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娜
生活是學生習作之源。只有將習作教學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憑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方能形成一個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貼近生活、凸現(xiàn)個性、充滿活力的習作大課堂。
一、課堂生活化:營造情動于中的體驗場景
1. 借話題入境
話題作文是一種開放性的作文形式,是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剛剛、正在或可能出現(xiàn)的某一事件或現(xiàn)象,命個話題或范圍,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見解的一種短小精悍的作文樣式。如每天課前10分鐘,一次一個話題,也可幾個話題讓學生選用,讓孩子盡情暢談,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話題作文就像是開了個作文聊吧,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間。至于觀點,則任由學生自己確定,內(nèi)容的選擇可以不拘一格。如寫《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變形記》的觀后感,進行“我的發(fā)現(xiàn)”“突發(fā)事件報道”等限時反應練習……又如針對“心理健康勝過學習優(yōu)秀”“應該關注身邊無聲的世界”“小不忍則亂大謀”等等說法,引導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各抒己見。對于辯論的結果,并不需要評判。
2. 借聯(lián)想入境
學生寫作上最大的障礙是無米下鍋,無材料可寫。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由聯(lián)想入境,引發(fā)心靈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這樣方能達到情動而辭發(fā)。例如,我們可以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播放音樂渲染情境,把現(xiàn)實生活的生動場景再現(xiàn)于課堂,使學生獲得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感受。如在指導“大熱天,柳樹一動也不動”的細節(jié)描寫時,播放蟬鳴聲,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借助想象,體驗此時此景?!澳憔驮跇湎拢惆l(fā)現(xiàn)柳樹怎么啦?”“葉子干凈嗎?”“把它當做人來寫的話,一動不動讓你聯(lián)想到她怎么樣了呢?”在老師指導下,孩子的生活體驗被喚醒,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有孩子寫下“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的精彩片段。
3. 借模擬入境
如教學《北京》一類介紹風土人情、人文景觀的文章,可讓學生學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北京的特點,或當廣告設計師為旅游公司設計一句精彩的廣告詞。教學《太陽》《新型玻璃》這樣知識性很強的文章,可以運用記者采訪、小主持答辯的形式,組織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組織對話,自主探討。又如教學《丑小鴨》《小壁虎借尾巴》這類的童話,則可以將課文當作劇本,以編排童話劇的形式完成閱讀過程,并在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及編排主題歌的活動中發(fā)展多種智能。學生在模擬角色的完成中,喚醒了自我意識,激發(fā)主動參與的熱情。這樣的教學,立意更加深遠,不僅學語文,也學生活,學做人。讓學生扮演、體驗寫作題材中的人物,其他學生也能直觀地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和事件的經(jīng)過。這種情境,既能促使學生入境動情,又由于它的立體化,從不同角度、方位觀察思考,會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便于打破思維定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二、習作布置生活化:獲取原生態(tài)的體驗素材
1. 內(nèi)容上接近生活
習作作業(yè)的生活化,首先必須從內(nèi)容上進行突破?,F(xiàn)行的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大量機械性抄寫、造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只重分析,大多激不起學生的興趣。例如作文,學生寫來寫去不是好老師就是好媽媽,不是校園的春天就是家鄉(xiāng)的春天,有的干脆把上個學期得高分的作文搬來,結果照樣得高分,而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卻等于零。所以,作業(yè)內(nèi)容的選擇,必須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盡可能觸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例如,孩子們都愛吃麥當勞,筆者就以《我看麥當勞》為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洋快餐。學完歸類識字中的“橋”字,我引導學生:“你看到過什么樣的橋呢?你能向大家介紹嗎?”結果一篇篇《我愛廣州的橋》《我心中的橋》等表達了學生對橋的理解。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以《我的生活進行曲》《我的絕招》《午間故事》《廣州阿公愛品茶》《快樂的廣告發(fā)布會》等為題的富有個性化表達的文章脫穎而出,這些作文主題是學生感興趣和最為熟悉的,使他們有話可說,何需再去編造、拼湊?
2. 形式上多種嘗試
生活的多元化,也勢必造就習作練習形式的豐富多彩。①想象型: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不合群的小蝌蚪》后,獨具匠心地設計了一個新穎的作業(yè):一天,蛤蟆媽媽上街時不小心把小蝌蚪給走丟了,請你們給她寫一則尋兒啟事。于是,一則則稚氣而又充滿創(chuàng)新性的“尋兒啟事”誕生了。②探究型:學了《冬眠》,筆者讓學生學習作者的探究勇氣和方法,尋找生活中奇怪的現(xiàn)象并深入研究,通過深入觀察、查找資料、詢問老師寫成研究小論文,以《我的新發(fā)現(xiàn)》《我有哈利·波特的魔棒》《會跳舞的火柴棒》等為題材的小論文讓人耳目一新。③查找型:如在學《養(yǎng)花》前,布置查閱有關作者老舍的生平業(yè)績、生活逸事的資料,并根據(jù)資料重新整合為一段名人介紹,不但為深刻理解課文作準備,也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④實踐型:每兩周筆者執(zhí)教的班級就有一次錄音作業(yè),有詩歌散文配樂朗誦、講成語故事或童話故事、班隊生活小演講,均成為孩子們最愛做的作業(yè)。每學期我班以心與心對話為主題,讓學生給同桌或好朋友寫評語,引導孩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生活。⑤專題型:圍繞某個專題,完成一系列作業(yè),形成一份綜合報告。如我校位于琶洲會展中心地帶,展會比較多。圍繞一年一度的“廣交會”這一主題,我組織“了解廣交會”“關注廣交會”“精彩廣交會”等一系列活動,通過找資料、看實況、寫日記、開班會、出手抄報、演講會等形式,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tài),作生活的主人。
三、活動拓展生活化:組織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
1. 到大自然中采擷,“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多留心生活,思考生活,語言的清泉就會汩汩冒出。觀察是素材積累的前提,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要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培養(yǎng)學生學會在變幻莫測的生活中用獨特的目光去觀察、發(fā)現(xiàn)和體驗的習慣。每周布置孩子結伴開展小組活動,活動不事先布置作文題目,不提要求,不給學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讓學生盡情“享受”,盡情盡興,滿意而歸:夜色闌珊的珠江夜景,如詩如畫的沿江路,宏偉壯觀的會展中心,清新幽靜的古港,妙趣橫生的野生動物園……童心向往自然,面對這鮮活的素材,學生自然期盼用筆來表達,寫出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富有鮮活氣息。
2. 以傳統(tǒng)文化為媒,“思似迎風樂無窮”
廣州的花市、晚茶、燈會,有著傳統(tǒng)的文化沉淀,是一種生動獨特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以“嶺南文化傳統(tǒng)逐個數(shù)”為主題,進行參觀訪問,查找資料,實地追憶,領略廣州豐厚的歷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自然情感。這些真真切切的體驗就成了學生寫作之源。如小作者參觀廣州花市,在花團錦簇的展位前流連忘返,親眼見證美籍華僑對廣州民間藝術展位上表演的粵劇的那份激動、親切——“他和我們廣東人說的是相同的粵語,聊的是廣東的傳統(tǒng)文化──喝早茶……”在習作的過程中既練了文筆,又長了見識,一箭雙雕,其樂無窮。
3. 到社會中徜徉,“源頭活水汩汩來”
社會是所大學校,它具有廣闊的寫作空間。小學生雖然年齡小,憑直覺來感知事物,對事物的認識尚不夠深刻,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與思考。教師可以組織小記者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qū),參觀、訪問、調(diào)查,采用多種途徑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布置“長作業(yè)”(一個月的時間):把獲得的信息資料進行篩選、整合,讓學生嘗試編輯出版“小人書”“隨感錄”,從確定選材、封面設計到剪貼、裝訂等都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又如幫居委會出黑板報,幫鄰居寫春聯(lián),幫商店設計廣告詞,就是很好的語文實踐。再如賣報紙,廢品回收,策劃簡單的社區(qū)活動,開展兄弟學校手拉手交友互訪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生活、解決生活難題的同時,學做生活中的小主人。
注:本文系廣州市第十六屆小學語文特約教研員立項課題《用生活化理念構建小學快樂習作體系的策略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