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中國古典哲學講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忘,注重整體觀,在思維上體現(xiàn)出長于整合、善于提綱挈領的特點。這種整體觀和綜合思維優(yōu)勢使?jié)h語朝著意合特征顯著的綜合性語言方向發(fā)展。在漢譯英實踐中,英語框架為整合后的漢語翻譯提供了支持,好的框架結(jié)構(gòu)不僅能讓零散的漢語系統(tǒng)化,還可以讓譯文表達得更加流暢。認識到漢、英兩種語言構(gòu)成的精髓,并深刻理解“整合漢語思維,納入英語框架”這一漢英翻譯的關(guān)鍵,對于我們漢譯英的實踐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一、將“主題語言”譯成“主語凸顯語言”
在進行漢譯英實踐時,首先應對漢語思維進行整合,抓住主旨要點,再納入英文框架,將漢語中隱含未表的關(guān)聯(lián)詞等明示出來,化“意合”為“形合”,而不應逐字逐句,只重“形”,而未及“意”,需謹記,漢語的“意”恰恰是漢語表達的真正核心。
二、將人稱譯成非人稱
漢民族注重人的直覺思維,因此,漢語的意合特征受到漢民族主體思維傾向的影響,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人們習慣從主體自身出發(fā),去理解、演繹、描寫客觀世界。漢語較常用人稱主語表達,側(cè)重“什么人怎么樣了”。而英語多用非人稱主語表達,注重“什么事發(fā)生在什么人身上”,摘去了主觀成分,表達起來更客觀、真實。
e.g.我不知道她這么會撒謊!
原譯文:I dont know she is so dishonest!
筆者試譯: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she was so dishonest.
分析:將漢語的人稱代詞為主語的句子譯為英語中的無靈主語句,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更加地道、準確。
漢譯英實踐中,譯者一定要關(guān)注讀者的接受情況,了解讀者的閱讀嗜好,同時時刻把握英文世界的當下表達習慣、語言框架,不要舍本逐末去過多地強調(diào)語法、字詞,而是直接指向句子的語意本質(zhì)。不能只管用自己的英文講述著要告訴英語讀者的漢語概念,而要將漢語思維整合后納入英文框架。
參考文獻:
[1]Lau, Joseph S. M, et al. 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1919-1949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2]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