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后東 華喜紅
【摘要】目前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主要表現(xiàn)在容量大,節(jié)奏快,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導致許多教師覺得課堂效率低.在追究高效課堂教學今天,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學會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文以直線的方程課堂實錄為例,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思考,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
【關鍵詞】促進;思考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育人,從數(shù)學學科的角度,就是體現(xiàn)在發(fā)展人的認知力.從數(shù)學教育的本質上,發(fā)展人的認知力,就是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學會思考就應當成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任何教學任務的完成,都應該以促進學生思考作為第一要務.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思考呢?關鍵是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圍繞解決問題,展開一系列探究過程.下面結合直線與方程教學過程的展示,談談對促進學生思考的理解和認識.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直線的方程是高二解析幾何的基礎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幾何學習能力的好的開端.本章內容開始從代數(shù)的角度去研究平面的點線關系,是一個新的領域.對直線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響學生能否培養(yǎng)起解析幾何的思想方法,影響著對后來學習圓錐曲線的理解.所以,直線部分的學習起到良好的過渡作用.
2.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直線方程上兩個課時,本節(jié)是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是直線的兩種方程的形式.教學難點是環(huán)節(jié)的推導過程.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會推導直線的方程.并掌握方程表示的基本量,以及各種表達形式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方程的逐步推導過程,理解各形式之間的內在的實質的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研究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知其所以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大膽推導,引領學生體會發(fā)現(xiàn)的過程.增加對本知識的認識,以期達到提高濃厚學習興趣,掌握知識的目的.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基礎
在學習了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基礎上,來推導方程的基本形式.
2.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畫圖能力,圖形思維與代數(shù)思維可以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推導能力,具備一定的數(shù)學的嚴謹性.
3.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心理
直線的方程是高中幾何學的開端,學生容易接受且充滿好奇與興趣.方程推導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一定的整體性,極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成就感,對培養(yǎng)數(shù)學思想有推動作用.
4.學法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對此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嚴謹性的把握上還可能考慮不周全.用代數(shù)思想去研究幾何問題這一新的思想方法的體系還沒有完整的形成.但知識內部聯(lián)系性非常大,在學習過程中難點很容易突破,采用自學加點撥的方式,在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數(shù)學思維.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
問題1根據(jù)動畫,如何把一條直線固定下來,需要幾個量?
問題2求經(jīng)過點A(-1,3),斜率為-2的直線方程.
通過幾何畫板演示,讓學生得出點P在運動過程中與已知點A的斜率始終不變.
問題3根據(jù)上節(jié)課的斜率公式,可否把直線上具有代表意義的點P(x,y)與已知點A(-1,3)用斜率表示出來?
從嚴格方面說,這個式子有幾點需要說明?
追問1點P(x,y)與方程中的x,y是相同變量嗎?
總結:點P的坐標滿足這個一元二次方程.
追問2已知點A(-1,3)滿足這個方程嗎?
總結:直線上的所有點的坐標都滿足這個一元二次方程.
反之,以這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直線上.
從而得出該直線方程為y+1=-2(x-3).
一般地,經(jīng)過點P1(x1,y1),斜率為k的直線的方程為:y-y1=k(x-x1).
學生自主閱讀教科書上的推導過程.
問題4這種直線方程有局限性嗎?
學生回答:無法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線.
老師板書幾個注意點.
例1已知直線經(jīng)過點P(-2,3),斜率為2,求這條直線的方程.
老師板演.
學生練習:教科書P72練習1.求下列直線方程(2)經(jīng)過點(3,1),斜率為12.
一名學生上黑板書寫解題過程.
變式1:已知直線方程為y-1=3(x+2),則該直線經(jīng)過定點;斜率為;傾斜角為.
變式2:已知直線方程為y-1=3x,則該直線經(jīng)過的定點,斜率.
例2已知直線l的斜率為k,與y軸的交點是點P(0,b),求直線l的方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探索演練,自己歸納出直線的斜截式方程.由特殊到一般,學生理解比較自然.
上式中直線方程還可寫成y=kx+b,其中b即為直線與y軸交點的縱坐標,我們把它叫做直線在y軸上的截距(intercept),而k即為直線的斜率.這就是直線的斜截式.
學生練習:教科書P72練習1.求下列直線方程(3)斜率為-2,在y軸上截距為-2.
(4)斜率為32,在x軸交點的橫坐標為-7.
學生計算完畢后口答.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指明橫、縱截距可正,可負,可為0.
例3已知直線經(jīng)過點A(-1,-3),其傾斜角為30°,求直線方程.
變式1:已知直線經(jīng)過點A(-1,-3),其傾斜角為直線y=33x的傾斜角的兩倍,求直線方程.
變式2:已知直線經(jīng)過點A(-1,-3),其傾斜角為直線y=33x的傾斜角的三倍,求直線方程.
學生思考后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直線的點斜式方程,并能熟練轉化傾斜角與斜率.斜率不存在是的方程也得到了訓練.
2.引導思考,自主探究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作出直線l1:y=2;l2:y=x+2;l3:y=-x+2;l4:y=3x+2;l5:y=-3x+2根據(jù)圖形你能夠推測直線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當直線的縱截距定時,直線呈現(xiàn)的規(guī)律.
2.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作出直線l1:y=2x;l2:y=2x+1;l3:y=2x-1;l4:y=2x+4;l5:y=2x-4根據(jù)圖形你能夠推測直線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當直線的斜率定時,直線呈現(xiàn)的規(guī)律.
3.反思結論,歸納總結
直線方程的點斜式:y-y0=k(x-x0)
局限:不能表示與x軸垂直的直線
直線方程的斜截式:y=kx+b
局限:不能表示與x軸垂直的直線
4.課后練習(略)
【教學感悟】
高中數(shù)學新課程理念之一是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這些方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教師引導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高中數(shù)學課程應力求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從而促進他們的思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shù)學知識應以各種有待探索的問題形式與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和作用.本課設計的基本理念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創(chuàng)設數(shù)學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直線方程的不同形式及局限性,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來,從而促進學生思維,教者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重視問題串的設計,促進學生思考
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通過實踐總結出一種教育方法,現(xiàn)在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法”.意思是為思想接生,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蘇格拉底法”一直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又稱“問答法”.就絕大部分學生而言,要獨立的解決問題是有困難的,需要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因此問題串特別適合新課教學中問題的探究,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值得我們在新課中實踐和完善.
總之,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在于我們怎么挖掘與調動.學生的困惑是暫時的,在于我們怎么引導與梳理.有效的課堂教學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思路,傾聽學生的想法,用心策劃問題串,從而產生課堂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2.重視追問的價值,促進學生思考
學習的本質是學生將頭腦中的信息與已有信息重新整合,建構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的語言是學生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也是影響學生思考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點撥,評價的作用.其中追問是把關鍵教學進行成功調控的有效方法.追問有兩大作用:一是指向學生思維的困惑,激發(fā)學生展開積極地思維活動,尋找問題解決的突破口.二是指向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從而揭示問題的本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思維的目的.所以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做一個聰明的追問者,在課堂教學中能及時捕捉追問的時機,巧妙及時的追問,讓教學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思考的過程,讓課堂因學生思維的迸發(fā)而變得更有活力.
3.重視變式訓練的運用,促進學生思維
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來看,形成數(shù)學認知力,提示其內涵與外延,比數(shù)學知識本身更重要.在形成認知力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變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認知力的全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多樣化的變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
另外促進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還有賴于掌握、應用定理和公式,去進行推理、論證和演算.由于定理和公式的實質,也是人們對于概念之間存在的本質聯(lián)系的概括,所以掌握定理和公式的關鍵在于明確理解定理和公式中概念的聯(lián)系,對于這種聯(lián)系的任何形式的機械的理解,是不能熟練、靈活應用定理和公式的根源,它是缺乏多向變通思維能力的結果.因此在定理和公式的教學中,也可利用變式,展現(xiàn)相關定理和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辨析與定理和公式有關的判斷,運用.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和盤托出,而是努力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會.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化,而應該采取適當?shù)慕虒W手段,將其效益最大化,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多體會,多回答,讓所學知識活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這才是數(shù)學教學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阮偉強,楊興軍.在“追問”中讓學生的思維自然的流淌[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上旬,2014(11).
[1]渠東劍.再談啟發(fā)思維重于誘導結果[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上旬,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