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濤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把音樂教學限制在教科書、黑板、鋼琴、圖表中,不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很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就出現(xiàn)了讓音樂教師頭痛的怪現(xiàn)象:學生愛音樂,卻不愛上音樂課。
信息技術音樂教學整合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音樂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二者的有效整合,既能改變長久以來呆板的教學模式,改變了音樂課堂無生氣的狀態(tài),還能增加課堂的直觀性,富有生氣,更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形象化了音樂呈現(xiàn)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對學生進行多維訓練,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同時又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一、研究方法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yōu)點為教學服務。”所以,我們主要采用“學習—實踐—推行”的研究方法,首先加強自身知識修養(yǎng),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試驗、反思、修正,最后將行之有效的方法推行開來,最終形成較為先進的教學模式,以為其他人的教學提供借鑒。
在日常音樂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中,主要采取行動研究法、實驗法、總結法及網上論壇,嘗試使用多種電教多媒體,并利用我校優(yōu)厚的技術資源,如“四季風”校園廣播、學校網站、學生網站等進行溝通,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擴大容量。這樣的整合,使音樂課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形成動態(tài)的審美對象,并加快學生消化音樂的速度,加快感受音樂的容量,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音樂課堂的美,從而取得整合后最優(yōu)化的教育效果。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了教學內容相宜的音樂情境
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高級目標,利用各種感官不斷豐富孩子的審美情趣,將視覺、聽覺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一次次的音樂學習與欣賞,逐漸升華,從而體會出音樂所蘊含的美,從中得到快樂,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完善自身修養(yǎng),讓舉止變得文雅,讓學生充滿愛心,最終全面提升生命的質量。信息技術的運用,則像催化劑,營造了音樂課生動、活潑、形象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更快捷地領會音樂的美好內涵,打破時空阻隔,與曲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也提升了音樂素養(yǎng)。
2.運用信息技術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教學中恰當?shù)厥褂眯畔⒓夹g手段,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了極大的快樂,而且激發(fā)了他們對音樂的濃厚興趣,變“要我唱”為“我要唱”,最終形成長久的學習動力與興趣。
例如,我在教授歌曲《渴望春天》的時候,音樂課堂中運用學校網站和學生網站展示教師與每個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對春天的感知動畫、文字、圖片,使學生們如親臨大自然,感受著每個人心中不同的春天,從而激發(fā)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借此時機播放歌曲、學習歌曲。掌握歌曲后,再通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旋律及學生自編的舞蹈,使學生學唱歌曲有意思,以此達到學生愛學、愛唱、會唱、唱熟的目的。
3.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
中學階段的音樂知識,如五線譜、節(jié)奏、曲調、和聲、調式、曲式等,難度大,學生很難理解,但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使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使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化、形象化,學生不但容易掌握,而且在學習過程中饒有興趣。
如根據教學理念設計電腦音樂軟件進行教學,首先把樂曲分成五部分,課堂上可以隨意選擇某一樂段來欣賞,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聆聽,如先聆聽相同的三個樂句,再對比聆聽不同的二四樂句,還可任意運用各種圖形,顏色的相同與不同更加直觀地區(qū)分相同樂句與不同樂句,感受回旋曲式的特點。
4.運用信息技術開闊了學生的多元音樂文化眼界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能大大地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音樂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音樂教育的重視。因此,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把音樂教育置于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中,多民族、多文化的音樂元素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拓寬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眼界。
三、結論與建議
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可以說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完美產物,使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得到了完美的互補。信息技術的運用開闊了音樂課堂的渠道,豐富了音樂課堂的呈現(xiàn)方式,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使師生互動的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尤為重要的是,它為音樂教育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判斷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成功與否,課堂教學效果是相當重要的評價標準。要看多媒體的使用能不能勾起學生學習音樂欲望,能不能幫學生突破樂曲難點、掌握音樂重點,課堂效果能不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學生的音樂知識積累是不是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空間是不是更廣闊了,學生能不能在這一平臺上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而這一點是重中之重,也是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的終極目標所在。
通過多年的研究與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若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的有效整合,建議音樂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
1.音樂課應該以音樂為主,要保持它的音樂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設置參與音樂體驗的機會,激勵和引導學生運用音樂的多種形式交流思想,進行情感表達。如果音樂課上,全是多媒體課件堆砌起來的,學生只是被動地觀看,被動地聽是不行的。
2.音樂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所處的角色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當中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理念,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上課,教師永遠是主導者,同時也應該是音樂課程活動的設計者、評價者、學習者。教師在設計整合課的環(huán)節(jié)時,要提出明確的要求,提供瀏覽網頁的目錄,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學習音樂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起到主導作用。教師還要捕捉學生心理動態(tài),適時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最終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
3.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時,要參照學生的年齡特點
在音樂課程學習活動中,學生永遠是主體,教師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如: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在身心發(fā)展上,特別是感知、思維、興趣、情感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年齡特點。所以,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我們在探索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的途徑時,要特別遵循的一條重要準則。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適當而有效地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以音樂為主,把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讓音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在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讓學生找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把課堂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愛上音樂,愛上美的事物,進而達到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啟迪學生美好心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宗軍,劉慶紅.淺談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課程整合.教師,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