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飛
【摘要】在我國教育體制重大改革與高校建設跨越式發(fā)展的新形勢下,高校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顯得日益重要,同樣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本文對高校安全的微觀層面(心理安全、生命安全、網(wǎng)絡安全等三大部分)進行分析,著力于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機制,以不斷更新教育的內容、質量、水平以及實效性,滿足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需要。
【關鍵字】高校安全 微觀層面 管理機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豐富高校安全教育管理途徑、探求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新理念、更新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是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以微觀視野來看,高校管理方式的改變、大學生源結構的變化,網(wǎng)絡對個體生活方式的影響,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拓展安全教育的新內容,迫使我們對大學生心理、社交、生命等安全要加以關注。這樣才能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保障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
一、微觀角度下高校安全教育現(xiàn)狀
(一)心理安全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處于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人生階段,遇到矛盾、沖突,遭遇壓力時很難掌控自己的情緒,而學習壓力、就業(yè)競爭、經濟困難、精神疾病、情感挫折加劇了此類負能量,導致高校心理障礙而自殺自殘的案例增多,心理障礙的發(fā)病率也呈逐年增多的趨勢。據(jù)一項針對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異?;蛐睦碚系K的約22.8%,存在抑郁癥狀的約14%,存在焦慮癥狀的約17%,存在敵對情緒的約12%。網(wǎng)而北京16所大學聯(lián)合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因心理健康問題引發(fā)大學生身心疾病和導致休學、退學、離家、離校、死亡、犯罪的比例高達64%。因此,學校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從而預防由心理問題導致的安全事故發(fā)生。
(二)網(wǎng)絡安全
目前,高校校園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100%,學生手機使用率達到100%。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78%以上的信息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正是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使網(wǎng)絡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接受知識、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由于網(wǎng)絡的隱蔽性,內容混雜泥沙俱下,虛擬世界里充滿血腥、暴力、虛偽,年輕單純的大學生經不住俗的網(wǎng)絡游戲、黃色網(wǎng)站、網(wǎng)上交友諸如此類的誘惑,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網(wǎng)絡的隱蔽性實施犯罪行為。個人的信息通過網(wǎng)絡被傳播泄露、個人電腦遭遇病毒或攻擊、個人的網(wǎng)絡賬號被盜等事件頻繁發(fā)生,而少數(shù)大學生網(wǎng)絡失德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
(三)生命安全
“據(jù)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調查分析,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學生”。其中許多高校屢屢報道出大學生因感情問題、就業(yè)問題、考試問題想不開而跳樓、跳河、吃安眠藥的事件?,F(xiàn)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huán)境的紛繁復雜使大學生承受不住激烈的競爭和不期而至的失敗與挫折,極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他們的思想困惑、心理脆弱、行為失控,使有些生命過早的萎縮;有些生命主動地選擇自我終結;有些生命輕視或傷害他人,造成血案的發(fā)生。
二、導致高校學生安全問題的原因
(一)三方原因導致心理問題
高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點,社會原因:新形勢下的社會價值觀偏重于學生的成績、在校榮譽等,而忽視了學生真正的興趣愛好和追求,往往給學生造成超負荷的壓力,進而造成自卑、孤僻、焦操等心理問題。家庭原因:一些學生的家庭文化氛圍很差,家長或因工作忙、或因素質不高而忽略子女的教育,致使學生進入高校后不能適應群體生活。另外,部分單親家庭由于教育不及時、不到位、不科學,甚至方法錯誤,導致單親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學校原因:較長時間以來,學校沒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加之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不健全,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
(二)內外原因構成網(wǎng)絡隱患
生活的網(wǎng)絡化趨勢給高校學生安全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而導致網(wǎng)絡王國侵害高校學生安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自身原因:進入大學后,有部分同學因為自控力差,缺少督促,而網(wǎng)絡的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滿足了大學生渴望交流的內心需求,以至于喪失了奮斗目標迷失了生活和學習的方向而沉迷于網(wǎng)絡。同時,學生網(wǎng)絡安全知識薄弱,防范能力和防范意識差,泄露或遭受有害信息危害。高校原因:高校工作者自身的網(wǎng)絡素質整體上不夠高,這種情況很難適應網(wǎng)絡時代對學生的教育,而引導教育的內容不足、手段單一,規(guī)章制度的宣傳執(zhí)行不力,更是導致學生的網(wǎng)絡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的能力較差,造成網(wǎng)絡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三大原因威脅生命安全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大體上代表了中國人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對死亡的回避,凝結為忌諱死亡的觀念,使得高校生命教育難以有效推進。而輕視生命的價值,忽視生命的意義,是這些大學生最終選擇放棄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因為高等教育的工具化傾向伴隨著的是功利性突顯,結果是把大學生的整體僅僅視為行為功能的增加,忽視大學生主體生命的豐富性及成長的復雜性。大學生不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是“物,大學生作為人的情感、心靈和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此外,地震、洪水、山體滑坡、暴風雪、沙塵暴重大自然災害頻發(fā),也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
三、建立保障高校學生安全的長效機制
(一)長效機制構建心理堡壘
首先,高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大學生生命安全測評,建立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長效工作機制,做到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并開展人學適應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學和心理衛(wèi)生常識的講座及課程。其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為導向,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其心理素質的提高。從具體工作來看,可以由從事相關工作的輔導員來承擔此項工作。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消除挫折感與自卑感,增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的摹本方法,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全面客觀地悅納自我,妥善地處
理在學業(yè)、情感、擇業(yè)等方面的各種問題。
(二)雙重平臺部署網(wǎng)絡陣地
網(wǎng)絡信息時代,各種負面信息會對學生的思想造成嚴重的侵蝕,在人生觀和世界觀未定型之前,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心很容易受到少數(shù)不良分子的利用。高校應做好以下兩方面:一是加強網(wǎng)絡安全意識,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守網(wǎng)絡道德,不要登錄低級趣味網(wǎng)站,不在網(wǎng)上發(fā)表不當言論。同時,以當前社會中經常出現(xiàn)的網(wǎng)絡問題作為切入點,通過各種案例來進行分析講解 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思想道德觀念。二是建立長期有效的網(wǎng)絡監(jiān)管方式,高校從技術層面上完善網(wǎng)絡監(jiān)管部門后,應當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 通過講座、實踐課、日常學習小組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網(wǎng)絡防范意識。
(三)“三位一體”保障生命安全
高校開展普及生命意識教育對大學生素質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首先,整合高校課程資源和師資力量。整合課程資源,就是要將與生命教育有關的各個科目,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哲學、生物學等作為生命教育資源。整合師資力量,就是調動高校教師參與和關注生命教育,使非專職生命教育課教師也承擔起履行生命教育的責任。其次,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高校生命教育的內容應當以大學生的需要為基礎,與大學生的興趣與經驗相關聯(lián),以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背景為依托,把社會需求和個人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反映個體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思想觀念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另外,高校生命教育的推廣還必須依托家庭、社會,實現(xiàn)多渠道推動生命教育,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參考文獻】
[1]魏斌.談高校校園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2(4)
[2]韓標,劉在起,黃學永.高校學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研究教育2013(7)
[3]陸錦沖.關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內容的思考[J].思想研究教育2011(4)
[4]崔常銘,劉偉.淺談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13(3)
[5]劉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資訊2008(6)
[6]吳永祥,梁潤,徐昪蓉.論高校安全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 2014(1)
[7]鄒盛瑜.構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安全教育“三化”管理機制[J].才智2012(11)
[8]徐一凡,張成龍,宋海民.高校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體系“多元化、層次化”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