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徐焰?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6-000-02
摘 要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文獻資料研究等方法,以廣東省10所普通高等學校,100位體育教師、400名大二學生、400名大三學生、400名大四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本課題研究需要,分別對體育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表按照里克特(Likert)量化標準,自編了影響體育課程評價、體育興趣培養(yǎng)、體育課程實效等方面問題的問卷調查表進行研究,認為:傳統(tǒng)的學期體育課考試評價方法,具有“應試體育”的特征,是造成體育課程實效差、課程評價認同度不高、阻礙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革建議。
關鍵詞 普通高校 體育課程 學年評價
本文試圖以科學發(fā)展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綜合應用體育教育學、統(tǒng)計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對我國高校傳統(tǒng)的每學期體育課程考試辦法和評價體系進行廣泛研究,探討高校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考試辦法對學生和體育教師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是否是造成體育課程實效差、“應試體育”教育的根源?在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作用和價值如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體育課程考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1.以廣東省廣州、韶關、惠州3個地市內的10所省屬本科高等院校,1200名大學生為對象。
2.以調查院校的100名一線體育教師為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wǎng)絡檢索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同行與專家學者對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方面研究的進展,為本研究提供相應參考。
2.訪問調查法
通過實地走訪廣東省內學校體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調研學校體育部負責人,了解學校體育教學、課程評價、教學改革等工作情況,并對有關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設想、思路、困惑、問題進行探討。
3.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本課題研究需要,分別對體育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按照里克特(Likert)量表要求,自編了有關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教學內容、學習興趣、存在問題等進行問卷調查表設計。
(1)對調研的10所高校的100名一線體育教師(管理人員),發(fā)放問卷調查表100份,回收87份;
(2)對調研的10所高校的大學生(大二學生400名、大三學生400名、大四學生400名)以班為單位,隨機抽取40名,現(xiàn)場填寫問卷調查表,共發(fā)放問卷調查表1200份,回收1103份。
4.統(tǒng)計分析法
回收的問卷調查表采用常規(guī)統(tǒng)計和多元統(tǒng)計進行分析,為全面了解學校體育教育情況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二、廣東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現(xiàn)狀
(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與評價現(xiàn)狀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10所被調研的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評價,除廣東金融學院外,90%的學校采取每學期一次的頻度進行體育課考試方法;87.6%被調查的學校,每學期需要學生完成3-4個項目的考試[1];體育課程(專項)考試項目評分標準10所學校均采用統(tǒng)一評分標準,除廣東金融學院外,90%的學校體育課考試項目由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定,學生不可以選擇考試項目;84.6%的學校每學期體育課學時數(shù)為28-32學時;遇雨天,室外教學的體育課,大多數(shù)學校均不上體育課,踢除節(jié)假日、雨天等因素,每學期實際有效體育課學時數(shù)22-26學時左右。
(二)學生對體育課評價的調查
在學生對體育課評價方法滿意度的調查中,61.8%的學生對本學校體育課考試辦法不滿意,40.4%的學生不同程度的害怕體育考試。在對學生上體育課目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56.7%的學生認為上體育課是為了體育分數(shù)[2]。在對影響學生體育課興趣產(chǎn)生的原因調查發(fā)現(xiàn),39.3%和43.5%的學生認為每學期的體育課考試和體育課內容,28.7%的學生認為體育場地不足是影響他們對體育課產(chǎn)生興趣的主要原因。這一結果與趙建英《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公布》“學生在回答(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時,將怕累(54.5%)、沒有喜歡的項目(51.3%)和沒有習慣(50.0%)列在前三位”[3]基本相吻合。68.5 %的被調查學生認為,目前的體育課學時短、教學內容太多,70.2 %的學校每學期體育課學時為15周,30個學時,如果遇上下雨、放公休假,實際上課時數(shù)就更少,在是否需要對目前的體育課考試方法進行改革的調查中,63.5%的學生認為體育課考試方法需要改革、25.6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對體育課成績評價科學性的調查顯示:74.2%的學生認為目前的體育課成績評價不科學、不合理;79.6%的學生認為用單純的分數(shù)評價學生體育課學習有失公正和缺乏科學性;77.1%的學生贊同體育課成績應重視學習過程評價;62.7%的學生反對把掌握技術動作、提高運動成績作為評價學生體育課成績的主要指標;83.3%的學生希望給予更大的自由度,讓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程考試項目。
(三)體育教師對體育課教學內容與評價的調查
在對體育教師進行的每學期教學任務重要性調查時發(fā)現(xiàn):65.1%的老師把完成每學期體育課考試項目的教學,作為首要任務;85.4%的教師因各種原因,無法按照教學進度要求進行教學;有58.7%的教師對學校的體育課教學內容不滿意;51.7%被調查的教師對本學校的評價內容與方法不認同;有33.6%的教師在對學生體育課成績評價時會酌情對聽話或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予人情分或鼓勵分;25.3%的教師曾有過對學習不認真或表現(xiàn)不積極的(調皮)學生,在體育課成績評價時壓分;在對高校分管教學的主任進行調查中發(fā)現(xiàn),58.9%的主任對目前的學生體育課評價感到不滿意;對目前的體育課程教學與評價改革或如何改,感到困惑或壓力大,尤其是來自學校領導層面或觀念方面的壓力由甚。
(四)體育課程實效評價
學校體育教育在我國是學生受教育時間最長的一門學科之一,從小學到大學一千多個學時,照此學生應該學過許多的體育教材,具備一定的體育素養(yǎng)。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本課題組在對有關體育課程實效調查發(fā)現(xiàn):68.3%的學生認為體育課學習內容對他們的終身體育理念形成沒有幫助或基本沒有幫助;53.3%和67.5%的學生認為體育課考試內容(項目)對提高他們的體育興趣和提升體育素養(yǎng)沒有幫助。在對學生進行的體育知識獲取途徑和體育興趣形成因素調查發(fā)現(xiàn):61.9%的學生回答是體育知識的獲得是通過電視、報刊雜志,50.1%的學生是通過觀看體育競賽對體育產(chǎn)生興趣的。從王華倬《中國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史論》論述“體育課程實效太差……大多數(shù)學生到大學畢業(yè)時,無論是體育觀念,還是體育意識;無論是體育知識,還是體育能力;無論是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還是主動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等方面,多數(shù)學生只能達到令人遺憾的低水平,基本上是學完丟光”[5],盧元鎮(zhèn)等《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體育》論述“目前我國大眾體育人口偏低,……與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態(tài)勢和國力極不相稱”[6],盧文鎮(zhèn)《從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看學校體育》研究結果,“我國16歲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其中相當多的人是因為對體育缺乏興趣,占各種不參加體育活動原因的第3位”[7]等研究成果也充分印證了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實效太差。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因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內容結構、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存在缺陷,體育教學目標脫離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是有一定關系的。
三、結論與建議
(一)目前廣東省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評價辦法普遍存在學生、體育教師不滿意的現(xiàn)狀,希望改革的呼聲很高,給廣大體育教師開展研究的空間非常廣泛。
(二)體育課程學習績效不高,對學生的終身體育興趣培養(yǎng)、體育知識獲得幫助不大,學界應深入研究。
(三)傳統(tǒng)每學期體育課評價辦法存在許多弊端,不利于教師和學生系統(tǒng)教授與學習,造成“應試體育”現(xiàn)象,學生學習體育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獲得學分,失去了體育教育的應有功能,應引起我們的反思與討論。
(四)學生體質健康連續(xù)二十多年下降,原因非常復雜,但是不可否認,學校體育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是不可回避的一個話題,學界有義務為此擔當更大的責任,開展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課程評體系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鄧暉.對高校體育課程“學生學習評價”改革的探討[J].長沙大學學報.2003.2:92-93.
[2] 徐焰.高校體育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4.11(6):88-89.
[3] 趙建英.200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公布[J].中國學校體育.2001(6):4-5.
[4]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教體藝字[2002]13號文件.
[5] 王華倬.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課程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4.
[6] 盧元鎮(zhèn),倪依克等.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體育[J].體育學刊.2003.1:6-9.
[7] 盧元鎮(zhèn).從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看學校體育[J].中國學校體育.1999(2):66.
[8] 賴天德.學校體育改革熱點探究[M].北京:北京體育出版社.2004.1:9.
[9] 關宇,龍斌,李芳.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3):109-110.
[10] 林立,吳燕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fā)展趨勢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