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愛民
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就一番事業(yè),而很少有家長希望兒孫像漢朝的朱買臣那樣,五十歲以后才發(fā)達。
雖然歷史上名人早成才的實例不少,神童的故事也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三歲學習《孝經(jīng)》《論語》,五歲時已讀遍六經(jīng);明朝的解縉六歲時能作詩,十八歲考中進士;秦國的甘羅十二歲游說趙國,被拜為上卿,等等,都被傳為佳話。但更多的情況是:不論實際情況如何,只要孩子稍微表現(xiàn)聰穎,就斷定孩子為早慧,不同于眾人,便安排繁多讀書識字之事,日夜督促,形成一種造就神童的幼教方式。
中國古代也有過度重視早教的現(xiàn)象。特別是宋元以來,由于科舉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讀書功利性的目的越來越強,家庭教育中偏重智育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
按一般的標準,兒童識字讀書從七八歲開始,參加“童子試”。但為了能讓子弟早日出人頭地、快速成才,有些人家甚至三四歲就開始讓孩子識字讀書,五六歲便入塾館學習,十二三歲便將孩子視為神童給以強化教育。比如,宋朝賈黃中幼時聰慧過人,為了能讓他早取功名,他父親竟然拿來與小他身高相等的一大厚摞書籍,令其日日誦讀,還美其名曰“等身書”。
有時候這樣做的結果與家長的期望往往是適得其反。清朝光緒時人炳半聾,日夜督促兒子讀書,兒子十五歲的年紀已經(jīng)讀完了“十三經(jīng)”及《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等書,而在他這個年齡的多數(shù)學童一般只能讀完“十三經(jīng)”中的“四書”“五經(jīng)”部分。由于過度勞累,兒子年紀輕輕竟吐血而亡,炳半聾至此才后悔不跌。
當然,歷史上還有不少人是不贊成子弟過早、過速成才的。他們認為人的資質都差不多,早慧與晚成,不過是才智開發(fā)的早與晚的問題。神童之說弊大于利,而且在“神童”的名下,容易造成孩子自視過高,眾人的期望也過高,往往會產(chǎn)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于孩子成長不利。
東漢太中大夫陳韙對四歲讓梨、少年聰慧的孔融就很不以為然,說:“小時了了(聰明伶俐),大未必佳?!敝T葛亮也有與陳韙相似的看法,他在給其兄諸葛瑾的書信中談到了自己對兒子諸葛瞻的憂慮:“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敝T葛亮的擔心是:兒子聰慧過早外露,早有名氣,在周圍的贊譽之中容易自滿自足,最終反而會沒有什么發(fā)展。諸葛瞻后來的情形也確實如其父所憂慮的那樣:蜀人因其才敏,又念及其父,朝廷每有善政佳績多歸美于他。雖然諸葛瞻最后是為國事死難,但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的那樣:“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
道光時期的啟蒙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書中也告誡家長們說:孩子如果沒有基礎,入學后長進慢,時間一長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這樣會耽誤孩子的一生。他也反對過多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說:“小兒無長精神,必須使有空閑”,安排一些有趣味的學習?!叭酥挪灰?。有小才而鋒穎者,可以取快一時,終無大成就?!?/p>
所以說:早成,對兒女來說不一定是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