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在中學語文教學階段,有很多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要注意課堂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主要論述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高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教學改革教學效果作為初中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是正在成長,逐漸走向成熟的中學生,他們大多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隨著所學知識量的增加,他們對教師的從教能力,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該怎樣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堂,學到更多的知識呢?我覺得,要學會改變自己,能做到常教常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jié),亮出自己獨樹一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愛學、樂學、肯學。與此同時,還要有督促,制約學生學習的相應方法,以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運用“分組聯(lián)動”的教學模式,以點帶面,激勵學生求知,讓他們愛學
所謂“分組”,就是把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成績的不同層次及學生個性,平均分成幾個小組。在組內(nèi)設置組長、副組長的職位,其他學生均有各科課代表的頭銜。擔任組長、副組長的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責任心、能力,成績要優(yōu)秀;課下,督促同組的學生學習,增強本組的競爭意識?!奥?lián)動”,主要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運用組間競爭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勁頭,激發(fā)學生潛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下面我以“分組聯(lián)動”教學模式中的2個板塊為例如何讓學生愛學。
1.讓學生在前奏板嶄露頭角,體驗表現(xiàn)的快樂
在每上一節(jié)課之前,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我都會布置好展示的內(nèi)容:(1)如果是講新課,就安排一個主持人,讓他提問各組成員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諸如基本的文學常識,生字音、形,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寫作方法等;或針對將要學習的課文的主旨,設置一個話題,根據(jù)這個話題,主持人告知各組圍繞這個話題說一說名人名言;寫一組排比句;講一講相關(guān)的名人事例;或名著的精彩內(nèi)容等。在知道所要展示的內(nèi)容后,各組成員可以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爭取在主持人提問時能夠流暢地表達出來。被提問的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就會為本組贏得寶貴的分數(shù),待對所有組提問結(jié)束后,要根據(jù)各組員答題情況評出優(yōu)勝組。(2)如果是習題課,安排某一主題的作文,讓學生提前準備好,上課就把這篇自己寫的,或從其他材料上選取的美文背誦出來。在七年級上學期,在講《三峽》一課時,我布置學生以“景物描寫”為話題完成前奏板。主持人王露自己負責寫主持的串詞,安排各組準備以“景物描寫”為話題的成語,詩句,排比句,美文,擬寫作文題目等內(nèi)容。上課伊始就開始了展示活動,學生的表現(xiàn)真的令我眼前一亮:內(nèi)容精彩,表達流暢自如。
2.讓學生融入核心板比賽競爭,體驗參與的快樂
在上課的過程中采用給小組加分的形式上課,讓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為了更好地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的競爭中來,我制定了組間競爭加分項細則:每組學生課前都準備好書和練習冊、都能完成作業(yè)、都能紀律好、都能在課上回答問題一次、都能認真完成學案、哪組學生有明顯的進步等都列入加分范圍,這樣學生逐漸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了遵規(guī)守紀的意識,端正了聽講態(tài)度,鍛煉了獨立自學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努力方向,在某一方面做好了都可以為小組做貢獻,為小組爭光,自然而然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甚至把競爭的氣氛延續(xù)到課下,競爭的方式讓學生你追我趕,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課堂。記得在講《日出》一課時,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課本劇表演,需要3名學生分別飾演黃興三,李石清,潘月亭。對于農(nóng)村孩子來說表演并不是強項,為了鼓勵他們來個自我突破,我提議如果能表演的,將三倍加分,表演時惟妙惟肖的,五倍加分,“重分”之下,必有勇夫。學生爭先恐后的表演,由于時間有限,沒表演上的學生意猶未盡,課下找我說還要再下一節(jié)課表演。
二、堅持以情感人的教學理念,保駕護航,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樂學
情感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痹谡Z文課教學中,我總是保持著飽滿的熱情講課,做到情動于衷,形諸于外,創(chuàng)設出課文所表達的情境,以情感為紐帶,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引發(fā)學生思考,以便提高學習效率。教學語言的運用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jié)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
除了在課堂上運用有情感的語言外,還要架設一座師生情感之橋教師。“愛屋及烏”“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一位教師,就同樣會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這就是情感的遷移,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可以遷移到學習上,從而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動機并由此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效果。情感之橋的建立需要尊重、關(guān)愛學生,尤其是對學困生不能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做到了這一點我覺得在提高學生的成績方面功效最為明顯。我曾教過一個叫湯春雨的孩子,他從小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沒有父母照顧的孩子多有自閉的傾向,這個孩子也不例外,上課不愛發(fā)言,即使是被提問了,也一言不發(fā)。成績自然是低的可憐。我想這樣的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也是很渴望得到老師的關(guān)注的。于是課下我有時親切的詢問他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和他聊些家常,上課提問他簡單的問題,答對了就鼓勵他。逐漸的他在上我的課時,有了改觀。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前奏板背作文時,他所選的文章篇幅較長,文質(zhì)兼美。他背完后,我先鼓起了掌,隨之教室內(nèi)爆發(fā)了雷鳴般的掌聲。
三、采用“地上與地下工程相結(jié)合”的管理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意識,讓他們肯學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的知識點繁多冗雜。要想讓學生夯實基礎,多些收獲,除了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外,還需要課后布置一些“地下工程”。所謂地下工程,就是只讓學生課前做好預習,課后做好復習,獨立完成作業(yè)。布置完任務還要去檢查,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保質(zhì)保量的完成。由于每個教學班的人數(shù)都很多,單靠我們自己檢查,難免有疏漏之處。所以我們可以責成組長、副組長、組內(nèi)的語文課代表共同檢查,在移交本班的語文課代表抽檢,再把作業(yè)交到我們手中再檢查。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渾水摸魚、敷衍作業(yè)的情況。
“地上工程”是指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率。課前要精心備課,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nèi)容。
總之,無論上課我們采用什么教學模式,運用什么教學策略,只要能吸引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對我們所教的這門課充滿期待,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學到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我們的每一個45分鐘就是高效的45分鐘。最后,我用我最喜歡的毛主席的詩詞作為結(jié)束語與大家共勉:“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