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百麗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步推進,同時也伴隨著我校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的大膽嘗試,“學案導學”以其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guān)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guān)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而被廣大的教師所接受。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們還是出現(xiàn)了重學輕導,教師不敢講授的現(xiàn)象:只學不導,放任之流;把“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 針對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時是偏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導”上要有兩個把握:把握時機啟動、引發(fā),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更深的境地;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輕視“導”的教學功能。
【關(guān)鍵詞】重學輕導 誤區(qū) 學案導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4-0263-02
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步推進,同時也伴隨著我校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的大膽嘗試,“學案導學”以其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關(guān)注教師教學的針對性,關(guān)注課堂師生共同成長的互動性而被廣大的教師所接受。我也查閱了大量的相關(guān)資料,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在課堂的主陣地上不斷地實踐著。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們還是出現(xiàn)了重學輕導,教師不敢講授的現(xiàn)象。我結(jié)合《年、月、日》的教學來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例:一位教師在上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一課時,開始就讓學生根據(jù)家里帶來的年歷表自己觀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交流、小組合作解決問題。這時課堂頓時熱鬧起來了,幾分鐘后,學生開始交流,有的學生一會兒提到一年有幾個月,一會兒說平年閏年,一會兒又提到節(jié)氣,還有的組在比賽誰知道的重大節(jié)日多,甚至還有的問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師忙于在各個小組聽取匯報,任由學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節(jié)課很快過去了,可許多知識點根本沒有提到,難點也沒有突破。最后教師只好無奈地宣布:“有關(guān)年、月、日的知識還很多,請同學們下課后再去看書,完成學案中的習題。”
【這節(jié)課從表面上看,充分體現(xiàn)了開放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理念,各學習小組的討論也十分熱烈,涉及的知識面也非常廣泛;而實際上在學生沒頭沒腦、漫無目的地自學和“探究”中,教師隨意的、無序的解釋下,有關(guān)“年、月、日”的知識已支離破碎,知識體系沒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p>
另外一位老師在上《年、月、日》一課時,是這樣上的。開始就讓學生根據(jù)家里帶來的年歷表自己觀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剛才觀察了年歷表,提出了很多與年、月、日有關(guān)的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更有價值呢?請同學們翻開學案,對照“學習目標”進行梳理。
學生進行第二次自學和交流,與教師共同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
1、一年有幾個月?這些月份如何分類和記憶?
2、怎樣判斷平年和閏年?
3、說出我國幾個重要的公歷節(jié)日,并指出它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分別是幾月幾日。
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教材、展開討論和匯報,教師和小組長重點指導大小月和平閏年的知識……
【這樣的教學,將力氣花在了“刀刃”上,使學生從繁雜的信息中抽身出來,關(guān)注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學會梳理知識并有效質(zhì)疑,這樣的教學方法,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充分發(fā)揮了導學案的作用,教師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p>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就是將教學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zhuǎn)移到學生的“學”,將學習的權(quán)力交還給學生,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盡量少講,能讓學生講的盡量讓學生講,學生能講明白的教師決不講。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許多教師容易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下面一些現(xiàn)象:
1、只學不導,放任之流。
在教學中,教師會片面地認為,學案教學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就應該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導和點撥,更不需要接受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第一位教師就是這種現(xiàn)象,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很多關(guān)于年月日的問題,學生討論也十分熱烈,知識面也廣,而實際上知識知識目標沒有達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有意識地去討論研究,而不是任由學生去漫無目的地去爭討。如第二位教師在教學時學生也提出了很多問題,這時老師就用一句“什么樣的問題更有價值呢?”有目的地讓同學們翻開學案,對照“學習目標”進行梳理。這樣就發(fā)揮了導學案的作用,教師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
2、把“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
有的教師怕被扣上“滿堂灌”的罪名而越來越少講、越來越不敢講,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為自己學習。比如第一位教師,教學中雖然體現(xiàn)了開放式教學,學生自主探究,但教師沒有根據(jù)教學目標理出思路,學生頭腦中沒有一個知識體系,就不會起到探究學習的目的。
這樣一來,課堂難免會出現(xiàn)“放羊式”,該講的也不講,該引導的也放給學生去“死啃”,結(jié)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現(xiàn)了很多知識漏洞,學生不會的還是不會,“生米做成了夾生飯”。 而第二位老師的設計讓學生有目的去討論交流,使學生的探究得到了提升。
教學是雙邊活動,導與學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學生作為不成熟、非穩(wěn)定的一方,正處于認知、情感、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關(guān)鍵階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時是偏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導”上要有兩個把握:
1、把握時機啟動、引發(fā),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更深的境地。
兩位教師上課時都讓學生觀察日歷并提出問題,而第二位教師則抓住時機反問一句:“什么樣的問題更有價值呢?”針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準確把握了教學時機,迅速地把學生的思維從復雜的問題中轉(zhuǎn)移過來,帶入了更深層的思考。
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引導,當學生發(fā)生爭議時——參與,當學生發(fā)表意見時——傾聽,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糾正,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贊賞。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千萬不要輕視“導”的教學功能。學生和知識之間就像隔著一層窗戶紙,只須教師輕輕一導,就會使學生思維豁然開朗,就會帶給學生一個充滿想象、充滿靈性的瞬間。教學中不僅需要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探究,也需要教師的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當學生的“學”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決不能坐視不管、視而不見,而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總之,學案導學的運用原則是從重視教師的“教”轉(zhuǎn)變到更加強調(diào)學生的“學”,只有合理利用好“學案導學”,才能最終達到從教師的“教”轉(zhuǎn)變到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教學中“學案導學”的設計與運用---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