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全
人們常常講到“緣分”一詞?!冬F(xiàn)代漢語辭典》解釋說:緣分是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間發(fā)生關系的可能性”。在人的生活世界,緣分會出現(xiàn)在各種境遇中:或者是自我對所心儀的人或事的不期而遇;或者表現(xiàn)為主體對某項工作的酷愛并為之傾心付出,乃至以生命相許。特別是在歷史轉(zhuǎn)折的重要關頭,緣分常常表現(xiàn)為個人能夠毅然決然地擺脫舊的觀念、舊的習慣勢力的羈絆,主動地呼應時代的召喚,自覺地肩負起維護和助推新生事物生長和發(fā)展的使命。
我與小學思品課的結(jié)緣就屬于這種情況。思品課是“文革”后脫穎而出的新事物。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小學政治課堂,無非是讀讀報紙,寫寫大批判稿,或者記憶、背誦“四人幫”鼓舌喧囂的言論,諸如“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等,嚴重毒害了兒童的心靈。
為了肅清“四人幫”的流毒,全國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始于1977年9月鄧小平與當時教育部負責人的談話。僅從德育課程的重建而言,1978年4月,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按照他老人家的思想,教育部于1981年3月下發(fā)了《關于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的通知》,第二年5月,教育部又頒發(fā)了《全日制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至此,新設的品德課程就正式進入到了小學課程表中。
幾乎在教育戰(zhàn)線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的同時,我的崗位也發(fā)生了變化。我是1961年的大學畢業(yè)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湖北宜都一中任教,年年擔任高三畢業(yè)班的班主任,直到1966年的夏初。當時學生本已進入到迎考的黃金時段,誰知五月第四周周一的清早,伴隨幾只烏鴉的噪聲,廣播里傳來了《五·一六》通知,當年的高考竟突然被叫停。從這一天起,我和我的同事被推入到文化大革命“史無前例”的浩劫之中,整整十年受盡了苦難和折磨。粉碎“四人幫”后,小平同志主持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他老人家提出的“知識分子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斷,震聾發(fā)聵。從此,撥亂反正的春潮涌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光芒普照祖國大地。研究人員、教師、文化工作者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解脫了精神枷鎖,享受到從未有過的尊嚴,其內(nèi)心的喜悅難以言表。
在歷史的轉(zhuǎn)折關頭,我的崗位也從高中教學一線調(diào)離到教育行政部門工作。1979年被提拔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1981年晉升為主任,主管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研究工作。在這種背景下,新設的思品課很自然地受到我的關注。如何讓新課程進入課堂,進而走進每一個兒童的心靈?我以為最關鍵的是首先要有一名教研員。人從哪里來?教育局的趙局長告訴我:“你們單位的人員編制已經(jīng)滿額。”向上要人這步棋走不通了,剩下的一條路只能從內(nèi)部挖潛。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我決定:作為主任的我,應該凝神聚力地抓好教研室的全盤工作,同時也需要挑起思品課兼職教研員的擔子。為什么如此決策?理由有三條:一是全室只有17個人。除我之外,其他人皆為中小學專業(yè)研究人員和教輔員,每人都獨擋一面,身上的擔子都不輕。二是文革前我在高中教了多年的哲學,有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寬闊的學科視野,經(jīng)過努力,是可以把品德學科教研工作做好的。三是品德課程不是一般的學科課程。《大綱》指出: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向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部分又強調(diào):思想品德課以“五 愛”為基本內(nèi)容,“向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有的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顯然,小學思品課的價值追求就是要通過課堂主陣地,把道德和精神文明的種子植入到兒童的心田,并為他們?nèi)蘸蟪蔀椤按髮懙娜恕?,編織和實現(xiàn)人生夢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學品德課程的教育功能,也就有了為新課程實施搖旗吶喊,鳴鑼開道的內(nèi)在動機?!鞍阉计氛n兼職教研員的擔子挑起來”,這是我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的表態(tài)。從那時起,我便與小學品德課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上任三把火,這頭把火該怎樣“燒”?關鍵是要強化執(zhí)行力,盡快地讓這門課程在課堂里“落地生根”。為此,我積極向教育局人事科建議并得到了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從1982年秋季起,宜都市各級小學都配備了思品課任課教師,高、中、低段各個年級都上了思品課,并開足了課時。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我親自抓了思品課教師隊伍的培訓。培訓的內(nèi)容除學習《大綱》外,還包括“了解和研究兒童”“教學設計”“教例透視”“資料篩選”“教法賞析”等等。老師們普遍認為:“培訓的內(nèi)容很實在”“很管用”。有的還說:“開始走上思品課講臺的確有點忐忑不安,參加培訓學習后,認識到思想品德課的特點,對上好這門課多了幾份自信?!背伺嘤柦處?,我們還抓了市、鄉(xiāng)鎮(zhèn)、學校三級品德教研網(wǎng)的建設。市一級的教研活動一般是上示范課,按照上世紀80年代小學思品課的教學理念,即“明理——激情——導行”的要求,讓種子教師在課堂中現(xiàn)身說法。鄉(xiāng)鎮(zhèn)、學校主要是開展群眾性的聽課、評課活動,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切磋,總結(jié)得失,推陳出新,改善教學。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宜都市思品課教學呈現(xiàn)出了紅紅火火的景象,引起了省內(nèi)外不少教研員和專家的極大關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課程研究所的研究員徐斌、李麗蘭從北京來到宜都,親臨課堂現(xiàn)場考察,給予充分肯定。武漢市教研室的孫主任以及廣東省、南海縣(現(xiàn)佛山市南海區(qū))教研室還組織了二十余人的團隊到我市學習取經(jīng)。思品課教學初放的花蕾,竟能引起如此效應,這是我未曾想到的。
首戰(zhàn)告捷解決了新課程“落地”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著力提高教育質(zhì)量了。從1984年起至今的三十余年間,我的研究思路都是從“兩個提升”上聚焦發(fā)力的。其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盡管我沒有立足講臺,直接面對兒童,但我可以通過自身扎扎實實的工作去作用和影響每一位品德教師的教育行為,繼而通過他們的示范和教誨,把德性的種子播入兒童的心田。其二,提升品德教師 “立德樹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主要通過“引領專業(yè)閱讀”“組織現(xiàn)場觀課”“開展校本研究”“促成自我反思”“倡導和激勵專業(yè)寫作”等路徑來實現(xiàn)?;仡櫼炎哌^的路,可以說“兩個提升”頗有成效。僅以品德教師發(fā)展而言,只有38萬人口的宜都,近二十年內(nèi),在小學思品課教師隊伍中,先后就出了兩名特級教師,一名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四名中學高級教師。誠如有人所言,“宜都是出品德課程人才的‘風水寶地’”。為什么會有如此效應?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為教師鑄就了優(yōu)質(zhì)的發(fā)展平臺;而優(yōu)秀教師自身的頑強拼搏和努力也是最基本的因素;此外,我這個“領頭羊”——品德教研員為助推小學思品課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998年歲尾我退休了。雖然沒有了“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長”的頭銜,但這更有利于我目標專一地循著思品課程研究的深度、寬度和高度發(fā)力。對我來說退休只不過是換換辦公桌,變換一個工作的空間。從領取退休證的那天起,我從來就沒有居家賦閑過。在我的生活中,“研究正未有窮期”。只要心中裝著兒童,頭腦中還有要研究的問題,手頭還有要做的事,我就要繼續(xù)干。兼職教研員做到底了,還可以做“編外教研員”嘛!這是我對自我角色的新定位。退休后的頭兩年,我主要在為小學思品課開課二十周年忙碌著。通過精心選題,凝煉觀點,蒐集資料,先寫了兩篇紀念文章,發(fā)表在《小學德育》雜志上。原計劃寫五篇,沒有寫完就主動停筆了。因為全國中小學第八次課程改革已經(jīng)啟動,按照課程改革計劃,小學思品課又將經(jīng)歷一次華麗轉(zhuǎn)身:原有的思品課沒有了,由新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取而代之。課程名稱變了,教學方式變了,不少的課程內(nèi)容也變了。但變中也有不變的東西。一個沒有變,就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仍然姓“德”。要把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課程的基本取向。另一個沒有變,是我與品德課不離不棄的情緣沒有變。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定要做課改大潮中的弄潮兒,堅持在課改中學習、參與、感悟;在課改中求索、反思、積累;在課改中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優(yōu)化教育教學行為?!闭窃谑暾n改中,我有幸參與了兩套(“蘇教版”“鄂教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的編寫。主編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教師讀本》,奔波于省內(nèi)外的不少地方作新課程的輔導報告,還寫了八十多篇文質(zhì)兼美的有關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論文。
“緣分”,是內(nèi)心的期許,也是動力的泉源。從1982年至今的三十三年,跨越了兩個世紀,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與小學思品課的緣分沒有衰減、中斷、淡化和消退,反而其情愈醇,其感愈甜。正是這種緣分趨動和支撐我持續(xù)地在品德課程教研路上向前行走,向上攀登,始終沒有停下腳步。
我今年已經(jīng)七十八歲了,以往所筑的夢已經(jīng)圓了,如今又萌生了新的愿景。老驥伏櫪志猶在,“不用揚鞭自奮蹄”。我要繼續(xù)對思品課程進行持續(xù)的、有深度、有寬度、有高度的研究,讓立德樹人的事業(yè)奏響詩意的樂章,在助推兒童和教師成長的同時,也溫暖著我自己的心靈。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