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利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350000)
學堂樂歌中的音樂教育轉型初探
劉傳利 (福建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350000)
中國具有悠久的教育傳統(tǒng),無論是官設機構還是私學,雅樂還是俗樂都繁榮發(fā)展。而到了清末時期,音樂文化及其教育體制就都基本呈現微弱的狀態(tài)。在這背景下,關注中國音樂教育的仁人志士為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探索并選擇新的發(fā)展方向,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堂樂歌。本文將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粗淺的分析中國音樂教育體制的轉型以及學堂樂歌對后世的影響。
學堂樂歌;音樂教育;音樂
中國有著十分深厚的音樂文明,其音樂教育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官學在夏商周到春秋時期作為培養(yǎng)國家所學人才的教育機構,而秦漢樂府的確立成為音樂教育重心從官學轉移的標志。此后,中國的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主要就是通過兩種教育手段的進行,一種是宮廷音樂機構中音樂教育,另一種是私學中的音樂教育。
宮廷音樂機構中音樂教育指宮廷音樂機構為宴饗娛樂、祭奠禮儀來培養(yǎng)學習歌舞技藝、禮儀傳統(tǒng)等音樂及相關知識的人才。從秦漢時期的樂府,魏晉時期的清商署和太樂,隋唐時期的太常、太樂、清商署、鼓吹署以及教坊和梨園,到宋元明清時期的太常寺、教坊等。這些歷朝歷代的宮廷機構,不僅為宮廷活動培養(yǎng)和提供了大量的音樂人才,而且也完善了宮廷音樂教育的管理和制度的確立。
私學中的音樂教育,既包含樂人之間音樂技藝的傳授,又包含培養(yǎng)“士”必備素養(yǎng)“樂”的教育。從春秋時期私學興起開始,歷朝歷代音樂教育為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琴在文人學士心中的地位、戲曲音樂的產生和繁榮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在長期的私學傳教中,并沒有將音樂列入正規(guī)課程,多只注重技藝的傳承,而忽視相關文化和藝術素養(yǎng)的培育。
到了中國近現代,中國的音樂文化及其教育體制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革,開始有了一個巨大的轉變。清末,由于清政府的衰落腐朽以及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致使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傳統(tǒng)音樂自然也就處在弱勢的地位。而此時,西方音樂及其教育體制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再次悄然進入中國。人們認為西方的音樂與西方的發(fā)達有十分積極的聯系。因此,對西方音樂及其教育體制的學習被當做推動中國向富強文明邁進的重要手段之一,推動了學堂樂歌這種新型音樂教育體制的確立和發(fā)展。
20世紀初,一些留日學生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辛漢等以及其他未留洋的新興知識分子,開始推進學堂樂歌的建設,為近代國民教育與新音樂的發(fā)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1.目的和基本內容的轉變
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目的主要為為宴饗娛樂、祭奠禮儀來培養(yǎng)學習歌舞技藝、禮儀傳統(tǒng)等音樂及相關知識的人才,樂人之間音樂技藝的傳授,以及培養(yǎng)“士”必備素養(yǎng)“樂”的教育。而近代的洋務派、維新派、新興知識分子希望通過新式音樂課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已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且維新派知識分子還有意識地利用它向青少年進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教育。學堂樂歌的基本內容為宣揚富國強兵、抵御外敵的愛國精神,號召婦女自立自強、倡導學習新文化,向青少年進行勤學苦練、熱愛生活和熱愛自然的教育等。
2.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轉變
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宮廷音樂機構教授歌舞技藝、禮儀傳統(tǒng)等音樂及相關知識,而民間主要是音樂技藝的傳授教導。而學堂樂歌以集體唱歌為主要教學形式,隨著新式教學內容的逐漸發(fā)展,學堂樂歌不止只有唱歌,而是漸漸形成一個較完善的樂歌教學模式。首先,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包括唱歌、基本練習、樂理知識等。其次,有一套唱歌教學的程式,把唱歌教學概括為三個要素:音調教練、拍子教練、趣味教練。再次,有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口授教法、簡譜教法、五線譜教法、男女異授等教學方法。
3.教材的編寫
中國古代的音樂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多以口傳心授為主,雖有一些琴譜、樂譜,但多只標記指法、奏法、音位,而不標記節(jié)奏。還有一些音樂理論著作,卻很少運用到正規(guī)、系統(tǒng)的音樂學習中。學堂樂歌在教學中除了采用口傳心授,增添了較為適合集體歌唱課的記譜方式如簡譜、五線譜。而關于音樂課教材和音樂教育理論著述,沈心工在其教學生涯中,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重編學校唱歌集》《民國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其中的《重編學校唱歌集》依據當時小學六年制來編訂,做到從選材、用語切合切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具有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曾志忞出版發(fā)表了一些經典的音樂著述,如《樂典教科書》《音樂教育論》等。
自清末開始,中國的音樂文化在中國動蕩的社會變革中,開始了新的文化轉型,尤其是在與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形成新型的音樂教育體制。在這背景下,關注中國音樂教育的仁人志士為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探索、選擇新的發(fā)展方向。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堂樂歌的產生與發(fā)展。雖然學堂樂歌中的歌曲多為依現成的西方或日本的曲調填詞,這時期的教材也多參考日本的音樂教材,編寫方式受日本影響很大,但對中國后世的音樂教育影響十分深遠。
一方面,學堂樂歌是新型音樂教育出現的重要標志。通過樂歌的傳唱和以樂歌為主的學校音樂教育,向中國大眾尤其是學生開始較為系統(tǒng)的輸入西方音樂知識,如簡譜、五線譜、基本練習、樂理知識、鋼琴伴奏等。開創(chuàng)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形成了早期音樂教學法、音樂教材,并培養(yǎng)了第一批新音樂教育家、音樂師資隊伍。改變教育模式,以集體唱歌為主,改變了中國大眾的傳統(tǒng)觀念——音樂只是“禮”的附庸,注重音樂的社會作用,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新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重要的是,學堂樂歌強調了音樂教育的“普及”與“平等”,開創(chuàng)了以國民音樂教育形式成為國家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為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學堂樂歌過于注重強調宣揚富國強兵、抵御外敵的愛國精神、“軍國民教育”的思想。這就使得本來應是主要
作為青少年進行美育和普及音樂知識的普通音樂教育,擔負起大大超過其原有使命的負荷。過于強調西方和日本音樂文化及教育制度,而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對中國20世紀開始的學校音樂教育中“歐洲音樂中心論”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如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主要采用以德奧為中心的歐洲音樂體制,重視歐洲音樂理論,輕視、忽視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價值取向方面重西輕中等等。
總體來說、學堂樂歌意味著中國的音樂教育開始形成一種新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學堂樂歌對于近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作用不可小覷,盡管有時不利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但它同時也為中國的音樂文化帶來新思路,尤其是把中國的音樂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為中國音樂教育向更深、更廣、更完善方向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 近代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范曉君.論學堂樂歌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J].肇慶學院學報,2005.12.
劉傳利,女,出生于1987年,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級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西方音樂史及其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