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銀華
摘 要:與其說芥川龍之介是對人類丑態(tài)的嘲諷,還不如講他是對美好人性的追求。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希望看到更多人性的美,才揭露了這么多的丑;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內(nèi)心深處本藏著一顆大愛之心,才噴盡筆墨披露深刻;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內(nèi)心對人性丑惡的批判,才能彰顯其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羅生門;利己主義;美好人性
「芥川龍之介といえば、短編小説で、短編小説といえば芥川龍之介である。」提起芥川龍之介就要說到他的短篇小說,說到短篇小說就不得不提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杰出人物。在日本近代文壇被譽為“鬼才” 的他不僅是最出眾的短篇小說家,而且還作為有名的評論家、劇作家被廣為人知。在短短的十二年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發(fā)表了148余篇小說和大量的其他作品。因此,將他譽為“日本近代文壇巨匠”一點都不為過。
一、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生于東京。據(jù)說其名字是因辰年、辰月、辰時出生而來。出生9個月之后生母發(fā)狂,之后便在其母的家里作為養(yǎng)子生活。在東大因英文專業(yè)出類拔萃認識了久米正雄,一起創(chuàng)刊了文藝雜志第三次《新思潮》。而且,結識夏目漱石,后成為其弟子,隨之登上創(chuàng)作舞臺。芥川龍之介是能夠技巧性地、理性地把握情感的自由流露的短篇小說家。
“提起芥川龍之介就要說到他的短篇小說,說到短篇小說就不得不提芥川龍之介?!饼堉榇蟛糠侄际嵌唐≌f。
二、《羅生門》概要
這是發(fā)生在平安時代末期的故事。某日黃昏,一仆人正在荒涼的羅生門下避雨。因被主任趕出來而走投無路的仆人,為了明天的生活,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殺人,搶奪財物成為強盜;要么守護自身清白白白餓死。但是,當仆人正在猶豫「餓死するか盜人になるか」(“是餓死還是成為強盜”)的時候,看到了一滿頭白發(fā)像猴子一樣的老太婆正在拔一女死尸的頭發(fā)。仆人對老太婆產(chǎn)生憎惡的同時,在他看來,拔死人頭發(fā)的事,是絕不應該被原諒的罪惡。聽了老太婆關于「仕方がなくした事であ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和「わしのしていた事も悪い事とは思わぬぞよ」(“我不覺得我所做的事是惡行”)辯解的言論之后,一邊考慮自身而今的狀況,一邊又想起了自己是餓死還是成為強盜的問題。最終,為了自己的生存,仆人完全丟掉了道德和正義,扒掉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漆黑的夜里。
三、弱肉強食的利己主義
《羅生門》通過對惡劣環(huán)境的描寫,沿著仆人心理的變化,滿是死人的黑暗的羅生門,慘絕人寰的烏鴉叫聲,如猴子一般的老太婆,不知所往的仆人,赤裸裸地呈現(xiàn)出了一幅凄慘的畫面,清晰地描繪出了在這個黑暗的世界里人們生存惡劣狀況里弱肉強食的利己主義。
深陷潦倒的仆人,當直面是餓死還是成為強盜的時候,看到老太婆一下一下拔死人頭發(fā)的惡行后,毫不猶豫選擇成為了后者。在文中「悪にたいする反感が、一分毎に強さを増してしまたのである」(“面對罪惡這種反感,每一分都在增加”)和「この男の悪を憎む心は、老婆の床に挿した松の木片のように、勢いよく燃え上り出していたのである」(“對這種惡行憎惡的心如老太婆插的松樹木片一樣正熊熊燃起”)這兩句話中不難看出,仆人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良知仍然存在。但是,在老太婆說了「仕方がなくしたことであろ」( “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和「わしのしていたことも悪い事とは思わぬぞよ」(“我不覺得我所做的事是惡行”)之后,仆人內(nèi)心「ある勇気が生まれてきた」「この老婆を捕まえたの勇気とは全然、反対な方向に動こうとする勇気である」「迷わなかった」(“某種勇氣油然而生”“這種勇氣異乎抓住老太婆的舉動,而是完全向著相反的方向移動”“迷惑全無”)等這類思緒卻油然而生。而且,之前守護正義、遵從道德等這般正義性和道德性的想法完全拋之腦后。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當自己踮腳于窮困的邊緣,為了繼續(xù)生存,受自身利己之心的驅(qū)使,人類利己主義的本性便清晰顯現(xiàn)。也就是說,人們的自私自利是受自身本能的驅(qū)使。另一方面,老太婆與仆人不同的是,她認為自己的惡行是合理之舉。小說中的一段話,充分證明了老太婆的想法:「なるほどな、死人の髪の毛を抜くという事は、何ぼう悪い事かも知れぬ。じゃが、ここにいる死人どもは、皆、そのくらいな事をされてもいい人間ばかりだぞよ?,F(xiàn)在、蛇を四寸ばかりずつに切って干したのを干魚だというて…されば、今また、わしのしていた事も悪い事とは思わぬぞよ。これとてもやはりせねば、飢え死にをするじゃて、仕方がなくする事じゃわいの」??此磥恚@種惡劣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她是否能夠持續(xù)當時生活的合理的條件。
這種惡行可以總結為弱肉強食的利己主義。在當時黑暗的世界上,所以,不論是女人、老太婆還是仆人,我們都不難理解為何有這樣行為的產(chǎn)生。
四、結語
《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筆下陷入窮困的仆人,其心理變化不僅是人性丑惡的反映,更是作者對世人丑陋面目赤裸裸地批判。雖然文章處處足見芥川對人性自私的不滿與批評,但究其緣由卻不盡限于表面。
與其說芥川龍之介是對人類丑態(tài)的嘲諷,還不如講他是對美好人性的追求。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希望看到更多人性的美,才揭露了這么多的丑;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內(nèi)心深處本藏著一顆大愛之心,才噴盡筆墨深刻披露;正是因為芥川龍之介內(nèi)心對人性丑惡的批判,才能彰顯其對美好人性的追求。
參考文獻:
[1]芥川龍之介.《羅生門》.青空文庫
[2]芥川比呂志、吉田精一.《芥川龍之介》.明治書院 1967
[3]楊銳、韓爭艷.《論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的利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