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倩
摘 要:高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培養(yǎng)法治人才以及預防與減少違法犯罪的重要途徑。通過對現(xiàn)行高校法制教育的運作體系分析,指出當下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運作體系存在的問題,指出高校法制教育要進行合理性改革,以適應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并為高校法制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現(xiàn)狀;改革;對策
1 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使大學生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同時提高法律素質,增強法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首先,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任務。高校教育的系統(tǒng)性、有組織性、規(guī)模性和科學性等特點,使高校法制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次,加強法制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法制教育本身及其產生的結果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 素質 、思維方式、精神狀態(tài)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影響,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第三,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大學生知法、守法,減少大學生違法罪犯行為,維護安全與穩(wěn)定的最有效途徑。然而,近年來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犯罪現(xiàn)象為數(shù)不少,大學生雖然比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強,但總體上講還是比較淡薄,法律素質較差。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社會變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學校多年來忽視甚至放棄法制教育的結果。因此,只有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利用學校優(yōu)勢,根據(jù)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響,使其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從而有效地扼制犯罪。
2 目前在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思想上對法制教育不夠重視,教育內容設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認為開設“思修與法基”課程僅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而沒有明確其開設的最終目的是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與修養(yǎng)。所以對該門課程的投入非常少,只是作為一門普通的公共課程來對待。為了適應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形勢,《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將“98方案”獨立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在新版教材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思修與法基”)是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為主體的,法律基礎部分僅占次要位置(只有兩章內容),僅對我國的法律體系和主要法規(guī)作了簡單的講解,學生很難從中獲得新知。
2.2 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積極性不高
現(xiàn)在的法律課教師多為政治教師,其中很多教師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便存在著一定的欠缺,他們的專業(yè)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沒有任何積極性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法律課程不重視就不難理解了。
2.3 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單一
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未 能給學生提供參加有關社會實踐的機會。而當前學校教育的實踐要么忽視法制教育,要么將其同法律知識教學混淆,且法律知識教學本身缺乏系統(tǒng)性、全面性、持久性?,F(xiàn)行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已經(jīng)成了各部門法的大雜燴,內容龐雜,教材越編越厚,由于教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師授課中多種原因導致的一些課堂討論、典型案例、社會現(xiàn)象分析等不能進行。
3 高校加強在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改革途徑
3.1 從根本上提高認識
轉變觀念,認識是實踐的先導。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并將其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衡量標準和一個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具體化、制度化,改變陳舊的、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構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還要根據(jù)《高等教育法》、《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等各項有關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根據(jù)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科學合理的學生管理制度。
3.2 上行下效,提高教師隊伍的法律素養(yǎng)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已經(jīng)成為當今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主題。高校不僅要有一批具備比較系統(tǒng)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yǎng)的法律教師隊伍,而且也要加強對其他專業(yè)的專、兼職教師進行相應的法律知識的培訓,目前高校的教師法律素質的現(xiàn)狀極大地影響法制教育的開展,所以,要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素養(yǎng),這樣上行下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改進法制教育實施方式
1、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抓住大學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渠道,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深受法制的熏陶。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兩課”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的滲透,加大普法的力度和廣度,提高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可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索。
2、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潛力,利用校園文化這塊主陣地開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舉行模擬法庭、參觀監(jiān)獄;開展社會調查、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征文等活動。通過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活動,逐漸豐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寓理論教育與實踐中去。
3、重視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
高校應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積極與地方司法部門聯(lián)系,開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讓大學生多參與一些生動活潑、主題鮮明、形象直觀的司法實踐活動,如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jīng)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親身體驗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和立例等,利用發(fā)生在身邊的典型案例對大學生進行生動的、直觀的法制教育。
3.4 依法治校,建設和諧校園
高校應加強校風建設,形成一個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實行依法治校,健全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在制定一些重大決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時,都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關法律法規(guī),使各項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實施中要堅持嚴格要求,堅持維護各項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的嚴肅性,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這使大學生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終實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 崔長珍.關于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U].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3).
[2] 李玉華,李景平.大學生素質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3] 寧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徑的創(chuàng)新[N].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1,(5).
[4] 陳金春,劉成榮.重視并搞好大學生的法制教育[I].鹽城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