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玉?陳文濤
摘要: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對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進行了意境賞析至為重要,其三維轉化的意境美對于促進人們更好地了解毛澤東的詩詞,促進文化的有效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 《浪淘沙·北戴河》 鑒賞
引言
毛澤東詩詞豐富多彩,風格多樣,藝術境界很高。毛澤東的詩詞大多是充滿了繪畫美,音樂美,抒發(fā)壯志凌云的豪邁之情。他的詩作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微型史詩式的詩篇,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學特征,蘊含了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独颂陨场け贝骱印反┰搅藭r間的維度,展示了歷史的滄桑。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對這首詩詞進行賞析 ,可以感受到其語言中展現(xiàn)的人的力量感,這首詞的畫面美和時間變化的滄桑美。
一、生態(tài)翻譯學的內涵解讀
生態(tài)翻譯學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主要探討文本的生態(tài)、翻譯生態(tài)和翻譯群落生態(tài)及其相互作用、相互之間的關系。翻譯生態(tài)學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其研究的基礎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翻譯是翻譯者進行適應與選擇的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翻譯者要遵循翻譯的選擇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能夠積極踐行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選擇轉化進行文本翻譯,使文本翻譯更能貼近現(xiàn)實。[1]生態(tài)翻譯學為翻譯研究拓展了新的范疇和領域,加深了學科研究的內涵。很多學者進行毛澤東文本翻譯都能從理論基礎和學科內涵以及實證研究等方面進行文本研究,但很少有人能夠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對毛澤東詩詞進行翻譯研究。為了促其更好地對外傳播,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對毛澤東詩詞進行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
二、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意境
1954年夏天,毛澤東到北戴河度假,見到了波濤洶涌,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于是,豪情大發(fā),遂于大海中游弋,后來,對這次行動感慨萬千,就賦詩一首——《浪淘沙·北戴河》,這首詩詞感情豪邁厚重,歷史感強而深邃,宇宙感遼闊深遠,美學意蘊豐富。整體而言,這首詩實現(xiàn)了人物、時間、空間的三維轉化,用豪放的語言抒發(fā)了自己的個人情懷,感慨千年歷史變遷,具有很強的人文關懷,宏大的敘述視角和歷史的滄桑美帶給人很大的震撼。
(一)人的維度
先看詩歌的上闋,上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寫景,實際上是有作者的情感體現(xiàn),是作者在與讀者的互動。在上闋的寫景中,作者向讀者提出疑問,遠處白霧彌漫,秦皇島外的打漁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中如今都到了哪里去了?作者為讀者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間,從這句詞中,我們能夠看出作者對他人的人文關懷。據(jù)有關專家對這句詞進行的解讀可知,打漁船是一種虛擬意象,打漁船的意象代表了北戴河地區(qū)普通勞動人民特有的典型的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由此可見,作者在欣賞海中的波濤洶涌的白浪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欣賞能夠在惡劣環(huán)境下勇敢生存的勞動人民,作者為他們的命運擔心,他們都到了哪里去了,是否有安全保障?作者是對廣大勞動人民疾苦的人文關懷,是對他們生存狀況的一種擔憂。最后,一句“換了人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作者在向讀者自豪地宣布,新時代的到來,人民能夠朝著富強民主的新生活前進,人民的生活終于有了保障。
(二)時間維度
這首詩詞的上闋從表面上看是寫景的。下闋則是筆鋒一轉,開始遙想歷史,回到了千年以前,想到了曹操策馬揚鞭,征戰(zhàn)中原,英姿颯爽的威風形象。但如今,歷史的長河,已經蕩滌了一切,所有英雄都隨著歷史消逝了。時隔千年,只有這里的碣石還在,只遺留下來英雄的詩篇,令人感慨萬千。而作為新中國的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再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里將開始新的歷史,偉大的業(yè)績將被再次記載。歷史的轉移,從時間維度上,襯托了新時代偉人的偉大。
(三)空間維度
從空間維度上,作者通過自己的視角向讀者展現(xiàn)了獨特的意境。作者先是極目遠眺,看到了大雨磅礴的海上之景,看到了洶涌的白浪,接著空間由陸地綿延至大海,視線發(fā)生轉移,由仰觀換位前瞻,視線不斷拉伸,看到蒼茫的遠海,秦皇島外的打漁船,在一片汪洋中看不到蹤影,不知道飄向了哪里,空間發(fā)生了轉移。最后,作者站立在蕭瑟的秋風中,開始從現(xiàn)實回憶歷史,仿佛看到了一代英雄曹操,歷史人物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轉眼,作者看到了新社會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視線實實虛虛,虛實相間,有效拓展了詩詞的意境。在虛實的景色變換中,這首詩詞的獨特意境被創(chuàng)造了出來。
三、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的三維轉化的意境美
(一)語言維翻譯轉換選擇需要彰顯出“人”的力量感
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對詩詞進行翻譯,需要遵循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原則。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標準。語言維可以體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不同民族地區(qū)的詩詞的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的方式是不同的。中國古詩詞總體上講究對仗,講究押韻,而英文詩歌長短不一,講究音步。有些作者在對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進行翻譯時基本上采用了韻譯,在譯文中,對“雨”“天”“邊”三個詞進行押韻翻譯,這樣翻譯就使語言能夠從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視覺美和音樂美。這幾個詞語都能呈現(xiàn)出天地的恢弘遠大,特別是“天”和“邊”兩個詞語,還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疤臁痹究梢杂煤唵蔚挠⑽倪M行對等翻譯,但為了把其中蘊含的個人情感色彩突出出來,在翻譯的過程中使用了押韻,用“星星一樣高的天空領域”將其具體化,給人海闊天高的感覺,這種翻譯,還有一種領域之味,預示著人對自然的統(tǒng)治力量, 能夠呈現(xiàn)出人的力量的偉大。原文中的“汪洋”翻譯者在翻譯中對這個詞語添加了無邊無際的修飾語,彰顯出大海的遼闊和渺遠,而“邊”在翻譯中為了押韻翻譯為“主宰、統(tǒng)治”,彰顯出個人的偉大抱負,彰顯了人的力量感。因此,語言維不僅要講究形式上的押韻,在翻譯的過程中,還要關注人的力量,對人的力量精神做特殊的考慮。
(二)文化維翻譯轉換選擇需要彰顯出時間的滄桑感
在詩詞翻譯過程中,要遵循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化的原則。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 要認真研究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的方式,能夠進行文化的有效傳遞。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化要重點突出文化傳播的效果,翻譯者要重點研究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的內外差異,能夠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進行適應的轉化,有效地進行文化傳遞,避免從單方面進行文化考慮,在翻譯中出現(xiàn)曲解原文的現(xiàn)象。
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作者回顧了歷史人物,“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一句,在翻譯時,譯文大意是這樣的:兩千年前,魏武帝揮舞著皮鞭,來到了碣石的東面,寫下了關于秋天里大海的詩篇 。這里的往事,指的是特定的事情,是指公元207年,曹操北伐勝利歸來,經過碣石山,登山觀海寫詩篇的事情?!霸角辍?,這里的千年是虛指,從曹操寫詩到現(xiàn)在也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在翻譯中,將“越千年”翻譯為“兩千年前”可能是翻譯者在有意夸大時間的長度,如果從翻譯忠實于原作的角度上講是不合適的,但從文化維的角度上講,是為了增加歷史的滄桑感,是可以的。
原文穿越古今,詩句語意厚重,充滿了滄桑之美。原文中的“遺篇”雖然指的是曹操的詩詞,但并沒有明確是什么詩詞和詩詞的內容,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自我發(fā)揮對其進行了主觀闡釋,除了文化傳播的需要,譯者翻譯為“關于秋天里大海的詩篇”這樣可以有效解決讀者的疑問,譯者也是在說明,這首詩是千年前的曹操所做,也是在寫海的,這樣可以向讀者點明,曹操的詩歌和毛澤東的詩歌是有內容上的相似點,通過英雄人物的襯托,更顯出毛澤東的偉大。譯文在翻譯中進行了文化信息的補充,有效增加了詩詞的歷史厚重之美。
(三)交際維轉換選擇是為了突出視域的“空間”感
在詩詞翻譯的過程中要遵循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的原則,翻譯者在翻譯作品的過程中,要關注雙方語言交際的意圖的適應性,要能夠完成語言的適應性選擇轉化。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重點表現(xiàn)在交際的層面上的選擇轉換,能夠認真分析譯文讀者的理解基礎,翻譯者要時刻注意比對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能夠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來,使翻譯能夠更好地被讀者理解認同。以這首詞的“大雨落幽燕”的翻譯作為例子說明此問題。在《爾雅》中有這樣的記載“燕曰幽州”。古代所說的幽燕相當于現(xiàn)在的北京、河北北部以及遼寧一帶,這首詞中的幽燕是一種泛指,泛指河北省。本句在翻譯中就用了虛指,將幽燕翻譯為中國的北方。翻譯者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在這里詳細介紹幽州和燕國,只是從整體上給以籠統(tǒng)指示。這種翻譯就遵循了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化的原則。[2]從交際維角度而言,對于這些地名進行過多的解釋,否則,這種地域文化的巨大差異會給讀者造成很大的理解負擔,阻礙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而翻譯為中國北方,簡單明了,方位感很強,突出了作者視角的宏大,心胸的開闊,給人一種十足的開闊壯美的宇宙之感,這就是遵循了交際維的表現(xiàn)。
結語
總之,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對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進行鑒賞,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人文關懷投入到巨大的空間中,放入了悠遠的時間經緯度之中,這首詩詞實現(xiàn)了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又具有穿越歷史的滄桑美,從生態(tài)翻譯學角度,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出發(fā),進行詩詞翻譯,能夠有效對原詞的人、時、空進行三維轉化,能夠有效展現(xiàn)出人的力量感,突出空間的遼闊,增添了詩詞的滄桑美,這種翻譯對于有效突出詩詞意境,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具有積極的作用。語
參考文獻
[1]劉國兵.翻譯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J]. 外語教學,2011(03).
[2]聶韶峰.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對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的鑒賞[J]. 芒種,2014.
【基金項目:2013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