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華
精彩的語文是一首精巧的詩,而不是一壺平淡的酒。它的創(chuàng)設(shè),需要教師有詩人般敏銳的眼睛和敏感的心靈。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因教師一個形象的比喻而曲徑通幽,一句幽默的調(diào)侃而興趣倍增;也可能會因教師一次煩厭的手勢,一個躲閃的眼神而熄滅進取的激情。簡單的語文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我們在平實的課堂中捕捉靈感,適時、隨機地撥動學生詩意的心弦,點燃學生理性的火花,升華學生語文的情懷,讓他們在簡單實在的語文學習中迸發(fā)智慧、生成思想。
一.語文課應(yīng)該是踏實的。資深教育家王有盛和姚喜雙教授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的憂患是,公民的口語能力差、漢字書寫辨識能力差、邏輯思維能力差……作為語文教師,聽罷著實汗顏。是啊,我們語文教師到底在教什么?為什么而教?
語文教學不可能不帶一絲的功利。教育的使命,中考高考的檢驗,上級的評判,家長的期盼等等諸多因素,使我們語文教師不能不更多的關(guān)注學生的分數(shù)。但這也恰恰決定了我們更應(yīng)該帶著一顆不功利的心,去踏踏實實地從識字、寫字、讀書、背書、訓練、寫作等各個方面一點一滴教會學生積累、做人。要問收獲,先問耕耘,教育教學沒有終南捷徑,唯有耕耘——有韌性的、有規(guī)劃的、有目標的耕耘,我們才能在金秋時節(jié),在東籬之下悠然地采菊。這就要談?wù)劯咧姓Z文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語文課是簡樸的。愛因斯坦說:“真理總是簡單的、質(zhì)樸的、平白如話的?!鄙勘葋嗊€說:“簡潔出自智慧?!薄兑捉?jīng)系辭上傳》有一句話:“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其實,語文課堂只要適合自己簡單大方,達到語文課的境界那就是好課,那就是高效課堂。但近幾年新課程改革帶來的形式是琳瑯滿目,我們也是趨之若騖,競相效防,而這恰恰丟掉了語文課堂中最簡單、最質(zhì)樸的一些東西——傾聽、等待甚至爭論。一時間弄得許多語文教師顧此失彼,甚至暈頭轉(zhuǎn)向,不知如何“執(zhí)法”是好。其實我們語文的教學終究要回到“樸實、扎實、務(wù)實”中去。語文教學終于回歸了適合“自己”的簡單語文,這種簡單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簡單而是要達到語文教育的特點,做到多讀多寫,這就是語文課的精彩。簡樸的教學理念、簡明的教學目標、簡要的教學內(nèi)容、簡化的教學流程、簡練的教學方式、簡明的教學評價。我認為就是兩點:目標簡約、教法簡潔。這樣的語文課堂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1、目標簡約,而要有重點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總覺得語文要教的東西太多,回想自己過去的課堂,字、詞、句、段、篇,一樣也不落,總希望自己教得越全越好,結(jié)果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課堂中卻找不到了重點。現(xiàn)在我已覺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課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語文不在于今天我教給學生多少知識,知識是永遠都教不完,而在于是不是教會學生說話,教會學生讀書,教會學生寫文章,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高效課堂,這就需要老師深入研讀教材和教學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那些學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以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價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有所為,有所不為。 用簡短的時間讓學生品味簡單背后的深刻。把更多得時間留給學生去讀去品去寫,精彩的課堂散發(fā)著濃濃的語文味,要淡,要雅,要心靜。
2 、教法簡潔,而要精彩
現(xiàn)在不少教師上課(特別是公開課)不是把勁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術(shù)性問題上。一味使用所謂時髦的“最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學能夠出彩,結(jié)果把語文課上成了藝術(shù)課。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雜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雖然說 “教無定法”,但是最需要的還是“貴在得法”,努力追尋最簡便、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精彩的課堂看似簡單的,實際上是最不簡單的,它充盈著教師的智慧,尋求簡單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簡單的實際上是最深刻的,是對文本的深刻解讀之后的深入淺出,是對學生深入了解之后的準確把握,是對精心預(yù)設(shè)之后隨機生成的正確引導。我們的簡單,應(yīng)該讓學生更輕松一些,讓感受更深刻一些,讓學習更幸福一些。
三,語文教學的傾聽。“講”與“少講”成了我們必須探討的話題?!吧僦v”使得學生沒有多少現(xiàn)成的東西接受,只好自己去學、去理解、去感受,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愛好,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從而主動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由此看來,語文課宜少講。
(一)少講授。有人曾把語文老師叫做“販子”,一種是販賣教參,被戲稱為“二道販子”。一種是販賣自己,把自己的閱讀理解與體驗販賣給學生。但始終還是“販子”。學生沒有在課堂上獲得自己思維與體驗的機會,很難使自己的閱讀素養(yǎng)提高,所以,我大力提倡這種少講。
(二)少講析?!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表面看來,老師在讓學生發(fā)言,在讓學生討論,在讓學生思考,但這些都是在老師的刻意引導下,走向了老師事先設(shè)好的“圈套”,而當學生走進此圈套時,我們就認為教學成功了。其實在那個舞臺上,學生只是一個配角而已。我認為這樣的分析應(yīng)少。
(三)少講話。“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時學生發(fā)言時,由于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有限,口頭表達不很好,往往不少學生不能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很好的說出來,可能會結(jié)結(jié)巴巴,吞吞吐吐,這時我們老師便開始引導了,一個接一個的提示,甚至用直接的不能再直接的提示讓學生終于說出不知是學生自己還是老師的一段話來,這時,老師的引導者的職責便光榮的完成了。仔細想一想,這樣引導有啥結(jié)果?學生能獲得什么?最多不過是找了個“坐下”的臺階罷了。
一個好的語文老師,首先要做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會“聽”的語文老師才能教出會“說”的學生。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發(fā)言,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思維。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連貫的思維品質(zhì);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語言表達上的自信心,為他們的口語能力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會聽”還要與學生保持情感的交流,讓學生從老師的動作、眼神中看到鼓勵,看到贊賞,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少講多聽,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真正展現(xiàn)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可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形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流暢表達的能力,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