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娜
【摘要】弘揚當地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是一項具有發(fā)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音樂等意義的工作。文章主要從深入當地民間,開發(fā)民族特色音樂資源;整合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新豐富音樂課堂;豐富教學形式,塑造多元化音樂課堂等方面,分析了“弘揚當地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問題。
【關鍵詞】音樂文化 民族特色 音樂教學
融合當地本土文化和音樂多元文化,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一方面能夠提升教師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拓展音樂文化視野,增加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強化學生強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從而促進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和傳承。 通過研究音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內容,開發(fā)整合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推動民族特色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深入當地民間,開發(fā)民族特色音樂資源
不同地域、 不同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而民族音樂也受到當地的價值觀念和文化風俗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因此,在研究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后,堅持從當地民族文化中挖掘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利用多種方式開發(fā)和整合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首先,學校的音樂教師可以深入到當地的村寨進行走訪,收集適合教學使用的素材。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村莊收集民間音樂,可以讓學生向其祖輩請教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文化。其次,學??梢宰屆耖g藝人到校園內部教授音樂課程,并讓學生對這些人進行采訪,通過采訪,使學生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元素,也讓學生與民族音樂之間產生共鳴,拉近學生與民族音樂之間的距離。另外,教師可以從傳統(tǒng)書籍和網絡資源中搜集與民族音樂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并與課程資源相結合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資料。
二、整合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新豐富音樂課堂
學校和教師要從搜集來的民間音樂文化素材中篩選出適宜作為教學資料的文化素材,并將這些素材與教學課程相結合,構建民族音樂的特色文化課程,將原始的音樂作品資源進行適當的改編和編排,使其成為音樂課程教學資源。例如,通過將采集來的民族歌曲、節(jié)奏適當改編刪減,加入內容健康、易懂的歌詞,形成韻律和諧、流暢的歌曲,用作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通過運用民族調式或旋法對民間音樂、古詩詞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音樂氣息的新型民歌。例如,利用《孔雀東南飛》這首樂府民歌,配合著湘西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出具有湘西民族音樂特色的歌曲,讓學生配唱。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民族語言或者樂器對歌曲進行改編。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石頭、 木板或者碟子演奏湘西的 《敲碟子》 , 通過伴唱、合唱、演奏等多種形式促進音樂資源的轉化。
三、豐富教學形式,塑造多元化音樂課堂
在具體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動民族特色音樂文化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將教師改編的歌曲、民族舞蹈或者樂器引入到課堂中去。教師可以采用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即興舞蹈或者樂器演奏,還可以通過歌曲競賽、 歌曲文化競賽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利用比較學習法,讓學生比較不同民族音樂文化中感情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掌握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從而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和《漁歌》兩個歌曲,了解傣族和彝族文化的不同,也讓學生掌握葫蘆絲和巴烏演奏方式的不同,讓學生通過歌曲中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不同,讓學生分析其背后的地域環(huán)境因素和民族民風因素。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音樂鑒賞模塊,通過以聆聽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欣賞民族音樂中所傳遞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式,然后讓學生搜集與該民族音樂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分析音樂的發(fā)展情況,了解民族音樂的風格。
四、開展課外活動,提供民族音樂展示平臺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是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然而,少數民族的學生有著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以及迥異的民族性格等特點,所以僅僅依賴學校每周安排的音樂課的課堂教學是不能滿足民族音樂教學需求的。為此,要提高教學效率,應當充分組織課外活動,積極開展有民族音樂特色的課外音樂活動,給民族音樂的傳播提供更多的平臺。比如,可以采取民族舞蹈、民歌演唱以及民樂演奏等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來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在課件休息時,通過學校的廣播播放民族音樂,在校園板報欄介紹優(yōu)秀的民歌作品并對民歌文化進行簡介;還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民歌活動,像民族歌舞會、民族器樂演奏會以及民歌演唱會等。這些種類繁多的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既為學校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弘揚當地音樂文化提供了平臺,也能夠滿足學生們不同的音樂要求,學校應當給予重視推廣。
五、利用民間音樂活動,感受民族音樂文化
學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應當拓展視野,切忌被課堂教學所約束,要重視并利用好民間的音樂互動,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拓展的開放教學體系,將校外的民族音樂活動介紹并引入到校內,以做好民族音樂的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學校要定期組織師生走進社會,比如參加當地的民族節(jié)慶、廣場民俗活動,積極報名參加面向社會組織的各類民族舞蹈、民歌、民族樂器演奏等比賽活動,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有廣闊的舞臺和課堂。在使學生融入到民族音樂藝術環(huán)境中鍛煉學生,提高學生民族音樂水平的同時,也起到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為學校搞好民族音樂教學拓展了更為寬廣的空間。
總結:
弘揚當地音樂文化,創(chuàng)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將歷史文化中沉淀下來的民族風格融合到音樂中,發(fā)揚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音樂風格,有計劃的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民族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是研究弘揚當地文化,創(chuàng)新民族特色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深入的研究地方音樂資源,開發(fā)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民族音樂活動,促進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姜濤.蘇聯(lián)音樂文化對于中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的影響[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3)
[2]劉曉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1(07)
[3]馮睿.弘揚民族音樂、尊重多元文化——因地制宜的把本土少主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音樂課堂中[J].大眾文藝.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