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川
我本來也贊同對以前的很多事情最好不要“舊事重提”,以免引起爭論,影響大家的團結,影響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但人民文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工農兵大學生》,又在媒體反復廣告,把一件“舊事”重新擺在我們面前,于是我不得不趕忙弄來一本拜讀,然后不得不要啰嗦幾句。
工農兵大學生,當年的正式稱呼為“工農兵學員”,是“文化大革命”中誕生的“新生事物”。他們與“文革”前和“文革”后的大學生最大的不同,是入校的方式是通過“推薦”,而非嚴格的考試。坦白地講,總人數(shù)將近百萬的工農兵大學生里面,后來確實也出現(xiàn)了一些杰出人才,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是文史哲、數(shù)理化還是音體美,我都可以舉出一些“著名人物”。但是,由于這個“新生事物”的招生方式弊端重重,嚴重違背全國人民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它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總體水平不高,無法滿足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所以,在“四人幫”倒臺還不到一年,在百廢待興,在中共尚未正式宣布改革開放之前,復出的鄧小平首先拍板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斷然在1977年恢復了高校招生考試制度,使“工農兵學員”成為了歷史。事實證明鄧小平敢做的這件大事,既符合黨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民的最大利益,沒有它,哪有咱們現(xiàn)在的“世界經(jīng)濟第二”?所以,高考恢復實行至今38年,盡管也發(fā)現(xiàn)了它的很多毛病缺點,但在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下,能夠比之更公平、更民主、更少腐敗的招生制度和方式,確確實實還不曉得在哪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黨和政府對于“工農兵學員”的政策應該說是正確的,都做到了量才使用、合理安排,既無歧視,更無打擊和迫害?!豆まr兵大學生》卻故意為之鳴冤叫屈,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難以說是正確,也不符合事實。
這本書在政治思想上不可取,那么它的藝術水平呢?很遺憾,也不高,我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了的。我完全沒有想到,如此重大的“題材”,居然是由一個這樣的人來干。這位“作家”很有一點雄心壯志,卻缺乏與之匹配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寫作才能,它的語言干癟枯燥,與機關公文和報紙社論相似。其結構也顯得松散而隨心所欲,想到哪寫到哪。人物形象則蒼白無力,沒有特別之處。沒有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也沒有豐富多彩的背景和場景,一切有血有肉的“長篇小說”或“紀實文學”所應該具有的,它都沒有。充其量它只是一篇原則性很強的“故事提綱”。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不和“外人”比,就把它與著名作家賈平凹或梁曉聲的作品比較。賈、梁也是“工農兵學員”,但把這兩位的作品隨便拿一件來,其水平也要比它高一百倍不止。擱下該不該“翻案”不談,只說用藝術水準如此低劣的東西來“翻”,通過出版社的編審雖然容易,而且出版社還號稱“人民文學”,但要叫廣大讀者心服口服,確實有些難。作者大概誤以為這是紅頭子文件,以為只要自認“政治正確”,再加沒有錯別字和標點無誤,就可以到處發(fā)下去,無人敢拒絕。須知這是“文學”,需要讀者心甘情愿花銀子來買。沒有吸引人的精彩,人家憑什么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