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明
摘要:后羿射日,是我國古代著名神話之一。然而,世人卻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如羿射九日說、羿射九烏說、兩羿說等。而這些都并非歷史事實,其真正的來源是《尚書·胤征》篇對于羲和的一樁冤案。羲和并非沉湎于酒之人,而是一位剛正不阿的忠臣。后羿謀權(quán)篡位,掌管日月之事的羲和便不為其頒歷。不料,日食出現(xiàn),“君弱臣強”之流言紛起。后羿恐慌,便嫁禍于羲和,并派胤候征伐之,以安定民心。射,通斁;日,代指日食。射日神話之源,實為后羿厭惡日食之流言,后由胤候射殺羲和演化為后羿射日之神話。此過程蘊藏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如英雄崇拜心理、民族融合需求、和平安定愿望等。歷史中的國賊演化為神話里的英雄,這正是社會和諧的真實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后羿射日;羲和;冤案;文化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 I20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378(2015)01-0021-04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1.005
后羿射日,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神話,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后羿,自然是一位勇挑重擔、造福世人的英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射日神話開始以不同的類型流傳,而人們也隨之走向了一條尋覓神話歷史真相的路程。當然,后羿射日絕不僅僅以一個單純的故事被讀者接受,其中所包含的群眾心理、民族精神、人文意蘊更是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關(guān)于這些問題的詳加考辨、精審細核,無疑十分重要,我們可試從以下幾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后羿射日的幾種說法
首先,羿射九日。古本《山海經(jīng)》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1]565《楚辭章句》亦言:“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盵2]96由此可見,一些人確實認為是英雄羿射掉九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但事實上,這種說法卻幾近荒誕。《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明確指出:“《山海經(jīng)》純屬虛詞,誕幻不經(jīng)”“為無稽之談?!盵3]978,1693邢云璐《古今律歷考》便直說:“羿豈能射日?天無二日。夫羿,人耳。安得射日,此妄誕之言也。”[4]98因此,從科學事實和直觀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世無二日,羿射九日之說終究不可相信。
其次,羿射九烏。此種說法可分為兩大類型。其一為日中有烏,射日即是射烏。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郭璞便注為:“中有三足烏?!盵5]127其二專指射烏,非射日也。楊升庵在《丹鉛馀錄》中云:“古傳言羿射日落九烏,烏最難射,一日落九烏,言射之捷也。而后世不得其說者,遂以為射九日矣?!盵6]99前者日中有烏,怪誕不經(jīng)。屈原曾說:“羿焉彈日?烏焉解羽?”烏鴉存在于炙熱的太陽之中,純屬無稽之談。而后者羿一日落九烏,雖具有成為事實的可能,但此事經(jīng)史不載,無處可征,僅憑一二人毫無根據(jù)地臆測,實在難以服人。
最后,兩羿說。古有兩羿,俱善射。“一弒夏后者,一堯時射落烏者”[7]448。然而,細考古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又何止兩羿?試舉例如下:
羿,帝嚳射官,夏少康滅之。[8]139——《說文解字注》
堯命羿仰射十日。[9]96——《楚辭章句》
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①——《尚書正義》
逢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10]301——《孟子·離婁下》
由此觀之,羿者實多,又豈止兩羿?問題的根本在于羿非名,而是善射之號。林之奇在《尚書全解》中說到:“嚳時有羿,堯時亦有羿,則羿是善射之號,非復人之名字。據(jù)先儒之意,蓋謂凡善射者皆謂之羿。此有窮之君亦善射,故以羿目之,非是名也?!盵11]230同樣,張尚瑗在《左傳折諸》中也說到:“羿是善射之號,非復人之名字。不知此羿名云何,古人往往因術(shù)業(yè)之精遂襲古人之名,秦越人善醫(yī),遂名扁鵲,亦是此類。”[12]296而對于“后羿”之“后”,實為諸侯代稱。如“肆覲東后”“設(shè)五等,邦群后”等,皆為此例。因此,有窮后羿,實指有窮國的善射諸侯,其真名早已隱去。故而無論是羿,還是后羿,都是善射之號,絕非人名。若以神話論之,羿射日或后羿射日皆可,因為其均為泛稱;若以歷史言之,羿與后羿都沒有射日的事實,那只不過是歷史的神話化罷了。而后羿射日神話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卻是來自于一樁歷史冤案。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二、《尚書·胤征》冤案
《尚書·胤征》篇云:“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沉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边@里給羲和定下了兩大罪狀,一為沉亂于酒,二為昏迷于天象。三代之世對酒明文禁止,認為其能使民喪德,使君喪國。如《尚書·酒誥》篇所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倍杂谔煜?,實指日食(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的出現(xiàn)。陳經(jīng)《陳氏尚書詳解》言:“古人以天時為重,以酒為禁,羲和掌天地四時之官,《堯典》一篇首舉命羲和之事,至此日食不知,而遂至于六師討之。又況禹惡旨酒,自周以來群飲則殺,深見古人之禁酒甚嚴。羲和廢時亂日之罪,原于沉湎之故,其犯此禁也亦重矣,故王朝九伐之法不得而赦?!盵13]123由是可知,此兩條罪狀足以致羲和死罪。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其中卻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隱情?!渡袝の遄又琛费裕骸疤凳唬砸菰缲实?,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笨追f達《尚書正義》便直解為:“距太康于河不得入國,遂廢之?!焙笥终f:“仲康不能殺羿,必是羿握其權(quán),知仲康之立,是羿立之矣。計《五子之歌》,仲康當是其一,仲康必賢於太康,但形勢既衰,政由羿耳,羿在夏世為一代大賊。”于是我們易知派胤征羲和者,并非仲康,實是謀權(quán)篡位之后羿也。“羲和為日官”[14]19,因何沉湎于酒,又怎會廢時亂日呢?正如鄭方坤《經(jīng)稗》所言:“仲康征羲和,謂僅誅其曠職,非也。千古簒國之賊自羿始,先操廢立之權(quán),漸成簒國之勢,如莽、如操、如懿,莫不皆然?!盵15]580而詹子慶在《夏史與夏代文明》一書也中明確指出:“太康之后,即后羿代夏之時,羲、和二氏不忠于后羿?!盵16]112是不忠于后羿這個亂臣賊子,而并非不忠于夏朝。后羿篡權(quán)奪位,羲和不屑為賊效力,故以酒搪塞,誰料日食出現(xiàn),引發(fā)了羿派胤候征伐的事件?!渡袝へ氛鳌冯m實錄胤征之事,卻未言內(nèi)情,才使得忠臣蒙冤。當然,歷史總不缺少慧眼的學者,他們早已道出了羲和的正直人格,如:
羲和貳于羿而忠于夏。[17]140——《東坡書傳》
余竊謂羲和先推歷數(shù),已知篡羿將有不君之心,而其影像將著見于日食。故心思口計,身為夏臣不若以酒自污,不當復為賊臣修舉職事。[18]286——《尚書精義》
羲和守正之官,不肯為羿頒歷,羿故誣以淫湎,命胤征之。[19]28——《太炎先生尚書說》
由上可知,羲和以酒推托,不為賊頒歷,使得后羿惱怒,以嗜酒與日食為借口,發(fā)動了征羲和的戰(zhàn)事。羲和忠心耿耿,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若非蘇軾、黃倫、章太炎等智者出現(xiàn),不知千年冤案何時才能大白于天下。
三、后羿射日神話之源與流
后,諸侯之稱;羿,善射之號;射,通斁,厭惡之
①本文所有引用《尚書》的文字,皆采自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本。義;日,代指日食。后羿射日,實指篡位的后羿厭惡日食,此乃神話之源。前文已言,后羿篡權(quán)之時,有日食出現(xiàn)。而日食的出現(xiàn)在先民看來是不祥的現(xiàn)象,于是才會發(fā)生“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狀況。時人恐懼日食,認為是國家有難、奸臣篡權(quán)之兆。此種觀點史書亦有記載:
至于大水及日蝕者,皆陰氣太甚而上減陽精。以賤乗貴,以卑陵尊,大逆不義。[20]619——《說苑》
京房《易占》曰:“日食,乙酉,君弱臣強?!盵21]187——《晉書》
既然日食的出現(xiàn),有以賤乗貴,君弱臣強之說法,那么篡權(quán)大賊后羿豈能忍受,于是其厭惡日食(所帶來的流言)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射日”之“射”,實與“斁”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射,假借為斁?!吨苷Z》‘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無射者,無厭也?!盵22]449又郝懿行《爾雅義疏》曰:“射,斁之假音也。射,古音序,又音舍,轉(zhuǎn)音石,又音亦。故射、斁二字,經(jīng)典假借通用。”[23]74同樣,朱起鳳先生在《辭通》中亦言:“射字古有樹、豫、石、亦四音。音亦者,《詩·車舝》是也,為厭斁之意?!吨杏埂芬墩聱槨贰诖藷o斁,作射?!盵24]336可知,古“射”與“斁”通,為厭惡之意。國賊后羿因謀權(quán)篡位而厭惡日食之流言,為穩(wěn)定民心,便以沉湎于酒為借口,嫁禍不為其頒歷的羲和,從而發(fā)動了派胤候征伐的戰(zhàn)爭。此種行徑與曹操之殺王垕、司馬昭之殺嵇康又有何異?羿為千古大賊,后羿射日最初便是描述后羿厭惡日食這一歷史事實的,這是神話的源頭。后來由于后羿為射官,羲和為掌日之官,作戰(zhàn)又以弓箭為武器,故將羿派胤候征伐羲和之事演化為羿射殺羲和,即后羿射日的故事。這依然是歷史事實,而非傳說。直至《山海經(jīng)》《淮南子》等子部作品出現(xiàn),后羿成了英雄,射日成了傳說,于是美麗的神話也就成了人們心中的定格。
而關(guān)于神話中出現(xiàn)反常的十日,實是指天干混亂、歷法失常的日食。朱熹說:“此十日,本是自甲至癸耳,而傳者誤以為十日并出之說?!盵25]393甲至癸,即指十天干也。王力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說:“古人用干支紀日?!盵26]34例如《楚辭·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晁吾以行”中便只有天干,而無地支?!渡袝x》曰:“日以甲乙為紀”;《書集傳》亦云:“辛壬癸甲,四日也?!盵27]36可見,十日實為紀日的十天干。歷法失常,天干混亂,日食出現(xiàn),于是便有了十日并出的神話。又從羿嫁禍羲和不頒歷導致日食與羿派胤候射殺羲和的事實中演化出羲和生十日的傳說與后羿射十日、中其九日的故事。此為神話之流,不過是歷史的神話化罷了。
四、后羿射日之文化內(nèi)涵
從歷史到神話,后羿形象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即從竊國大賊演變?yōu)槊褡逵⑿?。這里包含著中華民族普遍的民眾心理與固有的文化精神。首先,英雄崇拜心理的凸顯。當人們遭逢磨難、遇到挫折的時候,便會出現(xiàn)一種對英雄的渴望心理以求其能幫助自己渡過難關(guān)。從神話傳說中的觀音菩薩、濟公活佛到小說世界的張翼德、魯智深,皆是如此。而三代之世,百姓以農(nóng)事為生,從《詩經(jīng)·七月》中便可看出農(nóng)民生活之艱辛。若遇上干旱,人們便很難溫飽了?!渡袝ふf命》言:“若歲,大旱”;《詩經(jīng)·云漢》曰:“旱既太甚?!庇纱丝梢姡珊翟谙惹貢r期是一種頻發(fā)的自然災(zāi)害,它直接影響到莊稼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人們看到炙熱的天,仿佛空中有十個太陽一般,煎熬著人類。于是他們想到了善射的后羿,拯救人民于酷熱中的英雄便應(yīng)運而生了。這是一種英雄崇拜的心理,毋庸置疑。其次,民族融合趨勢的展現(xiàn)。中國有56個民族,民族團結(jié)與融合一直都是每個華夏兒女的心愿。后羿非中原人氏,而是東夷之人?!蹲髠鳌吩疲骸拔粲邢闹剿ヒ?,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28]817而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有窮在濟南附近,距離帝丘遙遠,為東夷之地。今人或以為是山東德州,皆指東夷之處。中華民族向來有著一種偉大的包容精神,民族間暫時的敵意會在不經(jīng)意間被化解。有窮后羿若是國賊自然會對民族融合造成不良的影響,于是在民族交往、融合過程中,敵意消失,國賊變成了英雄。最后,和平安定愿望的表達。中國古代有三綱五常之說,君為臣綱是其首要綱目。君臣應(yīng)是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若臣有二心,國家必然不得安寧。如《尚書·洪范》所言:“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因此,從道德情感角度出發(fā),世人不需要叛臣后羿。只有將國賊化為英雄才會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治,有利于君臣和諧的相處。再者,弓箭作為武器,是為了國家穩(wěn)定、為了人類和平的,怎可用作叛亂造反的工具呢?與其讓后羿用弓箭射殺忠臣羲和,不如讓他用弓箭射掉多余的太陽更符合民眾心理。這是一種君臣和諧的需求,也是一種民眾反戰(zhàn)心情的流露?!渡袝の涑伞氛f:“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陰,放牛于桃林之野”,正為此意。人與人,人與自然,皆需和諧相處。這是人們和平安定愿望的表達,也是后羿射日文化內(nèi)涵的終極歸屬。
從國賊后羿厭惡日食之流言,到其嫁禍羲和以安定民心。從派胤候征伐、射殺羲和,到射日神話的出現(xiàn)。雖是歷史的神話化過程,卻也經(jīng)歷了許多復雜的變化。不過,歷史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尚書·胤征》篇的冤案會得到平反,射日神話的真正源流也會清晰可見。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
[2]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邢云璐.古今律歷考[M]//文淵閣四庫全書:78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5]王心湛.山海經(jīng)集解[M].上海:廣益書局,1936.
[6]楊慎.丹鉛馀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85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7]方以智.通雅[M]//文淵閣四庫全書:85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林之奇.尚書全解[M]//文淵閣四庫全書:5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2]張尚瑗.三傳折諸[M]//文淵閣四庫全書:17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3]陳經(jīng).陳氏尚書詳解[M]//文淵閣四庫全書:5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4]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鄭方坤.經(jīng)稗[M]//文淵閣四庫全書:580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6]詹子慶.夏史與夏代文明[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7.
[17]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8]黃倫.尚書精義[M]//文淵閣四庫全書:5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9]章太炎.太炎先生尚書說[M].諸祖耿,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
[20]劉向.說苑[M].盧元駿,注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1]房玄齡.晉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3]郝懿行.爾雅義疏[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34.
[24]朱起鳳.辭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5]朱熹.楚辭辯證[M]//文淵閣四庫全書:106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26]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7]蔡沈.書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28]杜預.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責任編輯盧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