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君
【摘要】語文是一門需要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教學形式上,教育工作者在做教學活動時,必須積極地引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進行教學,高效利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增加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經(jīng)驗的機會,使他們在學中做、做中學,而我們的教材只能給個例子,其他剩下的必須由學生自己實踐挖掘,這樣同學們就能更多地接觸周圍的事物,并從身邊最普通的事物學到更深層次的道理。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魅力;文章閱讀;人際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通過對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們將生活與學習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一些課堂上所沒有的樂趣,對課堂學習也不會產(chǎn)生排斥感,反而會產(chǎn)生親切感,愛上學習。另外我們這些教學工作者們也應該將教學活動生活化,比如一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放在現(xiàn)在也是可以行得通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以及歷史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從而進一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增強其他科目的知識。
一、語文是幫助學生樹立健康人格的最重要的工具
教學中,應當提倡學生們自悟,教學工作者們可以適當提及介紹歷史背景,這樣做可以對學生們起到“茅塞頓開”的效果。另外,有些文章具有一定的背景聯(lián)系,教師在帶領同學們朗讀時可以向?qū)W生們介紹這些背景,而這一方法可以起到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教學作用,也方便了學生們理解課文,對內(nèi)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語文課程可以幫助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學習分析課本中的人物,不管學生們是否喜歡,這都是對他們的一個教育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善惡丑美有個很好的認識,并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產(chǎn)生一個探討的過程,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對這句詩的解析可以讓學生們對李白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一定認識,同學們就會引用到自己身上,反思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對自己的奮斗歷程有了一個很好的規(guī)劃。
二、提高學生課外學習以及閱讀的積極性
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同學們知識固然重要,可是,學習過程理應是可持續(xù)性的、獨立的。因此,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必須要加強的,而教學工作者必須要培養(yǎng)出學生們優(yōu)秀的自學能力,對于那些自學能力不足的學生,老師們可以推一把,讓他們學會“行走”,倘若沒有行走能力,就無法在學海中立足,不能在其中自由搏擊。高中生們即將走向社會,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些也意味著學生們能否將語文的學習繼續(xù)下去。
另外,語文的自學能力可分為作文和閱讀能力兩個方面。但是在自學能力的發(fā)展中,應當更側(cè)重于閱讀,并且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課內(nèi)閱讀有限,可是母語的學習資源是無限的,所以,語文的學習必須是兩條腿走路,既要提高課內(nèi)課堂的學習效率,又要引導著學生們?nèi)W習課外語文,有效運用語文。而課外閱讀也是加強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課堂注重學習方法,課外求發(fā)展,教學工作者們要經(jīng)常推薦一些課外讀物,并記得指導學生們閱讀方法,特別是對這本書整體的閱讀方法;鼓勵同學們摘抄好詞、好句,寫上閱讀筆記。在這種方法下,學生們就會愛上閱讀,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體會到閱讀的魅力。
閱讀過程是個體對書本的感悟,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學生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取的信息,由于個人的生活文化、審美情趣有著千差萬別的變化,所以閱讀過程中允許存在個體的差異,不需要千人一面。這個過程是教導學生理解、評價、鑒賞文本以及創(chuàng)造性感受的過程,由于以上情況存在一定區(qū)別和差異也是正常的,能將語文的魅力彰顯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三、激發(fā)學生探索課外知識的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作為認識活動的主體,也必然是實踐活動的主體。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地參與自我活動,可見,參與交往反映的是學生學習的行為過程。真正的學習行為應該用整個身體去活動、用全部心靈去體驗;在活動中強化體驗,在體驗中促進活動。這是落實新課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的具體措施。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靈活多樣的教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氛圍,語文學科中,動眼看是默讀和閱讀課文文本或閱讀一些文字資料,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自覺性。教師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導向性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還給學生看一些圖片、實物等,通過視覺獲取豐富的感性形象,在大腦中貯存大量的表象,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展開準備加工材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時,可以首先向同學們展示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陰森恐怖照片以及歷史上納粹黨對人類的殘害照片,激起學生內(nèi)心的學習欲望,引起他們內(nèi)心的思考,如此恐怖的集中營奧斯威辛為什么沒有新聞呢,從而更好地進入文本。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我放映的是唯美的荷塘和月亮的景色,讓學生們在頭腦中先有體驗文本的經(jīng)歷,然后形成文字是怎么樣的,向?qū)W生提出疑問,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
在語文學習中只有學生個體的獨立活動還不夠,還要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修正自己的認識,完善自己的觀點,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學習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內(nèi)容都適合,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要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才能確保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什么時候合作學習、學習的內(nèi)容和主題怎么分配、學習多長時間、怎么展示出來,都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而這個任務又可以分解成幾個子任務,由小組成員各自承擔一個子任務,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時,是開展合作學習的較佳時機。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
[2]周衛(wèi)勇.走向發(fā)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