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泳昆
教學要追求有效,首先要選擇“教什么”,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是“怎么教”. 那么什么是取舍的標準呢?當然是離不開《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教材的編者意圖和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的把握. 教學中若想確立最佳教學突破口,我認為首先要研究和抓準學段總目標,用學段目標為導向指引具體的數學教學,下面筆者愿以拙見與各位同行交流.
一、解讀標準,厘清學段目標
課伊始,教師應對本課教學即將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做到了然于胸,在教學中靈活使用教材,緊扣目標,細化目標,以目標定教,用目標檢測課堂. 因此,能否理清學段知識點的目標成為每位數學教師的必修課,應注意新教材在知識編排上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同一個學習內容分幾個階段編排,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前后又都有連貫性,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要有良好的目標預見性,明確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
例如“圖形的認識”第一學段的學習內容為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簡單圖形. 學段目標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等是學生需要認識的最基本的圖形,教學時可以把這些圖形的認識過程設計成幫助學生從實物立體圖形逐步過渡到抽象平面圖形的過程. 本目標的重點是“辨認”,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對平面圖形的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為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 學段目標為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由于學生的想象力有限,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應是一個難點. 在學生積累了豐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的直觀經驗,形成了有關立體圖形的表象,并學習了平面圖形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又將為表面積和體積的學習奠定基礎. 與傳統(tǒng)“幾何初步知識”課程注重知識本身邏輯體系相比,新課程的“空間與圖形”并不是按“點→線→面→體”的順序呈現的,而是“(立體)實物→平面圖形→立體圖形”,注重內容的相互滲透、螺旋上升、循序漸進,建立空間與平面的關系,發(fā)展空間觀念. 實際教學時我們應謹慎處理兩個學段的不同教學目標,特別是第二層次的目標不能認為是簡單的重復,又不能拔高要求,人為增加學習難度.
二、研讀教材,落實學段目標
學段目標的落實,離不開教材的唯一憑借,而對于教材的解讀我一貫主張“信奉而不唯是,遵循而有所立”,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它凝聚了無數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教學的理解,是數學思想的形成、數學素養(yǎng)賴以提高的重要載體. 在研讀教材時應有不求甚解的求知精神,敢于向教材發(fā)問,勤于思考. 如:思考例題為什么這樣設計,習題為什么這樣編排,結論為什么這樣引出,每道例題要達到什么目標,教學時應如何分散目標,采用哪種教學策略等. 用智慧的眼光審視教材,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化教材“為我所用”從而拓展教學空間,將學段目標于無形之中在教材中尋找它的影子,并在課堂教學中賦予具體有形的含義.
仔細查閱數學教材不難發(fā)現教材編排時都分解著不同的教學目標,為此在設計練習時,應以此為落實目標的落腳點,基于承載著同一知識點不同層次的要求,備課時應深刻領會教材中的主題圖,例題的文字敘述,咬文嚼字抓住題“眼”,從例題的編排順序體會學段目標的編排意圖,從小處入手,不放過教材中的每一知識生成的細節(jié)和思維拓展的機會;教學組織時應做到張弛有度,仔細揣摩教材深層次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以及數學思維訓練的旨意.
如五年級上冊教學“三角形面積”,在充分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后,我重點抓住公式中“÷2”讓學生回顧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關系,同時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對后續(xù)的公式應用學習埋下伏筆,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正是我們一貫崇尚和追求的,事實證明它更有利于學段目標的達成.
三、捕捉生成,巧達學段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 ”學段目標只是課堂的框架,不同學段的教學應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基礎,方便教學時調整緊扣目標.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預設外的生成因素并理智納入課堂臨場設計中,讓學段目標在課堂教學出彩.
例如,計算方面的學段目標規(guī)定為:掌握必要的運算技能,第一學段的學習后學生已掌握一位數乘法的筆算技能. 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兩位數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時,出示例題后問:“有什么辦法算出32 × 12的得數呢?試試看. ”話音剛落,就有一名學生說:“用筆算唄. ”很多學生也叫著用筆算. 我乍一聽,暗叫不妙,這跟我的預設不一樣,但馬上又一想,殊途同歸這不是很好的生成嗎?于是我笑著說:“那就請同學們用筆算,試一試吧!”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和探索數學的方法,來獲取新的技能,倘若我放棄了這個生成點,一味追求我的預設,先讓學生展示不同的解題策略,并對這些策略進行優(yōu)化,從而引出筆算方法,就激不起學生探索的欲望、智慧的火花. 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緊扣目標,超常規(guī)地擺脫教材、教學設計的束縛,沖出預設的疆域,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和需求,讓有形預設寓于無形的、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中.
總之,目標猶如黑夜前行的明燈,學段目標的把握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我們應以課標為導向,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點,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知識結構,遵循螺旋上升的發(fā)展原則,科學定調,真正落實新課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