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妮
摘 要:譚載喜先生的《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以史為線,對西方翻譯發(fā)展史進行了綜合論述,意義重大。本文從框架結構、整體特色,以及不足之處三個方面對此書進行論述,借此給予他人以啟迪。
關鍵詞:《西方翻譯簡史》;述評;啟迪
一、本書結構與主要內容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初版于199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自出版以來,《簡史》一書受到了翻譯學界的重視和歡迎,并于2000年重印。最近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的主持下,經專家、學者審定通過,《簡史》一書被推薦為“研究生教學用書”,從而有機會增訂再版(譚載喜, 2005)。
全書除南木先生作序外共分為六章,另附有詳細的“西方翻譯史大事記”、“參考文獻”、“重要人名索引”。第一章為“緒論”,概述了西方翻譯史發(fā)展的總體框架,給讀者以整體印象;后五章詳細介紹了緒論中所闡述的內容。下面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為“緒論”,從歷史發(fā)展角度概述了西方翻譯史上出現的六次高潮,簡述了各個時期翻譯的性質、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主要觀點,并對西方翻譯研究史的意義和價值陳述了自己的觀點。
第二章為“古代翻譯”,主要涉及了古羅馬的拉丁語翻譯和早期圣經翻譯,介紹了從安德羅尼柯到奧古斯丁等早期翻譯家的翻譯思想。在此期間,西塞羅明確地提出了直譯和活譯的問題,文學家和翻譯家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先后形成了以西塞羅、賀拉斯為代表的活譯派,以斐洛、奧古斯丁為代表的直譯派,和以哲羅姆為代表的活譯(或意譯)、直譯兼用派即折中派(譚載喜, 2013: 32)。
第三章為“中世紀翻譯”,介紹了西方中世紀翻譯史的三大主要標記:初期的翻譯家波伊提烏、中期的托萊多“翻譯院”和末期的民族語翻譯。作者指出,整個中世紀時期,西方翻譯理論研究仍是沒有系統的,特別是在波伊提烏發(fā)表了重實踐不重理論的客觀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觀點之后(譚載喜, 2013: 53)。
第四章為“文藝復興時期翻譯”,介紹了西方民族語翻譯的發(fā)展,主要探討了以德國、法國、英國當時歐洲三個主要國家的翻譯理論。在此時期,德國民族意識進一步加強,15世紀機械地模仿拉丁語的風氣逐漸消失,意譯法取代了逐詞對譯法而占據主導地位。法國的復古之風開始盛行,翻譯的重心從宗教作品轉向古典文學作品,其中多雷領先于德、英各國的理論家,首次比較系統地提出了關于翻譯的基本原則。英國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翻譯活動的高峰之一,涌現出大批優(yōu)秀的翻譯家(譚載喜, 2013: 55-56)。
第五章為“近代翻譯”,論述了17世紀至19世紀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西方國家翻譯實踐和理論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翻譯理論取得長足的發(fā)展。作者認為雖然西方近代翻譯不如文藝復興時期浩大,但所譯題材不僅涉及古典而且其廣度比文藝復興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該時期的翻譯理論研究構成了西方翻譯史上的又一重要時期。
第六章為“現、當代翻譯”, 首先概述了現、當代翻譯概貌,接著按照地域分別介紹了中歐、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低地國家及以色列的翻譯理論,并特別介紹了蘇聯翻譯研究中的文藝學派和語言學派。
二、本書特色
(一)以史為線,脈絡分明
《簡史》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依據西方歷史分期,分別介紹古代翻譯、中世紀翻譯、文藝復興時期翻譯,近代翻譯和現、當代翻譯;本書在探討翻譯發(fā)展史和翻譯理論的同時,還對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而另一特點就是在每一個階段分國別對西方翻譯史進行梳理。以時代為主線,以每個時期的著名翻譯家為輔線,主輔結合,作者呈現給我們一條清晰的脈絡:從最初的西塞羅、賀拉斯、哲羅姆、奧古斯丁等文學家、神學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之余附帶的零星譯論談起,到后來不斷涌現的多雷、巴特、穆南、施萊爾馬赫、卡特福德、斯坦納、加切齊拉澤等翻譯理論家提出的比較系統的翻譯理論。
(二)述評相間,啟示讀者
本書作者并非機械地記載史料,而是將自己的評述和觀點恰當的融入其中,詳述與評論相結合,相得益彰。作者在每一章都對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了總結和評論,幫助讀者理清思路,掌握主旨。如在“近代翻譯”這一章節(jié), 作者就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的觀點:他在描述近代翻譯特征時,評價到“這一時期的翻譯不如文藝復興時期浩大,但所譯題材不僅涉及古典作品,而且其廣度比文藝復興時期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譚載喜, 2013: 84);在描述翻譯理論時,他又評價到“理論家們開始擺脫狹隘的范圍,提出較為全面,系統,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論模式”(譚載喜, 2013: 86)。此外,作者在談到某些著名翻譯家的譯論時,也是有分析有主見。如在談到奈達的“翻譯交際說”時,先是對奈達的理論進行分析,然后加入自己的評論。
(三)資料豐富,敘述詳細
看過本書的讀者都會感嘆本書資料之豐富,敘述之詳細。作者對各個時期西方譯事的發(fā)展變化、主要流派及其動向,以及有關歷史事件作了概要的回顧,對其中杰出的翻譯家和理論家的經歷、代表譯作和論著都作了重點介紹。作者邏輯分明,層次清晰地表現了如此繁多的史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
三、本書不足之處
(一)通讀全書不難發(fā)現,作者在搜集資料時主要集中在英美法等西方國家,而對于西方其他國家翻譯史的介紹則著墨較少。
(二)《簡史(增訂版)》采取的按歷史分時期、分階段的寫法縱然利大于弊,卻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即不易使翻譯活動本身發(fā)展變化的歷程與一般的歷史分期完全吻合,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邵璐 周欣, 2006: 63)
(三)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印刷錯誤。如在“近代翻譯”第二節(jié)(第93頁第四自然段)中,將“莫克魯瓦”印成“克魯莫瓦”。
然而,這些所謂的不足并不能影響到《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在我國譯界的崇高地位和作者的卓越貢獻。也希望藉由作者的貢獻激勵我們年青一代對翻譯史的研究。
四、結語
《簡史(增訂版)》的出版,一方面填補了我國研究生翻譯教學中西方譯論教材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是翻譯界對西方譯論進行系統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翻譯學學科建設中基礎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學習借鑒西方譯論的一個依據?!八街?,可以攻玉”,愿這塊“他山之石”幫助我們加快譯學建設的步伐(邵璐 周欣, 2006: 63)。
參考文獻:
[1]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譚載喜.關于西方翻譯理論發(fā)展史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2005 (1):53.
[3]邵璐,周欣.博綜約取示人門徑—評《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 (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