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運坤
(長江師范學院 重慶 404100)
淺談中國聲樂歌曲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唐運坤
(長江師范學院 重慶 404100)
聲樂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綜合了歌詞、旋律和人的聲音。而語言是聲樂歌曲的基礎,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就無法完美展現(xiàn)聲樂這一門藝術。說到語言,在歌唱中咬字吐字又是極其重要的。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地方語言比較多,所以在歌唱中最常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咬字吐字不清晰了。在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楚,直接關系到歌曲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的準確性、人物藝術形象的生動性以及歌曲的藝術感染力。咬字不清晰、吐字不圓潤,人們就無法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也就無法和你產(chǎn)生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咬字吐字是我們重點要克服的困難之一,也是學好聲樂這門藝術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聲樂歌曲;咬字;吐字
明朝的魏良輔曾在《曲律》一書中提出過“字清絕;腔純絕;板正絕”的三絕。而在三絕中,他又提出字清處于首要地位。書中還提出曲有五難:“開口難﹑出字難﹑過腔難﹑低難﹑轉(zhuǎn)收入鼻音難?!倍搅饲宕?,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字真則義理切實,所談何事,所說何人,悲歡喜怒,神情畢出;字若不清則音調(diào)雖和而動不人易”。早在元朝,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論》也提出過“字真﹑句篤﹑依腔﹑貼調(diào),聲要圓熟,腔要徹滿”。由上述觀點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歌唱中字的準確﹑清晰至關重要。還提出了歌唱的一大要領,即“字正腔圓”這一技術要求。
在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楚,直接關系到歌曲思想內(nèi)容表達的準確性﹑人物藝術形象的生動性以及歌曲的藝術感染力。在當今歌壇,有很多歌唱家咬字和吐字非常好,如廖昌永﹑戴玉強﹑宋祖英﹑彭麗媛等。例如廖昌永唱《祖國,慈祥的母親》,在這首作品中,第一句歌詞“自己的母親”中的“自己”,如果咬字不清就會把“自己”唱成“知己”,這樣就會使聽眾在理解歌曲的感情表達上產(chǎn)生誤解,從而使歌唱者的水平大打折扣。又如戴玉強唱的《那就是我》這首作品,第一句歌詞就為“我思念”,如果咬字不清晰不準確就會使聽眾聽成“我詩念”,這樣同樣會降低歌唱家的水平。我國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更是復雜多樣,而方言會對歌唱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例如四川﹑重慶﹑湖南等省份,普遍是n音和l音不分;廣西和廣東等省就前后鼻音不分;福建等省就f音與h音不分。由于漢語是由單音節(jié)組成的,且語調(diào)風格又不相同,所以咬字和吐字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把地方方言口音去掉才能把歌唱中的歌詞咬準確咬清晰,吐字吐清楚。但是如果演唱的是地方民歌就另當別論了,這就需要遵循當?shù)氐恼Z言發(fā)音和風格。
中國聲樂演唱其實就是民族唱法,是由我國各民族人民創(chuàng)造發(fā)展起來的,是我國特有的,西方國家無法復制的一種獨特的歌唱藝術。由于我國民族眾多,故而在演唱形式上也多種多樣,各具民族特色。中國民族唱法的主要特點包括:1.聲音明亮高亢;2.口腔著力點靠前;3.聲音以口腔共鳴為主,同時加入頭腔共鳴,這就恰與美聲唱法相反;4.聲音主要是真聲,女高音到高音區(qū)就真假聲結(jié)合。在前面我們也提到過,中國的方言有很多,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所以歌唱時的語氣﹑語調(diào)﹑咬字吐字自然就有著差別。
在我國聲樂演唱中,咬字吐字最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1.字頭咬不清,就是所謂的有聲無字;2.字腹變形,歌唱長音時不懂如何保持音不變;3.收音不歸韻,就是不分前后鼻音了。例如,“壯”歸不好韻就唱成“轉(zhuǎn)”字,“網(wǎng)”字唱成“晚”字等等。在民族聲樂中,對那些用于情感表現(xiàn)的字,在咬字時需要采取強調(diào)﹑突出﹑拖腔等方法,把歌曲要表現(xiàn)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而咬字發(fā)音慢﹑過程長﹑占的時值長,其字頭﹑字腹﹑字尾就得咬得夸張一些,吐字的時候有力點,其特點是:字頭咬得快而準,且要清晰,韻味長且要飽滿,字尾就要清楚干凈。歌唱者要做好這些,尤其是在歌唱狀態(tài)中把握好咬字與吐字的技巧,那要求就更高了。
(一)咬清字頭——快而準
在世界語言中,漢語是最為難學的語言之一。漢字的組成較為復雜,字音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而一個字音的發(fā)音聲母是基礎,是整個字音的著力點,咬好一個字音,首要就是要把握字頭,再拿捏好著力點,這就是正確表達字義的基本條件。為此,我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
1.找準發(fā)音位置及接觸的著力點。漢語的字音發(fā)音有很多種,有雙唇音﹑唇齒音﹑舌齒音﹑舌尖音﹑舌根音﹑平舌音﹑翹舌音,這時,發(fā)音就要找準字頭的位置,找準著力點。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最常見的就是平舌與翹舌音不分,例如把“長城”的“長(chang)”唱成“藏(cang)”,就是將翹舌音字頭(ch)發(fā)成平舌音字頭(c);把“草原”的“草(cao)”唱成“吵(chao)”,就是將平舌音字頭(c)唱成翹舌音字頭(ch)。而在同聲母中就是舌尖音時也要注意,四川﹑重慶﹑湖南這一帶尤為明顯,把“臉(lian)”唱成“粘(nian)”,就是吧邊音字頭(li)唱成鼻音字頭(ni)。其他的字頭在發(fā)音的時候也要注意,如“肉(rou)”唱成“又(you)”。
2.發(fā)音時值短,力度要適中。在演唱時,每一個字音發(fā)音時間不宜過長,應快速地把字音從口腔里送出,不可拖延,因為聲母在口腔里呆的時間長容易變形,只要一發(fā)出聲音,就快速地的從字頭過渡到字腹,也就是從聲母過渡到韻母。中國的文字由聲母和韻母組成,兩者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一旦分開,那就可能不再是原來那個字或者無法再形成一個字了。例如“甜(tian)”拖得過長就容易讓人聽成“提案(ti)(an)”了。而且時值短一些,過渡到字腹之后也更容易歸好韻。在控制好時值的長短之后就需要把握好力度了,在咬字頭的時候力度不宜過大,力度大了,字就會咬得很死,歌曲也隨之變得蒼白僵硬,沒有流動性,就無法達到預期想要表達的感情和內(nèi)容了。但如果是歌曲處理需要那就另當別論了,例如戴玉強唱的《那就是我》,其中就有一句咬字的力度非常強,即“如果有一葉風帆向你駛來”這一句,他就是根據(jù)作品所需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以及自己的處理而這樣唱的,所達到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反之,咬字力度太小,出聲就含糊不清,容易犯有音無字的毛病。所以,咬字必須控制好時值的長短,還必須控制好力度。
(二)延長字腹
字腹就是歌唱語言中的元音。“咬字”主要是指字頭的聲母構成發(fā)音部位,字腹則是“咬字”時作為母音的組成部分。字腹歌唱是發(fā)音的中心,因為它是聲音共鳴﹑響度﹑以及聲音是否圓潤飽滿的控制總站,歌聲就是靠它傳向遠方的。我們評定一個歌唱者的水平,主要就是看他對字腹的運用水平如何,因此,字腹的準確拿捏是非常重要的。
1.掌握好“四呼法”,所謂的四呼法即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演唱藝術家們對韻母發(fā)聲時口腔活動變化過程的科學研究和總結(jié),我們平時稱之為開口腔。開口呼,以a﹑o﹑e或以其分別打頭的韻母都稱為開口呼,以及這些韻母與聲母b﹑p﹑m﹑f﹑d﹑t﹑n﹑l等打頭相拼的字,也為開口呼字,這些字口腔開得越大共鳴越亮,但是發(fā)音的著力位置要找好,不能在喉部用力,應在硬腭。例如我們唱的“鋼﹑放﹑壯”等字,著力點都在硬腭上,共鳴才會突出。齊齒呼,以i或者i打頭的韻母都稱為齊齒呼字,以及這些韻母與聲母b﹑p﹑m﹑d﹑t﹑n﹑l﹑j﹑q﹑x相拼的字,這類開腔都較小,嘴巴微橫,聲音發(fā)在開腔前。例如《白發(fā)親娘》中的“親﹑娘”兩個字。合口呼,與開口呼差不多,以u或者u打頭的韻母,只是合口呼出音時,雙唇與口腔內(nèi)成圓形狀,著力點也是在上硬腭,帶有鼻腔音,例如《親吻祖國》中的“祖國”。撮口呼,v或者v打頭的韻母稱為撮口呼字,以及與n﹑l﹑j﹑q﹑x相打頭的字。在歌唱時雙唇突出,著力點靠前,嘴型像魚的嘴巴吐氣時的形狀就對了,如《軍民魚水一家親》中的“軍﹑魚”等。
2.以氣息作支撐。在歌唱中,氣息是重中之重,沒有十足的氣息作支撐,是無法展現(xiàn)出聲樂這門藝術的。在歌曲中,有些字拖的拍子很長,要求有充足的氣息作支撐,特別是到了高音區(qū),如果延長不夠就會出現(xiàn)斷節(jié),隨之共鳴也就沒有了。歌唱就是把旋律連貫成一條線,根據(jù)音的時值﹑長短﹑強弱﹑聲調(diào)要求,再以氣息作支撐慢慢地發(fā)出聲,旋律切忌噪﹑亂﹑散﹑淺。所以,歌唱必須要以氣息做保證,否則發(fā)出的音忽高忽低﹑忽強忽弱﹑斷斷續(xù)續(xù),這樣,字腹是無法唱好的。
(三)歸韻、收準字尾
字尾是韻母的收尾部分,也是咬字吐字的完整體現(xiàn)。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天下知出聲之法最重,而不知收音之法為尤重?!弊治彩詹粶剩瑲w不好韻會使這個字音含混不清,會直接影響字音的表達和歌曲的內(nèi)容,同時歸韻又是為下一個字音的發(fā)聲做好良好的鋪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字音的歸韻收得準確與否,對整首歌曲的表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無字尾單韻母收尾字音。這種是比較簡單的收尾,例如“發(fā)﹑呀﹑衣﹑齊”等均無字尾,我們只要在字音發(fā)音后保持口型﹑口腔不變,再以氣息作支撐,最終根據(jù)歌曲內(nèi)容提示進行結(jié)束收尾即可。
2.復韻母尾字收音,這比單韻母收尾稍難一些,要舌位﹑唇形﹑口腔根據(jù)韻母的變化而改變口型,例如ei﹑ao﹑ou﹑ia﹑ie﹑ua﹑uo﹑ve﹑iao﹑iou﹑uai﹑uei等韻母。在《紅梅花兒開》中的“花”只要找準ua是由u過渡到a,然后靈活地改變嘴型及口腔內(nèi)部的著力點即可。又如“遙﹑條”二字,收尾時唇部是著力點,收尾時口腔由大到小地變化收尾,這類字我們必須要歸韻到位,使字尾清晰,否則會將字尾丟失,改變字音的字義。
3.鼻尾音收尾,顧名思義,就是前后鼻音的收尾,由于字尾帶“n”“ng”的鼻音,既影響字音的清晰準確又嚴重影響歌唱的頭腔共鳴及良好的聲音位置。鼻音主要是an﹑en﹑in﹑ian﹑uan﹑uen﹑ang﹑iang﹑ing﹑eng﹑ueng等,對于南方人來說要想把鼻音歸韻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南方人普遍不分前后鼻音。在字尾為“n”時,氣息要部分進入鼻腔,軟腭下降,舌尖抵住下齒齦,如中間的“間(jian)”就是以“n”為字尾,也就是前鼻音;而在唱字尾是“ng”的字音時,鼻腔就必須充分打開,軟腭下降,舌根微翹與軟腭微微接觸,如《當你的秀發(fā)拂過我的鋼槍》,“當”即為后鼻音“ng”收尾。如果前后鼻音不分清楚,將“間”唱成“江”,“鋼”唱成“干”,那么字義就變了,歌曲的內(nèi)容也會跟著變。因此,歸韻聲音沒有收好,會嚴重影響歌曲的內(nèi)容表達,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字音的字頭﹑字腹﹑字尾三個組成部分各具特性,但又是緊密相連的,這三者是咬字吐字的關鍵要素。同時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又是十分重要的技巧,我們最常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咬字吐字。而我們在歌唱時想要把咬字吐字做好,上面所述三大點就必須要做好,字頭﹑字腹﹑字尾做到出聲有力,延長字腹,響亮圓潤,歸韻收音準確干凈到位。要想聽眾感受到你的歌聲以及音樂的美妙,就必須做到咬字清楚﹑吐字氣息自然,富有感情色彩,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效果。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咬字吐字必須通過字音的長期練習方能成功。
[1]閆慶健,崔曉婧編著.聲樂概論[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
[2]田春雨,王磊,潘芳編著.聲樂演唱理論與舞臺表演實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3]陳纓,歐陽蓓蓓,王琦編著.聲樂語言的表達與審美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J617.13
A
1007-0125(2015)05-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