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佳妤
陽明學與中國文化復興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佳妤
編者按:作為陸王心學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王陽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龍場悟道所悟何道?陽明心學對當下有何可資借鑒的思想價值?如何認識陽明學與中國文化復興的關系?記者就此專訪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何善蒙。
何善蒙:從王陽明一生的際遇來看,龍場悟道是他實現自我突破的人生轉機。通過龍場悟道,王陽明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就確立了與朱熹完全不一樣風格的思想。這個不一樣的風格具體表現在:王陽明當年在學習朱子學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心和理是析而為二,難以獲得一個圓融的解釋,而在龍場悟道期間,王陽明實現的第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心和理的一致化,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心即理”。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研究心學得出的第二個結論,源頭也是在龍場悟道?;氐皆邶垐銎D苦生活的境遇,王陽明只有依靠自身行為方式才能改變當時的處境。王陽明的生活經驗極大程度就是知行合一的具體實踐??偨Y來看,龍場悟道關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重大發(fā)現,使王陽明實現了自我的突破,其思想風格也因此得以確立。
何善蒙:“心即理”是王陽明學說的基礎性理論,也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礎。
本期訪談嘉賓:何善蒙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受訪者供圖)
“心即理”是王陽明在龍場時實現的對朱熹思想的突破。需要注意的是,朱熹也講“心即理”,但二者是有所差別的。朱熹的“心即理”是指,心和理雖然是不同的,當我們的心不斷去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心可以達到與“理”的一致,這中間是需要一個學習即格物的過程。而王陽明講的“心即理”是指心就是理,人心本具眾理,無需向外格物致知。
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本心”,這一本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或本質。我們之所以具有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不僅能夠視聽言動,而且能夠分辨善惡、能夠感知外物,能夠就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判斷、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如果沒有這一“本心”,那么我們的全部生命活動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從“心即理”的思想出發(fā),王陽明確立的是整個心學思想傳統的基礎、意義及他與朱熹的分離。
何善蒙:王陽明的思想被概括為心學,心學最重要的指向就是人心。孟子曾提到“正人心,息邪說”,對王陽明思想有深遠影響,因此陽明心學的首要目的就是改變世道人心。王陽明提出“良知”實際上是改變世道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想法。其中“知”就是道德,“良知”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作為一種道德價值的判斷而普遍存在的。
《傳習錄》中記載了王陽明與弟子之間關于“滿街都是圣人”的兩個故事:一天,王陽明的弟子王艮出游回來,王陽明問他:“你出游看見了什么?”王艮回答:“見滿街都是圣人?!蓖蹶柮髀犃瞬皇呛芨吲d,便說:“你看滿街是圣人,滿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庇忠惶?,王陽明的另一個弟子董沄出游回來,對王陽明說:“今日在街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見滿街都是圣人。”王陽明聽后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眱蓚€故事道出了同一個主題,即王陽明對圣人的看法——“心之良知是謂圣。圣人之學,惟是致此良知而已?!痹谕蹶柮骺磥恚m然良知人人本具,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具備成為圣人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并不是現實性,從可能性到現實性之間重要的方式就是“致”——擴充本具的良知,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陽明對于弟子關于“滿街都是圣人”的同樣說法有不同的回應。
當然,如果王陽明的思想一直是停留在圣人的基礎上,那么他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會被削弱。圣人作為最崇高的理想,對普通人來講難以實現。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并且良知的意義完全可以被實現。也就是說,普通人對于自我的意義就是存在于良知,在良知的意義上,普通人具有了對其平凡生活超越的可能。然而,如果人在生活中不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放棄。
何善蒙:傳統當中關于“知”和“行”的關系有很多的論述,理解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如果將“知”理解成朱熹經驗性的知識,知行就很容易產生分離的結果。王陽明卻認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知行分離的原因在于“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fā)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傳習錄》)。
很多人談“知行合一”,僅僅是從知識經驗的意思來談,而不是從德行道德的意思來講,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不得不說留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今天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不能把傳統文化僅僅當作一種知識來學,而是要將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在我們的日程生活中實現出來,這才叫“知行合一”,這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特質,唯有如此,才會對當下復興傳統文化產生切實的利益和效果。
何善蒙:人心的問題古今大體相同,都是源于人心的欲望與功利。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歷史的過程就是人與欲望不斷斗爭的過程。因此,在今天看來,王陽明提的“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意義,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其揭示出現代社會存在的根本問題就在于人心,或者說是人心被欲望所蠱惑的結果。我們在追求各種美好事物的時候,追求各種欲望滿足的時候,時常忘記一點:我是誰?我想要什么?我們容易忘記自我的意義在哪里。今天的我們可能關心了很多事情,但恰恰忘記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此,心學還能幫助個體確立自我。
“心即理”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講心決定了生活的意義。王陽明與朋友賞花時候的一句回答最能體現心學的根本意義,“你未看到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币簿褪钦f任何行為具有的意義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我”賦予的。與討論事物是否客觀存在不同,中國古人更為關注的是我們將賦予我們所面對的生活世界以什么樣的意義,這也就說通常所說的存在的意義問題。
因此,人生的意義不是由外在的東西決定,而是由內心的根本所決定,由人本身來實現。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有的意義都是由“心”賦予的,而意義實際上由“我”這個主體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總是在不斷地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人,其實就是自我賦義的過程。而對今天的每個人來說,大體上都需要一個尋找本心的過程。所以心學的力量、心學的說法在今天有著極為重要的力量和影響。
何善蒙:所有的復興都必須找到一個扎實的點,如果我們的傳統的價值不能真正在現代人的生活上得以實現,那么對于傳統的復興很大意義上講就是一句口號。因此,我們不能夠把傳統僅僅當作一種知識來學習,而應當作與我們生活有密切相關的智慧來領會。從陽明學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給當今文化的復興找到一條有效的路徑:回歸到人的生活世界本身去尋找意義,而不是抽象世界中尋找意義。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才能安定心性,儒學對人的現實生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陽明學代表著心性儒學的巔峰,有其至關重要的影響。
當然,陽明心學肯定有各種維度的意義,對針對當下社會,如何從個體的內心重新樹立其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返回內心、重塑價值,這是我們從中國傳統尤其是陽明學那里可以找到的最大的支持。因此,我認為心性儒學才是中國文化復興的根據,當下我們復興傳統應該建立在心性儒學的基礎上,傳承和發(fā)揚陽明心性儒學的精髓。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