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從容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進入新世紀后,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對于當代大學畢業(yè)生而言,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的形勢下,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適當增加人文教育的內容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念與認知社會,構建其健全的人文世界。
關鍵詞 高等院校 體育教學 人文教育 創(chuàng)新路徑
在高校體育教學課程中滲透相關人文教育的內容既是社會現(xiàn)實的需求,同時也是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對著日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通過人文教育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與社會適應能力,為大學生后期的順利就業(yè)奠定基礎。因此,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是必然之選,然而人文主義教育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當前人文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一)就教學模式而言,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
當前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盡管引進了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但是在教學模式本質方面依舊是教師“一言堂”的尷尬局面,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體現(xiàn),“填鴨”式教學也不利于其學習內驅力的激發(fā)。
(二)就教學內容而言,難以體現(xiàn)人文性
當前大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而言依舊是對于理論知識與體育技能的重復灌輸,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卻少之又少,缺乏對于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導致了高校體育成為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復制。
(三)就教學評價而言,未能滲透人文教育
部分高校在其體育課程的考評方式上深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依舊采用單一的定量考評方式,即僅僅將學生的體育考試成績作為考評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個人提升。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二、高校體育教學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對策
(一)樹立科學健全的教學觀念
人文主義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健康人生觀念的確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實現(xiàn)人文教育首要工作就是明確人文教育的意義所在,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人文教育開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即堅持以學生為本,這也是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前提條件與理論基礎,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其個體差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服務于教學;最后,教師要實現(xiàn)體育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精神的有機結合,這也是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二)制定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目標進行了重新設置,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技能、運動參與以及社會適應等,可以看出新課改十分注重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新的教學目標滲透著人文主義內涵,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核心主旨的具體體現(xiàn)與總體要求。高校理應制定出清晰明確的人文教學目標,其一,在教師的引導與教授之下,培育學生掌握科學方法進行體育鍛煉的技能;其二,通過體育人文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保持健康的體魄;最后,培育大學生良好的體育人文理念,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從而促進其個人全面發(fā)展。
(三)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
就高校體育課程中進行人文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同時具有靈活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出高校體育教學的科學性與包容性優(yōu)勢。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采用綜合的教學方法,即人文知識方面主要是通過課堂講述的形式向學生傳遞,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以及良好心理素養(yǎng)的塑造則主要是在實踐交流中獲得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還可以設計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增強師生交流,從而逐步實現(xiàn)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構建完善的教學考評體系
高校體育教學人文教育的體現(xiàn)不僅僅同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相關,同樣也貫穿于教學評價過程中,可以說體育人文教育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過程。由于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深化影響,加之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手段等革新變化,與此相對應的教學評價模式也應當予以完善創(chuàng)新,以適應高校體育教學變化的需要。對于高校體育的教學考評環(huán)節(jié)而言,應當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學習主體的重要地位,始終堅持評價育人的基本原則,教師理應明確科學合理的評價對于學生個人發(fā)展以及人文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堅持定量評價同定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模式,既要對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進行評價,同時對于學生在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綜合心理素養(yǎng)進行考評,從而構建相對完善的教學考評體系,為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與全面發(fā)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 張教如.試論人文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11).
[2] 金萍,王則興,姜雨峰.人文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
[3] 薛嵐,王章明.體育人文教育與和諧校園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