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林 郭劍
摘要:近年來,在科技術語翻譯中,奈達(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涵蓋了對語言學、語義學、人類學、通信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他以眾多的翻譯理論為基礎,為人們提供了時效性更強的翻譯理論準則,中和了直譯、意譯、不可譯等理論糾紛,探索出了一條在不同的語言中可獲得最大層面相同點的翻譯途徑。
關鍵詞:功能對等,形式對等,對等的相對性
中圖分類號:H083;N04;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578(2015)03-0028-04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l(fā)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科技術語翻譯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1988年,中國制定了《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和《術語標準編寫規(guī)定》等國家標準,在這些標準基礎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科學有效地規(guī)范著越來越龐大的科技術語規(guī)范體系,其功能和實效已在各個領域凸顯。但科技術語的翻譯和規(guī)范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不斷研究,不斷完善。
近年來,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科技術語翻譯中有著引領作用。他認為:翻譯就是“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信息”[1]。人們雖不能把不同語言的翻譯像列方程式一樣都對等起來,但借助于近似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借助于科技發(fā)明成果服務于人類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詞匯上的對等和功能上的對等,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一詞匯對等
詞匯對等是奈達主張的功能對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譯中的詞匯對等所占比例尤其龐大。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詞匯概念上的對等,就有了在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傳播運用的可能。
1.詞匯意義上的對等
沒有詞匯,就沒有句法,沒有篇章和文體,對等便無從談起。在人們的想象當中,詞匯對等應該是簡單易行的事——引進一個英語單詞,找個漢語單詞對應上不就行了嗎?其實并非僅僅如此,在包羅萬象的科技領域中,發(fā)現(xiàn)真正對等的翻譯詞匯,不但包含著對兩種語言的熟悉、專業(yè)知識的精通,還需要有社會文化等多種領域知識的鋪墊。
比如,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作為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中的重要武器裝備,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飛機進行作戰(zhàn)。最初有人把其稱作“海上航空基地”,蘇聯(lián)稱之為“艦載巡洋艦”,英國最早稱之為“海上巡洋艦”“航空巡洋艦”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這種艦艇在作戰(zhàn)中需要其他配套艦船的保護和協(xié)同,而其本身則起著核心艦船或旗艦的作用,所以最終采用了航空母艦一詞。但事實上,carrier一詞在《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里表示的意思是:(1)承運人,是指專門經(jīng)營水上、鐵路、公路、航空等客貨運輸業(yè)務的交通運輸部門,如輪船公司、鐵路或公路運輸公司等。(2)搬運人;搬運器;[醫(yī)學]帶菌者[2]。為什么要采用“母”這個字呢?《新華字典》對“母”這樣解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痹谧餍稳菰~時解釋為:“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3]《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對mother的解釋是:A woman in relation to a child or children to whom she has given birth[4],即能生育孩子的女性。由此推斷,名稱上凡是和“母”有關的物體,都有再生、繁殖更多的寓意。所以,aircraft carrier一詞被翻譯成“航空母艦”,在字面上就給人一種場面宏偉、機艦成群、源源不斷、所向披靡的震撼,這種功能意義上的對等可見一斑。laser一詞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通過受激發(fā)射光擴大”,曾被譯為“鐳射”“萊塞”“光受激發(fā)射”等。而現(xiàn)在所定“激光”一詞,寓意上更加貼切。
2.詞匯形式上的對等
在奈達的詞匯對等翻譯理論中,把科技術語本身所體現(xiàn)的意義直接翻譯到目標語的對應詞匯中算是翻譯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這也是兩種語言的巧合之處。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這樣的詞匯對應和吻合時有出現(xiàn)。比如,熱電偶(thermocouple)是一種常見的溫度檢測傳感器,其原理是把溫度信號轉(zhuǎn)換成熱電動勢信號,通過電氣儀表(二次儀表)轉(zhuǎn)換成被測介質(zhì)的溫度。thermo是英語詞根,漢語是“熱”的意思;couple的漢語是“對,雙;配偶,夫妻”等意思?!芭肌痹凇缎氯A字典》中解釋為:“用木頭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戲。雙,對,成雙成對。”[3]這里用“偶”表示“兩端”,再加上“熱電”兩字,可謂畫龍點睛。
3.詞匯發(fā)音的對等
科技術語中,有很多英語和漢語發(fā)音相似的詞匯,與象聲詞和擬聲詞很類似。這些翻譯過來的術語是按英語的發(fā)音來對應合適的漢字,構成音譯詞,通常是把漢字當成“音標”符號,用來表音,兼顧意義對等,所以也稱其為“兩種語言的零翻譯”。比如,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縮寫詞,意為無線電探測和距離范圍,譯成漢語后為“雷達”。漢語的“雷”字可以給人雷鳴電閃的聯(lián)想,“達”又有到達、通達的意思。盡管是音譯,卻獲得了聲音對等兼顧意思對等的雙重效果。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首字母縮寫詞,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最初的簡稱為“愛滋病”“愛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負面影響。翻譯工作者在考慮發(fā)音和意義對等的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的心理感受。經(jīng)過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后,AIDS的簡稱被確定為“艾滋病”,被人們廣泛認可。endprint
這樣的術語在科技翻譯中所占比例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術語直接對應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讀者從英語到漢語的心譯過程。
二受眾認同對等
奈達的翻譯理論強調(diào)讀者對譯文的反應以及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只有受眾認同,譯文才具有生命力。這其中包括文化意識認同和漢字選擇上的認同。
1.文化意識的認同
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特別強調(diào)讀者的理解認可度,認為讀者對所翻譯內(nèi)容應該和源語讀者有著相同的理解感受。當然奈達也承認,由于兩種文化不同,翻譯中要求全方位的對等也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達到與源語“最自然的、最貼近的”對等。比如全國科技名詞委經(jīng)過嚴謹、科學的審定,將PM2.5定名為“細顆粒物”。PM2.5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 2.5的縮寫,1971年,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EAP)基于保護人體健康、增進社會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氣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全國科技名詞委把PM2.5定為“細顆粒物”,符合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與方法中一名對應一個概念、名要反映物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做到了三個“不沖突”:一是與概念的來源文獻不沖突;二是與氣溶膠命名體系和中國學術界已經(jīng)使用的名稱不沖突;三是與中國發(fā)布的空氣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所用的名稱不沖突[5]。此外,翻譯為“細顆粒物”,既沒有生僻字,字面意義又容易理解,能為大眾廣泛接受。
2.漢字選擇的認同
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fā)展,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產(chǎn)品、先進材料和科學技術迅速涌入中國各個領域,理所當然要為這些產(chǎn)品和技術確定合適的術語名稱。中國歷來非常重視行業(yè)術語的規(guī)范和文字的統(tǒng)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相關部門就對此項工作做出統(tǒng)一要求,倡導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譯文字。其實,讓那些五花八門的外來科技術語既通俗易懂,又表達原意,并能被讀者認可接受,實屬是知識含量極高的一個挑戰(zhàn)。以vitamin為例,它是人們?nèi)粘o嬍持谐R姷臓I養(yǎng)元素,音譯為“維他命”,但在漫長的應用過濾中,“維生素”更能表達原意,更容易讓人們接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根據(jù)上下文的需要,把active desktop譯成“活動桌面”,而不是“積極桌面”;把high current譯成“強電流”,而不是“高電流”;把big science翻譯成“投入大的科學”,而不是 “大科學”。
三相對對等
世界的語言文化紛繁復雜,種類龐多,盡管人類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的完全對等,某種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語言的自然規(guī)律的。在翻譯標準上,中國翻譯界一直奉行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原則。西方翻譯理論中雖有形形色色的翻譯派別,但占主導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對等理論。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也主張盡可能讓翻譯過來的語言最自然,最貼近原文的意思,即對等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對等。
1.形式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強調(diào)的翻譯中的形式對等,主要是語音、詞匯、語法等概念的相對對等。音不對等毋庸贅言,詞匯不對等則比比皆是,這些用詞差異是長期以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xiàn)之一。如表1所示,漢語術語都有“廠”這個語素,但是對應的英文卻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單詞。
2.功能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強調(diào)的是在語言、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重新組織信息形式和語義結(jié)構進行交際。要求目的語在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xiàn)源語的意義。但事實上,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科技水平發(fā)展也極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譯中功能上的絕對對等只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比如:black tea譯為“紅茶”而非“黑茶”,lucky dog譯為“幸運的人”而非“幸運的狗”,dog leg是指“高爾夫場地的彎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 hand譯為“新手”而非“綠手”等。在這里,我們需要克服文化差異,譯成其要表達的含義,保持功能上的相對對等。
四結(jié)語
事實證明,多年來,進入中國的科技術語不但可譯,而且直譯、意譯各有側(cè)重,相互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在術語學中,直譯是意譯的一種方式;而在翻譯學中,通常直譯和音譯并列視為翻譯的兩種方式。這是有區(qū)別的。
借助于奈達關于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可以改變?nèi)藗冮L期以來在科技術語的“直譯”“意譯”和“不可譯”中的對立狀態(tài)。直譯側(cè)重于形式上的對等,意譯側(cè)重于功能上的對等,兩者不應截然分開,應該考察哪種譯法更容易被受眾接受。人們愿意接受的譯法,才是生命力最強的。只要有科學的翻譯理論和原則,科技術語的對等程度就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5.
[2] Hornby A S.現(xiàn)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10版.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 :156.
[3] 新華字典編輯室.新華字典[M].8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33,349.
[4] 麥克米倫出版有限公司.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30,925.
[5] 王存忠.關于PM2.5中文定名的問題[J].中國科技術語,2013(2):2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