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筱莉
摘 要:深入探究了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具體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和措施,促進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心理;措施
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誘惑,由于小學生尚未形成較強的自控能力,很容易被誘惑困擾。同時,家長對小學生過高的期望以及承重的學習壓力,都給小學生施加了無形的壓力,導致小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
一、探究小學生厭學的原因
1.社會客觀原因
每個學校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表面上對小學生進行“減負”,實際上仍然是以提高本校的升學率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一味強調加強小學生的書本知識教育,致力于提高小學生的考試分數。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看重小學生的考試分數已經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判斷一個小學生的優(yōu)秀與否都是看考試的分數,分數成為評價小學生的唯一標準。然而,由于家長過高的期望,只有少部分小學生能夠獲得高分數,因此,那些分數低的小學生,得不到教師與家長的認可,逐漸在內心產生自卑心理,對學習也慢慢失去了信心。以這種消極的情緒,導致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惡性循環(huán),開始產生厭學的心理。
2.家長教育不得法
(1)過分溺愛?,F(xiàn)在大部分小學生的家長都忙于工作,很少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教育。加上父母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較少,孩子大部分都是跟爺爺奶奶接觸,而長輩對子孫都十分溺愛,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在家里就是“小霸王”。在家里養(yǎng)成的壞習慣,孩子會帶到學校中,在課堂上出現(xiàn)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現(xiàn)象,課后作業(yè)不及時完成,對教師提出的批評,也不及時改正。
(2)望子成龍。有些家長對小學生的要求過高,小學生由于能力有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導致父母出現(xiàn)失望、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對孩子采用粗暴的手段。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自尊心,父母這種錯誤的方式,嚴重導致小學生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3)家庭不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也會促使小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問題。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有利于小學生心情舒暢,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進小學生獨立學習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提高。而一個不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導致孩子對所有事物都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在家里沒有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導致小學生逐漸跟不上其他同學,慢慢產生厭學的情緒。
綜上所述,小學生之所以產生厭學的心理并不全都是他們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受社會、家庭和教師的影響。因此,應從三方面共同著手,改善小學生厭學的心理狀況。
二、改變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對策與措施
1.轉變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
只有從根本上轉變學校和教師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有效減輕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要盡量較少家庭作業(yè),保證小學生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教師要高效利用40分鐘的課堂時間,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指導小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這樣,小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在課堂上能夠完成的作業(yè),盡量不要遺留到課后。周末多鼓勵學生出去走走,參加一些娛樂項目,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多對小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給予小學生更多的關心。
2.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與溝通,成為孩子的大朋友,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精神,以身作則,起到帶頭作用,積極挖掘孩子的潛能。同時,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夠帶給孩子溫馨的氣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孩子能夠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面對學習。
3.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文化學習環(huán)境
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環(huán)境,對小學生學習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社會上要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風氣,積極倡導學習的重要性,對于一些拜金主義等不良的行為要積極抵制,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一些營業(yè)性的網吧或游樂場所,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堅決不允許小學生入內。
總之,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聯(lián)手,從根本上改變小學生厭學的心理,引導小學生積極面對學習,促進小學生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馬頡.淺談小學生厭學心理[J].校園心理,2009(0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