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寧
摘 要 由于受到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女性的社會地位和應扮演的角色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飽受爭議,在各行各業(yè)都存在著男性對于女性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這種性別歧視現(xiàn)象也廣泛的存在于新聞報道所使用的語言當中。本文試圖從性別歧視在新聞報道中的不同表現(xiàn)入手,探析如何避免歧視性語言的出現(xiàn)。
關鍵詞 新聞語言;性別歧視;平等意識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7-0012-02
新聞語言自人類社會的產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得到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從大眾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新聞語言是文字在傳播過程中的一種編碼方式,而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在編碼過程中語言所要表達的意圖發(fā)生改變或遭到誤解,這些都有可能造成不同層次方面的語言歧視。在所有已知的語言體系當中,性別歧視可以說是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一種語言歧視現(xiàn)象。在新聞報道中的性別歧視一般是指在不是必須的情況下,在能力、秉性及職業(yè)等多方面將女性和男性加以區(qū)分或強調。
1 語言性別歧視的表現(xiàn)
1.1 男性中心論
漢語是一種有性別的語言,這種性別首先就體現(xiàn)在人稱代詞和部分名詞的選用上。在中文的新聞語言中的男性中心論主要體現(xiàn)在選用詞匯的詞序和語義上。首先,在長期以來形成的語言習慣當中,幾乎所有有關男女性別的詞匯都是男先女后,例如兄妹,夫妻,男才女貌等。在男性為主的社會里,社會結構概念和人們的認知角度都傾向于男權化,人們的經驗結構隨之也會產生一種心理定勢,從而對詞序產生強制作用。其次,在一些新聞報道中,如果新聞當事人包含兩種性別,在代詞的選擇上多數(shù)會選用男性的“他們”來籠統(tǒng)涵蓋當事人的性別。如果在不確認當事人的性別情況下,新聞報道中多數(shù)習慣選用“他”而不是“她”。這種詞序的安排和籠統(tǒng)包含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潛移默化的給讀者造成了一種以男性為主體的認知。再次,在語義上的歧視主要體現(xiàn)在一般和男性相關的詞匯都是中性詞匯或隱含褒義,而女性相關的詞匯則大量含有貶義。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看到“娘炮”、“寡婦”“女流之輩”等詞語都過分強調女性性格特征中負面的一部分,認為軟弱、貪婪、充滿消費欲望是女性的共同特征和代言詞。另一方面把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屬品,只有具備了男性性格中堅毅的品格的女性才是杰出的。如中國網(wǎng)一則標題為“埃及著名交際花被捕 系軍方領導人賽西的狂熱粉絲”報道,在標題中使用了“交際花”這一詞語,交際花多指舊時在社交場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含有輕蔑意義,雖然現(xiàn)代有時也用來指代嫵媚且交際能力強的女子,但是此處用在新聞標題中過分強調女性的交際特征,并且在文中使用了諸如“惡毒”“放蕩”等形容詞對其進行描述。看看新聞網(wǎng)的一則新聞標題為“趙麗穎吃醋陳曉約袁珊珊 撅小嘴當場變身母老虎”。“母老虎”這一詞語也含有貶義,多用來形容潑辣剽悍的女人,出現(xiàn)在標題中表達的是對女性的一種刻板印象。諸如此類詞匯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而且往往是隱蔽的,甚至是連女性本身也難以察覺其中的歧視意味。
1.2 女性外貌特征強化
在新聞報道中女性的外貌特征常被放大或強化,把可觀賞性作為女性最重要的社會價值之一?!吧咝琅?、“性感尤物”、“紅顏禍水”等用來形容女性的詞語多數(shù)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fā),美貌與否都是以男性的審美標準為尺度進行評判?!芭瘛薄ⅰ靶』ǖ?、“女漢子”等詞匯在新聞中的頻繁出現(xiàn)其實也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歧視現(xiàn)象。多次擔任總理記者會首席翻譯的張璐也因為其才華外貌出眾而出現(xiàn)在各大新聞報道中,而這些新聞報道幾乎都在標題中給“張璐”這個名字冠以“美女翻譯”的修飾性定語,相對于她的才華,媒體在報道當中首先提及的卻是她的端莊典雅。以下是一些媒體在報道中所使用的一些標題。
“總理記者會美女翻譯張璐迷翻網(wǎng)友” 中國青年網(wǎng)
“美女翻譯張璐現(xiàn)身總理記者會 依舊高大上 ” 揚子晚報
“兩會美女翻譯引關注 冷艷干練神似趙薇” 新快報
可以看出,女性出眾的外貌才是能夠吸引大眾的話題,相比之下女性的才能和學習力經常在報道中被淡化或忽略。
1.3 女性角色標簽化
由于“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新聞報道中,女性的角色往往更容易被標簽化,教師、護士、家庭主婦等作為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被廣泛認可,而對于身居要職聲名顯赫或是獨樹一幟的女性大肆報道,似乎女性的成功或失敗相對于男性來說都是異常的。英拉作為泰國歷史上第28位總理,她的上任與職務解除都成為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題材。而在所有與英拉有關的新聞報道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首位女總理”、“美女總理” 等詞匯的出現(xiàn),而且絕大部分會作為定語出現(xiàn)在新聞標題中。在有關女性政要的新聞中,媒體更關注的是她們的性別,容貌與家庭等因素。這種對于國際政要的女性身份的特殊強調,實質上是對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一種不公平對待,因為在整個社會的整體認知中,“總統(tǒng)”“總理”等一般被默認為男性詞匯,而實際在語言學中這些詞語是中性的,并沒有性別標記。包括像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女性國際政要在許多報道中所扮演的都是一個“突破自我”的女性形象,因為這與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定位沖突。再來看一些新聞標題:
“鋌而走險騙錢財 家庭主婦成囚犯” 法制網(wǎng)
“溫州大媽聚眾吸毒 寂寞是主因” 中國婦女報
“貪官情婦成高危人群 為何還有女人趨之若鶩往上撲” 中國網(wǎng)
不難看出,在這些新聞標題中,無一不把女性的社會角色標簽化,在人們的意識中,已經形成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式:女性的角色應該是母親,所有女性的身上都散發(fā)著母性的光輝,生兒育女是每個女人必須經歷的人生過程;女性的角色應該是家庭主婦,洗衣做飯操持家務是女人在家庭生活中理應承擔的責任;女性的角色應該是被稱為“白衣天使”的護士,長相姣好,輕聲細語的呵護每一個病患。在有關貪污腐敗案例的報道中,“情婦”、“小三”、“二奶”等詞語更是成為高頻詞匯,把官員貪污腐敗的發(fā)生與女性的作用聯(lián)系起來,夸大或強調女性在此類案件中的負面影響和作用。這些詞匯的選用都是語言性別歧視的一種體現(xiàn)。
2 結論
人們對于周邊生活世界的認識大多數(shù)是來自大眾傳媒,新聞文從業(yè)人員的基本素質和價值取向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建構。所以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應該正視語言性別歧視現(xiàn)象,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樹立平等公正的思想觀念,擺脫刻板印象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在議題選擇上還是遣詞造句上,都應考慮到不同群體的感受和利益。對于每一篇新聞報道都要仔細斟酌其所運用的詞語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是在真正客觀公正的反映某個社會現(xiàn)象或問題,要在不斷的新聞實踐基礎之上總結經驗和方法,提高對可能出現(xiàn)的語言性別歧視的敏感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通過更加溫和客觀的傳播方式體現(xiàn)出大眾傳媒對于社會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徐莉.傳媒語言的性別歧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8(1).
[2]孫書蝶.大眾傳媒中的性別歧視[J].新聞愛好者,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