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喜春
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這一提法,我滿懷敬意。我只是覺得“開放”也得有一定的限度。事實上,自從新課程一路逶迤而來,語文一直在“劍走偏鋒”:“思品味”過重,導致語言訓練處于邊緣地帶;“音樂味”過濃,表面花里胡哨,實則單薄脆弱;“科學味”太重,致使語文陷入一個岌岌可危的生態(tài)困境。如何取舍,如何站在建設的立場上進行有價值的甄別、梳理和篩選,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常態(tài)性工程。以下提幾點拙見,權當參考。
一、不宜“急進”
“語文味”和“人文味”隨著年級的遞升而螺旋式上升。例如,小學低年級側重于識字寫字和正確朗讀,此階段過多地進行思想教育和人文滲透,既沒有生命力,也不會在學生心底留下多少投射和劃痕;小學三四年級,側重于句段理解、寫作能力和閱讀分析,逐步進行人文層面的熏陶、滲透和滋養(yǎng);小學高年級,側重于深入的閱讀理解和課外閱讀的擴大,領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側重于興趣培養(yǎng)與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不可統(tǒng)一
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課文感情充沛,適合于情感熏陶,比如,《珍貴的教科書》《秋天的懷念》;有的課文形象生動,適合于審美熏陶,比如,《觀潮》《爬山虎的腳》等;有的文本條理分明,適合于邏輯思維訓練,比如,《只有一個地球》《桂林山水》;有的文本語言豐富,適合于語言品味,比如,《翠鳥》《匆匆》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課文,涵蓋了以上多種,這自然需要師生或在取舍中擇其一二,或下大工夫綜合訓練。
三、不可泛濫
盡管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的設計應開放、多元,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钡?,這并不意味要沖淡語文味。常??吹揭恍┕_課,為了不至于冷場,為了凸顯人文味,音樂、畫畫、舞蹈、視頻等紛紛亮相,所謂語文的“語言品味、朗讀入情和熏陶渲染”反而被擠壓到邊緣地帶。事實上,語文首先姓“語”,而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頓悟有時靠音樂、畫畫等是無法完成的。
四、不失偏頗
教學朱自清的《匆匆》,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定位如何珍惜時間這一宏大的主題之上,效果是否好呢?實際上,這篇課文我們要關注的是什么?反復細讀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不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這樣的一種有諸多輾轉、回旋、波折的復雜心緒,切不可拋開語言的外殼,直奔“珍惜時間”而去。抓住“不復返、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輕輕悄悄”等詞語反復品味才是正途。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