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鄭杰
現(xiàn)行的《品德與社會(生活)》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形式活潑,富有童趣,貼近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更具親和力。每冊教材都設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3~4個主題,以主題文字、提示語、旁白、情境對話、照片、圖標等形式出現(xiàn)。教材內(nèi)容形式多樣,富有情趣,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學生調(diào)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那么,如何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呢?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圍繞主題,深度挖掘教材
《品德與社會(生活)》每一單元的安排是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設計的,每一課主題突出,但文字不多,內(nèi)容多是一些旁白或提示,配上一些插圖、照片,如果教師依綱靠本,教條式地解說一遍,就會顯得枯燥無味,脫離了品德課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應當認真研究《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大綱,吃透教材,圍繞每一課的主題,拓寬教材的知識點,挖掘教材的深度。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點,豐富教學內(nèi)容,將現(xiàn)實生活的感知和經(jīng)驗相結(jié)合進行教學。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科技帶給我們什么》一課時,教師應當讓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事和物,說一說這些事和物給我們帶來的作用,如手機、汽車、電燈等科技成果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同時,也可讓學生列舉實例。依據(jù)教材并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在收集生活中的材料的同時,感知教材的知識點。而后,讓學生說科技、用科技,讓學生體會到,科技不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是就在身邊,以此激發(fā)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欲望。教師只有深度挖掘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點,才能達到用好教材。
二、扣緊主題,把握活動設計
《品德與社會(生活)》每一課的主題突出,教育意圖寓意深遠,如何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相應的活動形式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活動的主題設計。以《品德與社會(生活)》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生活中的快樂》為例,本課編寫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生活中的快樂,理解什么是快樂。五年級學生正處于人格成長的初級階段,由于父母要求高,學習任務重,加上青春期的煩惱,經(jīng)常產(chǎn)生躁動,欲求不滿,總希望用外在新鮮的事物來讓自己快樂,忽視對真實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完成本課的教學意圖,活動設計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可根據(jù)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快樂事、憶快樂事等,設計不同生活場景中的快樂情景,帶動全班學生根據(jù)這些情景去細心觀察并從中發(fā)現(xiàn)快樂、感受快樂、了解快樂的源泉。有時,不是單純一個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活動就能完全解決教學目的的,需要幾個活動相互補充。筆者認為,這些活動的設計必須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學生所生活的空間來進行,只有這樣,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價值有個清醒客觀的認識。
三、評價到位,有效指導活動
有效的《品德與社會(生活)》課堂教學就是要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境界,教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設計行之有效的課堂活動,目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讓單薄的幾行字、幾幅圖變成豐滿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對活動中學生的反映、學生的語言、學生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進行有效的評價和指導,是教學中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從中應接受的知識點和感知點。以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珍愛生命》中的第二個主題為例。本主題共分三個話題:“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獻出愛心延續(xù)生命”,而這三個話題的重點是“生命僅僅屬于自己嗎”。本課設計意圖就是讓學生學習探索自己的生命歷程,感受自己成長的不容易,并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載著親人的愛和期待,明了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愛生命。本課可設計“觀看生命孕育過程、感悟生命孕育不容易、體會生命成長的不容易、珍愛生命”這幾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的觀看、交流、討論,從中理解自己的生命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承載著親人的期盼。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開啟學生“心鎖”,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將活動主題引向深入。
四、板書新穎,突出品德課堂
新穎的板書設計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但很多品德課教師在板書設計的處理上,雷同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板書設計,偏離了品德課的主題,沒有突出品德課的味道。如何結(jié)合品德課的教學主題設計好板書內(nèi)容,是上好一堂品德課的關鍵。良好的品德課板書設計,必須是教路、思路的高度集中,是教師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品德課堂教學的精華所在,能讓學生在板書中得到一種心靈上的啟發(fā)和陶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以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主題《我們多快樂》為例,本主題緊密聯(lián)系生活,旨在增強學生正確面對和解決煩惱的意識,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樂于為自己和他人尋找快樂。本課按“感知快樂——體驗快樂——分享快樂——留住快樂”四個環(huán)節(jié)開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快樂,在回憶中與他人分享快樂,在涂涂畫畫中學會留下快樂。教師設計了一棵快樂樹,讓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交流中、回憶中,寫上自己的快樂事,貼上個人照片,掛到快樂樹上,讓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快樂。板書簡潔明了,主題突出,體現(xiàn)了品德課板書設計的內(nèi)在美。
以教材為基點,認真研讀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點,并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扣緊教材的活動主題,設計相應的活動和簡潔明了的板書,從而延伸教材,再現(xiàn)學生的生活場景,一節(jié)品德課就寓意深刻了。學生在課堂上、在活動中得到凈化、得到陶冶,教師也上出一堂美的享受課。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