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紅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同時還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教師課前沒有預設(shè)到的情況。教師要及時、正確、妥善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fā)狀況,將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要具備綜合能力,只有具備了綜合能力,才能對學生及課堂上發(fā)生的各種情況應付自如,才能令學生對你肅然起敬,處處以你為榜樣。目前的課堂教學不再是死板的教與學,而是全方位教育學生,不但要教他們書本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高尚的情操,隨機應變的能力。馬卡連柯曾指出 “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蹦敲矗處熢鯓硬拍茌^好地掌握這種技巧呢?
一、深究教材
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 ,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就必須潛心鉆研教材 ,深入了解教材的教學要求、訓練重點 ,每一課的知識點 ,要培養(yǎng)學生哪些能力 ,進行哪些訓練 ,進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等。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和教材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guān)系。有的問題只要細讀教材就可找到答案;有的問題離教材較遠,但也和教材有著某種聯(lián)系。所以,只有精通教材,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才會胸有成竹,應對自如。
二、研究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各種突發(fā)問題 ,教師要積極開動腦筋 ,運用恰當?shù)膽兎绞健?/p>
目光注視法:即教師用連續(xù)的、不滿的、強烈的目光注視思想開小差的學生,并同時輔以皺眉等表情,使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已經(jīng)被教師發(fā)現(xiàn),促使其及時改正,將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
身體逼近法:即教師將身體逐漸逼近行為不當?shù)膶W生,就會使學生頓生警覺,從而停止不當行為。
短暫沉默法:當課堂紀律渙散,學生開始交頭接耳時,教師可以適時沉默,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起到維持紀律的功效。
拋磚引玉法:當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有效學習時,就需要教師使用此法。如在講完《詹天佑》一課后,我要求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詹天佑,學生都是用愛國、認真、創(chuàng)新、一絲不茍、盡職等詞匯來贊揚詹天佑。雖然對詹天佑的評價很中肯,但我總覺得缺少點什么,于是我進一步引申“當時在中國那樣的情況下,面對詹天佑的杰出貢獻,作為一個中國人,你還想點說什么?”沒等我說完,一雙雙小手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甚至達到了連珠成串,精彩自成的境界,智慧的火花就這樣生成了。
將計就計法: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情況,教師因勢利導,利用課堂資源解決問題。記得我在教學生字“燈”字時,兩名學生在我板書生字的時候,因為搶奪鉛筆而爭吵。此時此景,我告訴自己要鎮(zhèn)定,看著黑板上的“燈”字我“計上心來”。 “大家看‘火原來有一個長長的捺腳(說著我便在黑板上寫了個‘火字),當它在新字‘燈里面時,它的長腳就變成了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原來今天‘火交了一個新朋友‘丁,它們住到了一個田字格屋子里了?!饘Α≌f:‘好朋友,這里有點擠,我把長腳縮回來就舒暢多了?!Α鹫f:‘謝謝你,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同學們,你們覺得‘火字寶寶怎么樣?”學生感受到了“火”字寶寶對朋友友好,懂得謙讓。同時那兩個學生也害羞地低下了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變換音量法:教師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快慢和停頓來捕捉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想方設(shè)法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設(shè)懸激趣法:懸念經(jīng)常會使學生心理產(chǎn)生求根問底的需求,因此當學生精神疲倦,興趣降低時,教師可迅速調(diào)整授課角度,創(chuàng)設(shè)懸念情境,以此造成學生企盼、渴望的心理狀態(tài),以加強思維。如在講授《小木偶的故事》這一課,熊警官相信了小紅狐的話,將小木偶拎起來扔出去老遠這一部分時,我提問:“狐貍以狡猾著稱,熊又是正直憨厚的化身,為什么熊警官不相信小木偶呢?”這樣就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他們有的拿起課本,想從課文中找尋答案;有的互相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幽默反擊法:針對個別學生的“責難性”問題、“攻擊性”問題、“挑釁性”問題的刁難時,教師可以幽默地、體面地、不傷大雅地予以還擊。還擊時,發(fā)揮摧枯拉朽的威力,在笑聲中揭露其行為或言論的實質(zhì)。但辨析要準,并以不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尊嚴為前提。
移花接木法:即把課堂上發(fā)生的意外枝節(jié),巧妙地嫁接在教學的主干上。如教師在講《三衢道中》這首詩的“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時,一男生忘乎所以地學著黃鸝叫了兩聲,引起課堂一陣騷動。這位教師見了,坦然一笑說∶“某同學情不自禁地學起了鳥叫。這是因為受詩中描寫的環(huán)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可見黃鸝的鳴叫,對渲染環(huán)境、表達詩人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大家想想,在這黃鸝的叫聲中,在左右綠蔭相映的山道上,詩人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呢?”由于嫁接自然巧妙,不僅氣氛很快緩和下來,而且同時讓學生領(lǐng)會到在此情此景之中,詩人行走在三衢道上,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
三、加強自身修養(yǎng)
應變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沉著應戰(zhàn),而不是魯莽和緊張從事。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遇事沉著冷靜,學會自我檢查、自我監(jiān)督、自我鼓勵,有助于培養(yǎng)良好的應變能力。
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發(fā)散,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狀況,甚至是意外,這與學生的年齡特征、身心發(fā)展及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高要求相吻合。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到因勢利導,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的新情況迅速作出反應,果斷采取措施,妥善處理,靈活自如地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機智有效地發(fā)現(xiàn)和處理各類問題。
教師本身就是知識的傳授者,要想很好處理好課堂上出現(xiàn)的“變”,就需要教師除了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有廣泛的橫向知識和技能。語文專業(yè)知識非常廣泛,包括語言、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朗讀等方面的知識,再加上語文教材的時代性、知識的綜合性和語言的技能性,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課堂上應變自如,機智地處理問題。
總之,教師如何處理課堂上臨時出現(xiàn)的問題,如何回答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反映出教師應變能力的強弱,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師的應變能力,來源于對教材和學生的了解,來源于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以及教學經(jīng)驗。教師要不斷積累經(jīng)驗,發(fā)揮教學機智,因勢利導地進行教學。教師只有提高了綜合能力,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做到課程改革。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