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新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地理教學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材編排與教學要求上又有著很大區(qū)別,初中地理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高中地理側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地理強調“地”,高中地理強調“理”,初中地理要求了解“有什么”,高中地理要求解釋“為什么”。因此,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溝通和銜接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必須認真把握課程標準,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學地理 教學 認識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2(c)-0211-02
熟悉高中教學的老師們都知道,地理學科是所有高考科目中唯一一個把初中教材納入高考復習的科目??上攵踔械乩碇R在高考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初中區(qū)域地理知識對地理試題的解答影響極大,有一定難度的試題大都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以人文地理為主題,以區(qū)域地理為歸宿,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初中地理內容在高考中甚至獨立成題,例如2012年新課標文綜卷的第10~11題。
圖1示意某小區(qū)域地形。圖中等高距為100m,瀑布的落差為72 m。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Q地的海拔可能為
A.9 m B.230 m
C.340 m D.420 m
11.橋梁附近河岸與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m B.310 m
C.360 m D.410 m
這組題目完全可以利用初中所學的等高線知識來解決。因此,初中地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地理教學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材編排與教學要求上又有著很大區(qū)別,初中地理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高中地理側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地理強調“地”,高中地理強調“理”,初中地理要求了解“有什么”,高中地理要求解釋“為什么”。因此,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說,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溝通和銜接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想就自己幾年來的高中教學實踐,結合初中地理教學談幾點看法。
1 對初中地理課程的再認識
相對于過去的老教材來說,新教材已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性與完整性,而更加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其內容呈現(xiàn)形式也更加靈活。新教材強調知識的基礎性,重在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新課改的一大特點。正因為如此,教材中的許多基礎知識、基本原理或基本規(guī)律的敘述十分簡潔,有的甚至是“點到為止”,然而在教材的“閱讀”和“活動”中的要求卻有較高要求。因為缺少必要的知識鋪墊,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對問題的分析、討論、探究等都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對我們老師來說,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廣度,是否適當補充和拓寬,也帶來一定的困惑。因此,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滿足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需要,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與目的,我們必須刻苦鉆研教材,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我的理解。
1.1 幫助學生構建地理空間概念
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地理學科的性質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lián)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臻g位置決定著地理事物及其演變過程,因而學好地理必須具有空間位置和事物空間聯(lián)系的理性思考能力,這個能力的形成過程就是空間概念的構建過程。整個中學階段都是在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地培養(yǎng)這種能力,其中在初中階段完成學習效果的優(yōu)劣程度決定他在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順利與否。例如,在學習世界地理部分時,我們先進行經(jīng)緯網(wǎng)的教學,重點突出經(jīng)緯線的形狀、長度,經(jīng)緯度的劃分和半球的劃分等,給學生構建“骨架地球”;然后添加海陸分布構建“平面地球”;再增加山脈等地形形成“立體地球”。在教學中國地理部分時我們同樣可以把中國政區(qū),中國地形等相關內容構建成空間概念,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減輕他們的記憶負擔。
1.2 滲透地理學科的整體性特征
初中地理課程主要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xiāng)土地理四大部分,其中地球與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礎。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又分為總論和分區(qū)兩部分,各部分都包含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容,并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具體來看,“綜合性”與“區(qū)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是探究地理問題的兩條主線。從區(qū)域內看,應該關注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認識區(qū)域特征;從區(qū)域之間來看,應該關注區(qū)域特征、區(qū)域發(fā)展的差異以及區(qū)域聯(lián)系。例如,學習北方地區(qū)時就應該關注與南方的對比,找出差異,并關注北方與南方之間的聯(lián)系,“南水北調”的事例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地理上的區(qū)際聯(lián)系。另外,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關系看,自然地理知識能夠很好地解釋人文現(xiàn)象的發(fā)生背景,并為人類活動提供很多指導。人文地理知識也能夠為人類處理人地關系提供許多有益的建議。這種思想在地理總論部分和分區(qū)部分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例如中國地理總論部分的長江與黃河的開發(fā),各河段的問題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分區(qū)地理中各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口、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等等。所以在教學中,特別是中考總復習時一定要體現(xiàn)地理學科的這種整體性特征。
2 理清原理,避免學生走進誤區(qū)
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教學的不同點之一是初中地理教學側重于學生的形象思維,高中地理更側重于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說初中地理階段多傾向于感性知識的記憶與規(guī)律總結。在這方面,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地理成因問題”,但新課程標準的解讀中又提醒老師們不能片面的把其理解為限制學生探究地理“道理”。“原則上”“較深層次”表示出這里的要求具有彈性空間。對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探究其原因,只是主題不宜過難、過繁。
前段時間,我在引領學生復習世界降水空間分布規(guī)律時提出了兩個問題——影響降水的因素有哪些?世界降水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好多學生都回答出了“世界降水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規(guī)律。很明顯,學生們對降水分布的原因并沒弄明白。所以,對于一些原理性的知識,我們應當引領學生去分析、去探究。下面我就影響氣溫和降水的成因做一解析,僅供參考。
老師們應該清楚,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緯度位置)、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基本原理是:(1)由于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運動,不同緯度地區(qū)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不同,主要通過晝長時間和正午太陽高度來體現(xiàn),他們都與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少呈正相關,氣溫分布大致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2)大氣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垂直運動與水平運動,垂直運動又有上升運動和下沉運動之分,上升氣流控制地區(qū)(即低氣壓控制地區(qū))降水多,下沉氣流控制地區(qū)(即高氣壓控制地區(qū))降水少;水平方向上,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溫暖濕潤,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往往干燥;海洋吹向陸地的氣流較濕潤,陸地吹向海洋的氣流較干燥。(3)同緯度的海洋與陸地,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與陸地,沿海地區(qū)溫差小于內陸。(4)地勢越高氣溫越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5)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理清了這些基本原理后再去分析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和規(guī)律就容易多了。
因此,為了避免初高中地理教學脫節(jié),著眼學生長遠發(fā)展,我們必須認真把握課程標準,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濤玲,湯國安,楊秀萍.中學GIS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地理教學,2012(24):24-27.
[2] 李功愛.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評課的幾點要求[J].地理教學,2009(8):5-7.
[3] 黎亞平.中學地理“分層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地理教育,200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