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慧良
摘 要: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師道,形而上學,為之“神”;尊嚴,國之禮器,為之“形”?!癓NNU鼎”?;赵O計用“漢字六書”造字方法,以“設計六技”應用技巧,根據(jù)“繪畫六法”規(guī)律要求,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塑造文化符號圖騰,創(chuàng)造出“‘形‘神兼?zhèn)洹钡摹皫煻α嚒贝髮W品牌形象。
關鍵詞: 師鼎 ?;?大學品牌 六藝 大學之道
一、習行六藝——本原之學、躬行實踐,涵養(yǎng)大學之道
“六藝”教育,中學之“春秋六藝”、“漢儒六藝”,西學之“古希臘七藝”,都可堪稱教育豐碑和瑰寶。只有尋求“六藝”之要旨,才能真正把握住“本原之學”。習行六藝、躬行實踐,強調(diào)“六藝”教育對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涵養(yǎng)大學之道。
(一)六藝說:詩經(jīng)六義、春秋六藝、漢儒六藝。
1.詩經(jīng)六義。所謂《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吨芏Y·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1]”詩六義也是詩學、經(jīng)學、禮教的根本。
2.春秋六藝。中國古代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p>
3.漢儒六藝。漢儒以六經(jīng)為六藝,即《易》、《書》、《詩》、《禮》、《樂》、《春秋》的學說。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六經(jīng)者,大藝也;禮、樂、射、御、書、數(shù)者,小藝也。語似分歧,實無二致。古人先識文字,后究大學之道。[2]”
(二)六法論:漢字六書、繪畫六法。
1.漢字六書。指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形聲?!?/p>
2.繪畫六法。南齊謝赫繪畫六法包括“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六個方面,是評定繪畫造型藝術的一個總綱和品評標準。
二、創(chuàng)意六藝——六書造字、繪畫六法,鑄鼎象物、創(chuàng)造文化符號圖騰
“LNNU鼎”用“漢字六書”(象形、指事、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形聲)造字方法,以“設計六技”(字、圖、色、式、意、風)六個元素及應用技巧,根據(jù)“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六個方面的規(guī)律要求,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塑造文化符號圖騰,創(chuàng)造出“‘形‘神兼?zhèn)洹钡摹皫煻α嚒贝髮W品牌形象。并通過“說文”、“解字”,一方面闡述每個設計元素的造型含義,一方面解析每個形態(tài)的構成情況,指明合體字(鼎形)由哪些偏旁、字母構成,以及各個偏旁、字母的語義和含義,進行全面的創(chuàng)意設計說明闡釋。
(一)繪形的傳移摹寫:象所圖物,著之於鼎。
圖,圖形。擬物繪形。LNNU?;找远槲锵蠹皠?chuàng)意立意,秉承自然、繼承傳統(tǒng)的造物方法,傳移摸寫、提煉特征,抓住了“鼎”的結構特征,以英文縮寫字母“LNNU”組成“鼎”的圖形形象,“象所圖物,著之於鼎?!币愿叨瘸橄蟮膱D形語言凝萃鼎的文化精髓,描繪鼎的意象,寫意象形,體現(xiàn)師鼎?;斩α⒌臍舛群投κ⒌妮x煌。
(二)圖式的經(jīng)營位置:傳統(tǒng)古法、現(xiàn)代構成。
式,圖式。構圖法式。經(jīng)營位置是指構圖的設計方法,是根據(jù)創(chuàng)意的需要謀篇布局、以形達意,安排調(diào)匿設計元素,構成新的視覺形象,來體現(xiàn)創(chuàng)意的概念及作品的整體效果?!皫煻Α毙;盏臉媹D:外圓內(nèi)方契合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傳統(tǒng)古法,現(xiàn)代構成。對物象位置的經(jīng)營合天地法則,鼎形上下結構(以英文字頭元素LN為上部鼎身延伸左右字臂為鼎耳、NU為下部鼎身延伸左右字臂為鼎足)、左右平衡(LN、NU)、對角對稱(NN、LU)。圖式陰陽向背、開合鎖結、回抱勾托、過接映帶、跌宕欹側(cè),舒卷自如,其位置經(jīng)營及置陳布勢,現(xiàn)代設計中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繪畫的古法。LNNU?;赵趦?nèi)核圖形“LNNU母形”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外形衍生出圓徽式、紋章式、盾徽式三種樣式,作為?;盏幕照隆?/p>
(三)設色的隨類賦彩:中國紅、智慧藍、輝煌金。
色,設色。隨類賦彩?!半S類,賦彩是也”,是說著色,隨類即隨物、賦彩即施色?!段男牡颀垺の锷罚骸皩憵鈭D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根據(jù)不同的描繪對象,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國喜歡用固有色,更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和精神性?!癓NNU師鼎”?;詹捎昧恕爸袊t”色作為主色,熱情,吉祥的色彩給人以奮發(fā)、強烈的視覺感受。校旗采用“智慧藍”色同時也寓意學校所在海濱城市(大連)。在無彩色使用情況下,采用“輝煌金”色,輝煌金鼎寓意師大學子英才輩出。
(四)象物的應物象形:法身無象、鑄鼎象物。
意,意象。以意生象。象物,取法于物象并描摹物象?!拔铮q類也;類,謂旌旗畫物類也?!笔挛锊煌ǜ饔衅湮?,進而形成了標有物象的旗幟,用以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動。相傳夏禹時以百物之象鑄于鼎,使民知善惡?!蹲髠鳌ば辍罚骸拔粝闹接械乱玻h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薄皯?,象形是也”,是指在描繪對象時,順應事物的本來面貌,客觀地反映事物,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現(xiàn)出來。作為高度凝練的標志設計,應該在尊重客觀事物的前提下進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張,應物以形,對于設計師來說,應物就是刻畫出對象的形態(tài)外觀?!岸Α睘樯衿骱投Y器,“LNNU”?;赵O計運用了英文簡寫字母“LNNU”結合為一個鼎,以創(chuàng)建遼寧師范大學“鼎盛、鼎級”的引申意象和藝術聯(lián)想,標志不失傳統(tǒng)、更追求創(chuàng)新。
(五)造字的骨法用筆:字母LNNU,重構鼎物。
字,造字。六書造字?!肮欠?,用筆是也”。骨法原來是指人物的外形特點,后來泛指一切描繪對象的輪廓;用筆,就是指書寫描繪的技法??偟膩碚f,就是指怎樣用設計造型技法恰當?shù)匕褜ο蟮男螤詈徒Y構刻畫出來。根據(jù)六書造字法則,借用“骨法”說明筆畫及設計造型的藝術性。“LNNU師鼎”?;赵O計,以英文字母“LNNU”筆畫運行及借用、共用、對稱、群化等構成關系,組成“鼎”的外形,用于指事。
(六)通調(diào)的氣韻生動:“中國風”與“世界語”中西合璧。
風,風格。貫通氣韻。“六法”是一個互相聯(lián)系會通的整體,“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總的要求,是視覺形象繪畫造型的最高境界。了解、掌握、根據(jù)六法的旨意,便于我們理解藝術作品的標準和審美,從而在欣賞和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時,賦予作品以靈性與生動。LNNU新?;赵O計以中國元素“鼎”的理念立意與國際語義“LNNU”的名稱識別為設計要義,形成“中國風”與“世界語”相結合的風格調(diào)性。“LNNU師鼎”新logo整體形象精神氣質(zhì),與其余五法融為一體,互為相生,在五法造型條件的基礎上,其視覺形象傳達出“形、意、象”的同時,展現(xiàn)氣韻生動的“精、氣、神”,這與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的表現(xiàn)客體的法則是一致的。象物名賦、文質(zhì)相稱,語義明晰、形象鮮明,中西合璧、形神兼?zhèn)?,通調(diào)和諧、氣韻生動,形成“LNNU師鼎”形象的靈魂和內(nèi)核。
三、師鼎六藝: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一)、六藝之學,統(tǒng)攝學術、會通諸學。
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shù)。出自《周禮·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中國二十世紀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現(xiàn)代新儒學的重要學者馬一浮提出了以儒家“六藝之學”統(tǒng)攝天下諸學的主張,以儒學為本,統(tǒng)攝與會通其他一切學術;文化上主張以儒學的文化方向作為整個人類文化的方向。重新喚起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心。綜觀“六藝”教育,其主要特點表現(xiàn)為“六藝”教育是諸育相參、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傲嚒苯逃亩Y,樂、射、御、書、數(shù)中含有德、智、體、美各種教育因素,不僅是文武兼?zhèn)涞慕逃沂侵芗媲?、德藝雙馨的教育,使諸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系統(tǒng)地貫徹實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師鼎教育,厚德載物、六藝傳道。
“六藝”教育首先是藝能教育,即知識、技能技巧、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傲嚒苯逃粌H在多門類的教育中傳授了豐富的知識,獲得廣泛的智慧自由,而且努力將知識的習得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實現(xiàn)知行合一,符合尋真、持善、求美的完美人格教育的要求,以“六藝”詮釋和承載“師鼎教育”的文化理念,以六藝傳道,實現(xiàn)“厚德載物、為人師表”的校訓理念。師鼎之道:“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德高為師,師道:形而上學,為之“神”;身正為范,尊嚴:國之禮器,為之“形”?!癓NNU鼎”以六書造字、以形生象創(chuàng)造出“‘形‘神兼?zhèn)洹钡奈幕枅D騰?!皫煻Α毙蜗蟮慕?,厚德載物,寓教于鼎,教化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六藝”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以至于馬一浮先生提出了:“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觀點[3]?!拔幕嚒眰鹘y(tǒng)經(jīng)典學說、“創(chuàng)意六藝”造型設計技法、“師鼎六藝”教育文化理念,三個大方面詮釋“師鼎”圖騰,以師鼎為象物,塑造大學品牌、涵養(yǎng)大學之道,培養(yǎng)具有道德、審美、智慧人格的芊芊學子。
參考文獻:
[1]徐寶余.鐘嶸詩學的《詩》學母體及其轉(zhuǎn)化——從《詩》六義到詩三義[J].天中學刊,2013(1).
[2]章太炎.國學講演錄[M].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8.
[3]鄭曉偉.馬一浮“六藝論”研究[D].南昌大學,2007.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高校實施品牌戰(zhàn)略價值研究-以遼寧師范大學為例》,項目批號:w20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