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方 周永華
摘要:對學生自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
關鍵詞:自讀能力 語文學習 新課程
一、什么是自讀能力
要準確理解“自讀能力”這個概念,首先能理解什么是“自學能力”。所謂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教師和其它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我學習的能力。而自學能力的基礎技能是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自讀能力。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學特別重要。按照葉圣陶老先生的說法,就是學生“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要教”的讀書活動。這“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要教”的內蘊又是什么?葉老并無明示。
筆者認為,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和宗旨看,自讀能力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讀促思,自能理解,積極主動地感悟和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
二、學生“自讀能力”的作用
1.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學生為主體”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多年來一直叫得很響。然而,就實施情況而言,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大多數老師那里恐怕只是一句時髦的口號。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往往被教師的滿堂講、滿堂問或者形式上的“導”和“練”牽著鼻子轉,學生仍然是學習的仆從。若學生具備了“自讀能力”,則必定能夠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功能
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主導”往往錯位于主體,“主導”成了不分難易的面面俱“導”。強調自讀能力,一方面,可使“主導”的重要意義更為突出,學生自讀進程中的“導”比教師控制閱讀中的“導”更為重要,更有必要。另一方面,也使“主導”的功能更能得以充分體現。
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教師在最需要引導時實施引導,在最需要點撥處進行點撥,在最困惑的問題上釋疑解惑,像這樣服務于閱讀的主體而又恰到好處的教學指導,才是“主導”功能的最好體現。
3.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閱讀的技巧、方法總是裝在教師的心中,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去完成一篇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學生得到的是教師煮好的“現成飯”,一旦離開了教師,學生難免就會有“挨餓”的危險。
“自讀能力”是學生在教師是提示和指導下,通過自己的閱讀實踐來實現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自悟,掌握一定的學法。這種在自我實踐中悟出的結論、學到的方法和形成的技能是最管用的,它們將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扎根,使其受益終身。
4.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在閱讀教學中,面面俱到的反復講解、沒有思考價值的連環(huán)提問、少數尖子生“壟斷”課堂、表面上的熱熱鬧鬧,造成了閱讀教學的少慢差費,導致其事倍功半。
“自讀能力”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提高教學效率。這是因為,自讀能力改變了現有的課堂教學結構,轉變了教師的職能,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機,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的教學過程變繁瑣的“講”和“問”為恰當的“啟”和“導”,變牽著學生走為服務學生學;學生的閱讀從被動的“聽”和“答”轉變?yōu)橹鲃拥摹白x”和“思”,少數學生發(fā)言表演轉化為人人自覺參與的自主學習。這樣的閱讀教學,其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三、如何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自讀能力并沒有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或者一套具體的教學方法,它是我們閱讀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其訓練的形式、方法和途徑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訓練自讀能力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的探索和長期的實踐。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要給學生“讀”的時間和“思”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首先要解決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問題。統(tǒng)得過死、教得過細、求穩(wěn)怕亂是無法訓練到位的。教師一定要毫不吝嗇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要留給學生充裕的自學時間。
一般來講,一節(jié)閱讀課,學生自由讀書和獨立思考的時間應在1/2~2/3之間。這段時間(不宜作一次性集中)應該由學生自己支配,包括確定讀書的形式,進行圈點勾畫、攻克理解難點、向老師和同學質疑提問,等等。
但強調學生自能閱讀并不是要教師撒手不管,無論什么時候,學生的“學”都不能離開教師的“導”,如自讀前提示讀的要求,自讀中掌握讀的動態(tài),自讀后檢查閱讀效果。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自學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紀律,適時調控,以免少數學生干擾他人、“濫竽充數”或者混時間。
第二,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前所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是訓練學生自讀能力的核心。教師要在訓練學生的“能”(包括學習的潛能)上下功夫,花氣力。
由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和課文難異程度的不同,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在閱讀理解方面總會遇到一些疑難。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跳著摘下“桃子”,一是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盡量自己弄通弄懂,二是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三是不要急于給出現成的答案,要善于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和引導,善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跳”得更勤一點、高一點,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頓悟”的喜悅。
第三,要注重學法指導。自讀能力強調以學生自學為主,學法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閱讀的有關知識和操作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有關技巧教給學生,使學生對于怎樣讀、如何思、做什么等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要訓練學生在掌握關鍵操作要領的基礎上,講究學習方法的靈活性,使學生能夠根據不同的文章類型選用不同的學法。學法指導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講究科學、注重滲透,要引導學生在閱讀和理解的過程中巧妙地滲透學法,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同時將這些學習方法自然領悟并牢固掌握。
第四,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在訓練學生自能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讓學生產生閱讀理解的“互感”。如在檢查閱讀效果時,學生對某一個閱讀問題作出解答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嗎?”這種追問,能夠讓學生充分呈現各自的思維過程,不僅便于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思路,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調整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其他同學從中受到啟示,使更多的學生“豁然開朗”,從而學到閱讀分析的正確方法。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若能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種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習慣,這將極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效率,使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得到更快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