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謀生,產生了一大批留守在農村的兒童,他們大都由祖輩隔代撫養(yǎng),因此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出現了很多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兒童是建設未來社會的主力軍,留守問題兒童長大成人后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受到廣泛關注。
隔代教育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兒童留在農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年齡大多在16歲以下。兒童跟祖輩一起生活,沒有父母參與,祖輩便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在現實生活中,祖輩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問題,甚至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留守兒童隔代撫養(yǎng)產生的原因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耕地面積被征用,用于城市、縣鎮(zhèn)的擴張發(fā)展,導致農民賴以生存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民的收入難以支撐家庭生活。為了給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讓孩子上好學、讀好書,很多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謀求更高的收入。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住宿和飲食條件遠遠比不上城市的一般居民,他們無力將孩子帶在身邊撫養(yǎng)。再加上城市物價水平高,自己空余時間少,因此將孩子留在農村由祖輩撫養(yǎng)。
農民工將孩子留在農村生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嚴格的戶籍制度。孩子在城市無法就讀公立學校,只能就讀于費用較高的私立學?;蛘咿r民工子弟學校。農民工的經濟條件不足,一般會選擇硬件和師資都較差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權衡利弊,大多農民工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上學,也能填補老人心中的寂寞。
二、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 學習成績較差。根據調查顯示,農村老人的文化水平很低,對于孩子學習上的幫助微乎其微、有心無力。一方面,祖輩對孩子過于溺愛,重養(yǎng)輕教,只關心孩子的物質需求,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很少與學校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即使想關心孩子的學習,也因其文化水平有限而無力輔導。另一方面,部分老人的思想觀念刻板陳舊,認為學習不重要,放任不管,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行。因此,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在學業(yè)遇到困難的時候孤立無援,即使成績下降,也無人輔導和鼓勵,產生孤獨感和自卑感,影響兒童全方面的發(fā)展,導致惡性循環(huán)。
2. 對心理和生理健康產生影響。弗洛伊德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fā)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個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傷痛的烙印。這充分說明了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幾乎無人問津。農村中小學的師資條件一般,很少有學校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而且學校都以文化知識學習為重,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親情疏遠,兒童很容易產生孤獨、恐懼、自卑、焦慮等消極情緒,祖輩忙于農活,缺乏這種意識,很少關注兒童的心理變化,不能及時引導和勸解,導致兒童產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礙。有些祖輩過分溺愛也會使兒童養(yǎng)成任性、暴躁的性格,這些都會影響兒童的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
由于祖輩的觀念陳舊,在照顧兒童的飲食方面,很難做到營養(yǎng)均衡,加上一些垃圾食品的無節(jié)制食用,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需要家長的悉心的指導和關心。祖輩由于思想陳舊,年齡差距大,代溝明顯,對此類敏感的問題往往閉口不談。青少年在面對困難時,無人傾訴,也得不到幫助,使得他們迷茫、無助和失望。
3. 對道德和人格發(fā)展產生影響。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成員的完整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作用。馬克思曾這樣說:“父母心中蘊藏的情感更為神圣,父母的心靈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說明父母對孩子情感的表達,生活上的關懷,行為上的引導以及融洽的家庭氛圍,都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人格。留守兒童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很難實現到人格的健全發(fā)展。祖輩們重養(yǎng)輕教以及溺愛等行為使得兒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學校周邊有很多黑網吧和不良場所,由于祖輩管教不嚴格,留守兒童的自制力不強,也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沾染惡習,結交社會上的不良少年,養(yǎng)成惡劣的道德品性。而祖父母很難及時發(fā)現孩子的不良行為并有效制止,這些安全隱患影響了兒童的道德和人格發(fā)展,也威脅著他們的人身安全。
三、對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建議
1. 加強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溝通。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對于外出打工的父母來說,面對面交流很難實現,但并不能因此忽視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梢酝ㄟ^打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傾聽孩子日常生活的煩惱,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并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疼愛。通話頻率一周一次比較合適,能定期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改善留守兒童感情缺失,親情疏遠的情況。
2. 改變祖輩家庭教育的觀念。學?;虼逦瘯认嚓P部門可以針對留守兒童家庭的老人舉行相關的教育活動,向老人們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展示豐富的家庭教育案例,改變他們陳舊保守的思想,請專業(yè)人士告訴老人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相處,讓老人有意識地關注兒童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與孩子交流。由于老人的年紀較大,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的能力較低,在改造老人的過程中也需注意方式方法,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改變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消極影響。
3. 學校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并建立心理咨詢服務。留守兒童有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兒童在學校的表現真實地反映出身心成長的情況。教師應多關注留守兒童的表現,將其學習情況和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反饋交流,如果發(fā)現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厭學、自卑等情緒時,老師要及時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然后與家長共同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并及時防止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這樣也有利于讓兒童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家庭的關心,消除他們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產生的孤獨、焦慮感。
有大量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應聘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教師,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用更專業(yè)有效的方法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帶動本校教師學習心理咨詢和輔導,便于每位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整體師資水平。
4. 政府加強寄宿學校的建設管理以及相關制度建設。政府應著力完善戶籍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城鄉(xiāng)二元制度、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來保障留守兒童的利益。讓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兒童享有同等的入學機會和生活條件,消除一部分子女隨讀的障礙,就能讓父母與兒童生活在一起,參與兒童的成長過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為留守兒童和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減少外出謀生的農民數量。
由老人撫養(yǎng)的兒童可能出現很多問題,政府應加強寄宿學校的建設和管理,讓更多兒童就讀于寄宿學校,讓學校成為兒童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可以避免祖輩家庭教育的問題,也能防止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教師輔導課余功課,也有專門人員照顧飲食起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非常嚴峻,讓外出打工的父母牽腸掛肚,不久的將來也會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社會、學校和相關部門因重視留守兒童問題,著力解決他們的現實困境,讓留守兒童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