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忠
摘要
教學目標的設計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其設計直接影響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的實際效果。科學、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對于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以及教學策略的完善起著定向作用。
關鍵詞:目標設計?? 問題?? 對策
【分類號】G633.41
一、教學目標的內涵及作用
教學目標就像是指揮棒對教學起著導向作用,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教育目的、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和標準。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是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學生能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學生能夠體驗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這些感受和體驗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等。一句話,我們應該關注的問題就是通過學習,學生有沒有變化,變化的幅度有多大等.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中心內容,目標一經(jīng)確定,就成為教師選擇教學策略、開發(fā)教學媒體、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以及實施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jù)。目標不明晰的課堂就像一條沒有航標的船,這樣的教學是盲目的、隨意的、不負責任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準繩和歸宿。是每節(jié)課的方向,其設計直接影響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的實際效果。
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設計現(xiàn)狀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許多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行為主體錯位、教學目標的設定和陳述不夠科學和規(guī)范等。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很多教師重視的是教學方法的探討,很少對教學目標的設計產(chǎn)生疑問,教學目標的設計往往被忽視。
1. 目標行為主體錯位
例如:(1)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to learn positive qualities from great women.
可以看出,這兩個教學目標的主體均是教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以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為目標,準確定位。因此,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評價的標準應該是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教師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本著此原則,我們認為下面的例子是符合要求的:
(2)The student can give three or four examples? of the passive voice.
在這里,學生能夠正確讀并寫出詞匯,學生能夠舉出被動語態(tài)的例子,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其出發(fā)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2. 目標行為不夠具體,無法檢測,行為動詞指向過程而非結果
教學目標的行為動作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評價。
例如:(1)Master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Practice the use of the passive voice.
這里的行為動作目標動詞master 和practice 使用不當, 目標指向不明確,因而無法評價。master 和 practice 詞義過于籠統(tǒng),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單詞、短語和練習被動語態(tài)應達到什么程度,是理解、應用還是僅是識記?很難在教學中落實和促進掌握,很難判斷和觀測到掌握的程度,更給評價帶不便。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可觀測得到的行為動詞,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也有利于在教學中開展形成性評價。例如:要明確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讓學生描述、辨認、標示、排列、闡述等方式。本著此原則,我們認為下面的例子是符合要求的:
(1)The student can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2)The students can general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by careful reading.
3. 目標過大、空、虛,且描述籠統(tǒng)、模糊
由于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因此,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不可能設計過多,而應該是具體,可以實現(xiàn)的,并且可以保證得到驗證,也就是說,在這節(jié)課結束的時候能夠讓師生雙方知道這些教學目標是否已經(jīng)達到,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有些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面面俱到,分項列出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態(tài)度目標、文化意識目標,條目過多,缺乏重點,不知道該節(jié)課究竟想讓學生學到什么。有些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顯得寬泛或模糊, 結果造成教學目標大而空,高而難,無法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缺乏可操作性,不好評價。
4. 輕視教學設計,甚至不寫教案
很多教師認為上好一節(jié)課最重要的條件是教師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專業(yè)素質強,教學設計并不重要,編寫教案更是一種形式,這類教師備課隨意性大,“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例如:有些教師熱身部分花15 分鐘,而到閱讀理解卻一晃而過,理解幾個true or false, 放一下錄音就完了,這種本末倒置降低了教學效率。
5. 課堂活動指令混雜不清
像有些教師讓學生讀文章,但學生讀時,教師卻在放錄音,還要求學生louder? please! 到底這個活動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不得而知,學生連課文都沒有理解,跟錄音讀有什么意義?
6. 三維目標不完全,情感態(tài)度、文化意識等目標缺失
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意識是學生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這兩方面的因素促成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基礎。因此,在設定某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包括教材中教學內容的知識能力目標,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教育內容的滲透和培養(yǎng)。
三、課時目標的設計要以課程目標為基礎
課程目標是本學科的總體目標,是制定課時目標的指導,只有把握了課程的大方向,課時目標才可能科學、合理,才能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師在確定具體課時教學目標時要以總體目標為指導、以學生的需要為主導,在分析學生實際水平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教材分析,以此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取舍或調整,從而滿足學生的需求,擴充其知識,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目標相比,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指向發(fā)生了轉變。 傳統(tǒng)教學目標指向是站在教師本位的立場上的,只說清了教師做什么,至于學生的能力是否因之切實發(fā)生變化,能否測量,則沒有設定,因而這樣的目標是含糊的,很可能會落空。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指向應為:
1、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即預期學生通過學習后產(chǎn)生的行為變化,內
在能力和情感變化。
3、行為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不能是模糊、籠統(tǒng)、抽象、不可測的。
教學目標的設計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科學、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對于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以及教學策略的完善起著定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