯著減輕和降低抑郁和焦慮情緒, 從而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 緩解冠狀動脈痙攣, 改善臨床癥狀。因此心內科醫(yī) 師不光要懂得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及藥物治療, 也要關注介入術后患者的心理問題, 盡早采取綜合干預治療, 達到更理想的療效。
[1]Freedland KE, Carney RM.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in elderly pa 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Clin Geriatr Med, 2000,16(3):649-661.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 2003:35-39.
[3]Swenson JR, O'Connor CM, Barton D,et al.Influence of depression a nd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sertraline on quality of life after hospitaliz a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m J Cardiol, 2003,92(11):1271-12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36
2014-11-18]
160000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