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通過“什么是教育”與“教育是什么”二者概念的分析,對音樂教育產生更深的認識與理解,從音樂教育的隱性功能角度認識音樂教育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關鍵詞:教育 音樂教育 特殊性 重要性 隱性功能
一、“什么是教育”與“教育是什么”的概念性分析
在中國語言文字中,為避免“教”與“育”兩個單字的局限性,經常習慣性的將二字組合在一起,兩個字彼此連接、補充說明,使其含義更加全面及豐富。如“教育”中不僅有“教”更有“育”。筆者反思“什么是教育?”與“教育是什么?”。因為我們對“教育”這廣為人知的詞既感到熟悉又陌生。其實,“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筆者認為“什么是”當中的“什么”是一個疑問代詞,“什么是”是前者決定后者;而“是什么”則是一種定義,定義的表述既有實現(xiàn)性又有理想性。“教育是什么”表達的是目的,問的過去與現(xiàn)在“是什么”。而“什么是教育”問的則是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能夠被我們稱之為教育,亦即作為普遍意義的教育“是什么”。前者是教育本質的功能性規(guī)定,后者是教育本質的事實性描述①。所以,教育是人類特有的,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目的的產物。教育不僅是教導,更是培育;教育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
二、音樂教育是教育中的特殊教育
“教育——這首先是人學”②,這是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應當深思的問題,那“音樂是什么”就可以回答說“音樂就是人學”,教育的對象是人,如果脫離了人,教育則會失去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只要是人就應當接受教育。音樂教育是把“音樂”與“教育”二者結合起來,并作為一個特有的對象來研究。在教育中,音樂教育屬于藝術教育,但又區(qū)別于應用文字、雕塑、繪畫以及造型等的其他藝術,音樂是在時間中展開,以訴諸聽覺的聲音為基本材料的藝術,這些基本材料既無造型性,也無語義功能性,將這些聲音進行藝術化的組合后,人們則對聲音的組合形式產生了特殊的審美需求。音樂是人的本能、本性的體現(xiàn),又是它本體的存在,音樂可以為教育服務,則音樂教育應當為本體的教育,即:人應當學會音樂、掌握音樂并傳承與保存音樂。音樂教育既是個性的教育又是共性的教育,因為音樂本身充滿個性,例如:同一人唱奏同一首樂曲,每次都會不同。德國作曲家弗朗茲提出:“音樂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求個性的培養(yǎng)③?!币魳酚肿鳛槿穗H溝通、交流、合作的藝術,例如:由多人參加的重唱、重奏、合唱、合奏等集體活動;所以,音樂教育又具有培育共同體意識的功能與價值。音樂教育還具有塑造性,通過音樂對人進行美的塑造。美是精神與感覺諧和的結果④;美,就是性格和表現(xiàn)⑤。音樂教育必需重視對音樂美的塑造。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又提出,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悅感受和積極參與為出發(fā)點、以發(fā)展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認識和審美修養(yǎng)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
三、音樂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從“德、智、體、美”中看出,美育也作為獨立的一項教育,它與德育密不可分,二者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但當人們談到美育時,總想把美育包括到德育中去,美育對德智體諸育的發(fā)展都起到的是促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所以,審美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美育,美育就是美育。音樂中的情感內容并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特征的體現(xiàn),它必然包含一種美感因素,美感因素并不抽象,它與風格特點相聯(lián)系,于是音樂就產生了審美功能,審美特征又符合人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需求。審美功能在音樂教育中具有比其他任何藝術都要重要的地位,音樂教育要從自然出發(fā),并走向自然、融入自然,生活本就自然,所以,音樂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教育更離不開音樂。
四、音樂教育的隱性功能
(一)促進人的大腦發(fā)育
人的左腦有語言、計算、議事等邏輯性機能,稱之為“語言腦”;右腦則有情緒、情感、形象思維等非邏輯性機能,稱之為“形象腦”。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可以刺激到人的左右腦,學習音樂與器樂可以促進左右腦的平衡發(fā)展與發(fā)育,使人的智慧得到良好的開發(fā)。
(二)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聲音是音樂的物質材料,音樂總以音響標志著它的存在,它具有創(chuàng)造性與非語義性,音樂的聲音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響,人們可以通過聲音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所以,音樂教育可以通過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
(三)提高人的學習效率
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放松心情,音樂教育對于負擔過重的人來講,可以很好地幫助減緩學習、工作的壓力,相反具有促進作用。
(四)加強人的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音樂教育是審美的情感教育,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長時間學習音樂可以潛移默化的幫助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音樂藝術與其他姊妹藝術的緊密聯(lián)系,還可以幫助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如舞蹈、廣播體操等。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作為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音樂教育必需針對音樂本身、藝術和人進行教育,達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將音樂教育提到全民重點教育的日程上。
注釋:
①吉利:《鋼琴藝術教育的本質》,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②[蘇]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唐其慈,畢淑之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③弗朗茲(Robert Franz),致珍夫勒(Arnold von Senfl),1888年。
④[德]席勒:《論樸素的詩與傷感的詩》。
⑤[法]羅丹:《藝術論》。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2]肖川.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4]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