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繼雷
一、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1.學生閱讀淺顯,教師分析支離破碎。當前的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學生的閱讀淺顯,根本沒有深入去閱讀文本;教師分析文本,采用庖廳解牛式的教學,把一篇完整的課文,進行肢解,分析得支離破碎。從任何意義上說,這樣的閱讀教學肯定是失敗的。
2.學生討論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有的教師為了教學的進度,學生剛剛開始進行討論探究,就打斷學生的討論,學生根本沒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討論就結(jié)束了,討論流于形式主義,沒有真正的實效。當學生在某一問題上產(chǎn)生意見分歧時,教師又馬上將自己的所謂的準確答案告訴了學生,學生來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師的灌輸。
3.學生咀嚼欣賞不足,理性說理太快。這也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常見的誤區(qū),學生真正感覺到文本內(nèi)的妙處,正要細細品位欣賞之時,教師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訴了學生,使得學生認為教師的分析永遠是對的,學生的欣賞是不到位的,是淺層次的。甚至有的教師,把參考書上的說法,強行教給學生,讓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
4.入情不夠,學生的情感交流較少。有時上課,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好事,有的文本的確需要學生感情的激發(fā)與共鳴,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與學生的思想情感很接近。但是,有的教師怕這樣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怕過分的入情會導致學生情感的失控,就草草結(jié)束討論,把學生的情感拉回來,這樣勢必造成教學的缺失,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5.課堂以教師提問為主,學生不敢提問。在有些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依然十分嚴重,整堂課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成了教師提問的課堂。根本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的學習也是被動學習,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受到了壓制,思維能力遭到了限制,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這與新課程提倡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基于這些,語文閱讀教學應(yīng)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在教學之前,要反復研讀文本。讀懂文本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對于文本沒有一定的掌握就進行閱讀教學,無疑是無米之炊,教不出什么東西來。不但教師要反復地閱讀文本,學生也要反復地閱讀文本,試想,教師在教學時,學生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都沒有了解,學生怎么與文本對話呢?如果學生對文本還十分陌生,學生怎么能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呢?怎么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呢?
2.設(shè)計出合乎個性的教案。教案是上課前的準備,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師的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備好課,才能上好可課。教案的設(shè)計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設(shè)計出合乎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課程標準、適合自己的個性特色的教案,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十分重要,沒有目標,漫無目的,講到那里算那里,甚至東扯西淡,教學雜亂無章,勢必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為此,目標的確定,要客觀,要有針對性,不能含糊其詞。目標是學生要學會的或掌握的,也是教師要教的。
4.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情感。情感是一種內(nèi)心的反映,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激發(fā),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都會喚醒、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他們在情感激發(fā)上都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
5.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陂喿x教學中,要允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哪怕是不恰當?shù)挠^點,都要允許學生大膽提出來,大膽發(fā)表看法。
6.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課堂是學生的學堂,不是教師的講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要一味地向?qū)W生提問題,應(yīng)該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提問不應(yīng)該是教師的專利,教師也應(yīng)該把提問權(quán)交給學生,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問題。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從無疑處生疑,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