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苗葉
【摘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探究活動為過程的綜合學習。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
程中獲取知識,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從而形成探究意識,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探究指向 探究過程 探究評價
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巢宗褀先生談到探究性學習時說:“我們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尋找答案,要鼓勵和幫助學在探究之中嘗試不同的方法,探究適合于自己獲取新知識和能力的途徑。”探究學習方式是對傳統(tǒng)方式,教學理論的巨大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模式上,也體現(xiàn)在“改變千百萬教師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痹谔骄炕顒又?,教師不應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懷揣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客觀世界對話,與教師共享認識現(xiàn)實的快樂。教師的角色與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不一樣,即使每個階段都不相同。
一、探究指向階段:啟發(fā)者、引導者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教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庇袉栴}才會進一步思考、探索、研究。提出課題即探究指向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素。但目前的狀況是:學生雖有很多的疑惑,卻很少有人會主動提出問題,能將其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明確的作為探索,研究的課題的更是少之又少。學生不是沒有問題,只不過是提出的能力較弱,研究問題的興趣不足罷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長期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學生總是被動的思考、被動的接受,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做“容器”,而不適應做“鉆頭”。
因此,要開展并順利實施探究性學習,教師必須充當啟發(fā)者、引導者。在生活中、教學中樹立學生的探究觀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強化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將問題形成課題,達成一個明確的探究指向。當然,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課題,但是必須結合學生實際,有一定的趣味性、選擇性、可操作性,不要讓學生覺得又是在“布置作業(yè)”,而應讓他們感到老師在引領他們打開一個智慧之門。
二、探究過程階段:參與者、協(xié)調者
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性。教師的主導不是口頭上的要求,而是參與
行為的感染。在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不是權威性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參與者、對話者、合作者。學
生因為知識經(jīng)驗的不足,意志力薄弱,研究能力缺乏,因此,要順利的實施探究活動,就必須有教師的參與。有了教師的參與可以進一步樹立學生的信心,強化學生的動機,為學生啟發(fā)思路,補充知識,信息,介紹方法、線索??梢赃@樣講,教師的參與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助燃劑,研究活動的助推器,作用不可小視。
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也是協(xié)調者。同學們的研究活動有分工,有合作,需要溝通、協(xié)調;在信息上,也需要溝通,交流,即使面對同樣的事物,因立場不同經(jīng)歷不同,其感悟也不盡一致。
學校、社區(qū)、家庭也需要教師的協(xié)調。探究性學習需要的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學生之外的各種教育力量的整合,需要這些教育力量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精神上鼓勵,并提供空間上的便利,時間上的支持。就以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而言,可能是其他老師的講述也可能是圖書館、實驗室、網(wǎng)絡,也可能是社會的調查、實踐及專訪。這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師進行協(xié)調,因地制宜挖掘資源、拓寬渠道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研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探究結果階段:評價者
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是培養(yǎng)學生以一種主動探索的學習狀態(tài)進入學習的全過程。其學習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在實踐、探索、研究中體驗自主的意識,樹立創(chuàng)新的思維,播下研究的種子。對學生研究結果獲得了多少知識并不太重視,也就是說:“它強調的是過程。這是它與傳統(tǒng)的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傳授的區(qū)別。但對教師而言,學生的探究結果階段卻不可不重視。他們應該是評價者。其評價分兩個方面:一是過程,二是獲得的知識、形成能力。
教師參與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對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資料收集、研究思路、精神狀態(tài)等各方面都有一個全面的觀察與了解。他們恰如其分的及時評價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及他人在過程中的表現(xiàn),從而能更好的相互欣賞、自我評價、自我欣賞,并引發(fā)他們進行再研究的興趣,提升他們的研究能力。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學生以積極、自主的精神狀態(tài)參與其中,他們可能獲得直接經(jīng)驗。無論哪一種經(jīng)驗,“研究的成果都是綜合實踐活動以后歸納出來的結論”。其結果都將內化為自己的內心體驗,從而改變得來的東西對他自己的影響遠比在課堂上接受的東西對他們的影響大。教師還應通過評價來引導,糾正某些錯誤的、不合適宜的研究結果,保證探究學習不會滑向歧路。
【參考文獻】
[1]《探究性教學中老師角色的定位》李爽 《職教通訊》2008.2
[2]《研究性教學在中職教學改革中嘗試》戴榮《泰州教育)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