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五中學
初中生物教學導入法例談
徐海燕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五中學
導課的過程就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創(chuàng)造一種益于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氛圍的過程。教師用貼切、精煉的語言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濃厚興趣,達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學生思維活躍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從而使學習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這也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一個突破口。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簡單談談自己在新課程教學中常運用的幾種導入方法。
生物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利用身邊的實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課,是生物學科獨特的方式,也是最簡潔、最直接的方式。“認識生物”這節(jié)課就可以將能收集到的實物帶來,比如含羞草、金魚、珊瑚標本等讓學生認識從而展開對生物特征的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節(jié)則準備好常見的蕨類、苔蘚和藻類植物,幫助同學們對比觀察;在學習“昆蟲和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時展示蝗蟲、家蠶和青蛙的實物標本,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運用生物模型則可以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比如在學習軀體運動的形成時出具肱二頭肌相關的模型,直觀地顯示出骨、關節(jié)和骨骼肌的關系。學習人體結構這部分內容時,充分利用心臟模型、眼球模型等進行觀察和拆分,可增強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菍W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維活動永遠都是從疑開始的。針對教材的關鍵點、重難點和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新的角度巧妙設疑導入,以疑觸發(fā)靈感,使學生的思維盡快得到啟動并活躍起來。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雞是由雞蛋孵化出來的,那是否市場上或養(yǎng)雞場里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呢?問題提出會馬上吸引學生,激發(fā)其求知欲,教師恰時地引出“鳥的生殖和發(fā)育”。農諺“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糞對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這樣設疑很好地引出“根對無機鹽的吸收”的內容。在學習《遺傳的物質基礎》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能打洞’。生物的遺傳現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們的長相、體態(tài)等方面既像母親又像父親,這是為什么呢?”學習蒸騰作用這部分時先給出一些數據:一株玉米出苗到結果一生需吸收200kg水,保留在整株植物體內及生理過程用水約為2kg,玉米實際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幾?學生通過計算得知僅占1%,教師接著設懸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學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師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中開始新課的學習就順理成章了。
適當運用詩歌導入新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維得到啟迪。學習藻類植物時這樣引入:“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來了江水泛起綠色,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春天氣溫升高,水里藻類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蕩漾著綠波。李商隱著名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干”,難道真的春蠶絲盡就死了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化作繭”并沒有死!宋朝詩人趙師秀有“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辛棄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蛙為什么鳴叫?從而引出生物生殖和發(fā)育的學習。
課前教師也可以和學生進行詩歌接力比賽,猜測詩中藏有什么花?“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杏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這些花兒為誰而開?引出“開花結果”的內容。這樣導入學生反應非常強烈,整齊洪亮地接完后面半句詩,注意力馬上集中了,能高效率地在快樂中學習。
生物作為一門實驗性的學科,實驗法或親身體驗法導入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置于一種自然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有助于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時教師演示:①取一勺白糖放進一杯水中,糖不見了。再嘗嘗水,水有甜味。②滴一滴紅墨水在水杯中,觀察水慢慢被染成紅色的過程。讓學生體會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展示一個橘子,請同學們談論吃橘子時的口感,推測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質。這樣可以使“細胞中的物質”的教學具體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課?!吧窠浾{節(jié)的基本方式”教學時,事先選中一名同學并蒙其眼,讓他將手伸入準備好的牙簽盒中,只見他一觸及牙簽就大叫并縮回,引導學生思考原因并引出該課題。俗話說“生命不停,呼吸不止”,同學們,你們會呼吸嗎?摒住呼吸試試你能持續(xù)多久,有什么感受(強調安全情況下)?讓學生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引出“人體呼吸”內容。再比如上課伊始教師讓某學生在閉目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體(球、書、石塊、冰塊、熱水杯等),每摸一樣說出一樣。教師指導學生分析:為什么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涼熱等?這些特點對于正常人來說一般用眼看就知道,這說明什么問題?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簡明的語言導出“感受器和感覺器官”的內容。
導入既是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溝通師生情感的過程。生物教學的導入方法很多,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適當變換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