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蔓菁
【摘要】聲音是廣播唯一的傳播符號,回到聲音的原點、回歸聲音的優(yōu)勢,才能做出好節(jié)目,也才是廣播的生存之道。獲得2014年亞廣聯獎公益廣告類大獎的《人生攙扶》,深入挖掘聲音中的真善美,充分發(fā)揮聲音的想象力,使短短60秒的作品聽起來就像一個微型廣播劇。本文從創(chuàng)意、演播、錄音、制作的全過程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廣播聲音真實想象力原點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我參與主創(chuàng)的公益廣告《人生攙扶/support in life》獲得T2014年亞廣聯獎公益廣告大獎。當初并不是為了報送國際獎而作,這個大獎是一個頗為意外的收獲?;剡^頭來總結,猛然覺醒:廣播還是要回到聲音的原點去呈現!
可能有人要說,聲音是廣播唯一的傳播符號,廣播當然靠聲音。是的,聲音的確是廣播唯一的呈現方式,可如果給聲音加上各色的外衣,讓它承載過多的功能,表達復雜的態(tài)度,我們還能欣賞到聲音原本的美和純凈嗎?尤其在傳播媒介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個人都在發(fā)聲,大家都在指手畫腳地評論,廣播的優(yōu)勢究竟在哪里呢?當然還是內容,完全由聲音呈現的內容,要回到聲音的原點做廣播,即回歸聲音的優(yōu)勢做廣播。本文擬從創(chuàng)意、演播、錄音、制作的全過程,闡述《人生攙扶》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實踐感悟。
一、深入挖掘聲音中的真善美
不可否認,創(chuàng)意是公益廣告的靈魂,而“執(zhí)行也會變成內容,就如說什么一樣重要”。當我們選定做一個“孝老愛親”主題的公益廣告時,如何表現顯得至關重要,因為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主題沒有太多新意,很多媒體包括電臺都做過。
“公益廣告是一種以人文情感為基礎的藝術表達形式,不論在其創(chuàng)作個體的藝術構思上,還是在其宣傳方法的情感溝通上,它都把人的審美情趣作為內在規(guī)律的主線,追求個體與受眾思想溝通、情感互動的最佳效果?!雹儆腥苏f,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對廣播公益廣告來說,我們需要找尋的是能夠激發(fā)人的審美情趣的聲音。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對老人的關愛以及獨生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尤為突出,社會呼喚對老年人的愛,這也是我們媒體應當擔負起的責任。那么,如何把對老人的關愛用美的聲音表現出來呢?
(一)選擇有感染力的聲音
廣播是聽覺的藝術,從聲音的選擇上,要求我們選擇對聽覺有刺激的聲音,泛泛的、聽完形象模糊的都不能考慮。
對成人尤其是對初為人母人父的年輕人群來說,孩子的聲音是具有感染力和沖擊力的。關于《人生攙扶》場景的設計,我們覺得,如果把視角延展到生命的兩端:一邊是嬰幼兒,一邊是垂暮的老人,這樣的沖擊力會更大。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最終選擇的兩個場景的分別是:媽媽教寶寶學習走路,女兒鼓勵并攙扶中風的媽媽走路。場景選擇好了,需要一個連接,我們把它設定為同一對母女,只是前后相差50年,第一個場景中教寶寶走路的媽媽到了第二個場景中已進入晚年,中風后,終日坐在輪椅上,而第一個場景中那個咿咿呀呀學走路的寶寶經過時空轉換,在第二個場景中已經到了中年。同一對母女,同樣的攙扶,相同的場景,但不同的是攙扶對象互換了,讓人聽后有所觸動。
(二)真實質樸地表達
在當下社會,真實的東西尤為可貴,當人們?yōu)榫W絡上拼接的圖片、剪輯的視頻感動落淚而最終發(fā)現它是虛假的時候,會更加渴求真實。廣播作品只有真實,才有生命力。 有的節(jié)目喜歡做變聲處理,這樣雖然省事,但不真實。盡管現代技術處理可以達到以假如亂真的效果,但假的終究是假的,不真實,所以不可取。因此,在錄制《人生攙扶》時,我們首先從聲音形象上選擇接近這幾個年齡段的“演員”。
第二個場景是已經中年的女兒攙扶中風的媽媽從輪椅上站起來走路,我找到了身邊的一位中年女同事,她的年齡相當、音色也不錯,而且她母親在錄制節(jié)目前一段時間摔了一跤,正在做康復性訓練,非常符合角色的要求??伤救擞X得自己沒有學過播音、演播,可能勝任不了。作為導演來說,我需要的是自然的聲音,不需要從專業(yè)角度刻意進行人為修飾。我拿著話筒跟著她錄,讓她把扶著母親從輪椅上站起來的感覺表達出來。一共錄了三遍,她漸漸進入狀態(tài),一遍比一遍自然。
我們之所以選擇非專業(yè)“演員”,是因為學過表演的人,往往過分關注語言之外的東西,進而忽略了需要呈現的內容本身,是在“演”而不是“真實再現”。真實的聲音,永遠是廣播需要追尋的。 二、充分發(fā)揮聲音的想象力 我們知道,“通感效應”是指藝術創(chuàng)作與鑒賞活動中,各種感覺相互滲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現象,如將聽覺轉化為視覺與觸覺。廣播沒有畫面,聽眾看不見,卻可以自由想象,借由通感,從聲音“看”到形象,這也是廣播的魅力所在,因此,尋找可以激發(fā)人想象力的聲音元素,非常重要。
(一)重視環(huán)境音的錄制
廣播節(jié)目應重視環(huán)境音的錄制。環(huán)境音可以明顯地標識地域、場景等信息,給人想象的空間。如果讓人物在某一特定環(huán)境中講述,對節(jié)目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就《人生攙扶》來說,前后兩個場景我們都采用了鳥鳴、流水等的環(huán)境音。聲音一出來,就讓聽眾感覺身處一個小公園,也許就是自己家門口的街心公園。50年過去了,同樣的環(huán)境音卻產生了更強烈的效果:公園還是那個公園,但攙扶對象已經互換了。
(二)借鑒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當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特定含義。廣播的鏡頭就是聲音的選取,你選擇什么樣的聲音,就是在講述什么樣的鏡頭。它沒有電影那么復雜,但是可以借鑒蒙太奇操縱時空的能力。
先說時間。中央電臺資深廣播劇導演蔡淑文曾給我舉過廣播劇《沙寶》的例子,表現一個男孩從幼年到少年,類似“十年過去了”這樣一句旁白,是怎么用聲音來表現的呢?她用的是孩子數林子里的樹聲音的變化,“一棵、兩棵、三棵”用的是幼年主人公的聲音,然后幼年的聲音和少年的聲音疊起來,“一棵、兩棵、三棵、三十棵、三百棵、三千棵……”孩子已經長成少年了。多么巧妙的方法!這種借鑒,充分發(fā)揮了廣播的想象力。
再說空間?!度松鷶v扶》中的兩個場景結尾原來設計的是一句男聲旁白——“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讓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借鑒蒙太奇手法,完全可以把它變成一句內心獨白,使節(jié)目自如地交替使用敘述的角度,從客觀描述到人物內心的表現,讓中年女聲以內心旁白的形式演播,以她自己的口吻說這句話:“媽,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讓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吧”。這樣的表達比男聲旁白更能激發(fā)聽眾的想象力,也排除了作品中非相關聲音的干擾,使作品更加完整。
(三)“舍繁求簡”,用音響代替解說
廣播的傳播符號——聲音包括語言、音樂和音響,三者有機組合成一個整體。語言不用說了,音樂大多用來渲染情緒,我想著重說說音響,音響恰到好處的運用會為節(jié)目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這一點在廣播劇和特寫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公益廣告的創(chuàng)作可以借鑒。
《人生攙扶》第一版稿件是這樣的:
【公園場景,鳥鳴
青年女:寶寶咱往前走啊,來,邁腿,哎,一、二,好,往前走……
【寶寶咿呀聲、笑聲穿插
青年女:哎喲寶寶真棒!
男聲旁白:50年后,還是這對母女……
【公園場景,鳥嗚
【輪椅音效
中年女:媽,別總在輪椅上待著了啊,我扶您起來走走吧。別著急,別著急,您先把胳膊搭我肩上,哎,然后再邁腿,好……
【老人應答聲穿插
男聲旁白:您扶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請讓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
第一版中有兩句旁白,為了與場景人物語言區(qū)別開來,特地用了男聲。在修改時我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作品中的男聲旁白可否用什么標志性的音響代替呢?是否可以盡量減少解說詞,讓整個作品更自然、流暢,不被人為割裂開來?
最后一句前面已經說到,改用中年女內心獨白的形式來表達。中間有一句“50年后,還是這對母女”,如果不說這句話,能否表明時間過去了50年呢?很多時候如果多問T“如果不這樣,是不是更好?還能有什么方式來表達”,效果就可能會不一樣。我們認真思考:聽眾會在意和感慨這具體的“50年”嗎?只要知道時間流逝了,孩子長大,母親變老了,這樣效果就達到了,至于是50年還是40年,并沒有那么重要。于是,我們用鐘聲代替了中間的一句解說,自然過渡,前后兩個場景完全相同,都是在街心公園里,都有鳥鳴、流水聲,辨識度很高,而鐘聲代表著時間的流淌,意味深長。
我們用廣播劇的思路完成了這個一分鐘的公益廣告,向聽眾呈現了這樣的畫面:一個媽媽在公園里教寶寶走路,寶寶深一腳淺一腳,一腳踏空了,高興得手舞足蹈。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漸漸長大,越過了孩童、少年、青年,步入了中年,而當年的那個年輕的母親如今終日坐在輪椅上,歲月在她的臉上無情地刻畫出痕跡。她的女兒(當年的寶寶)推她到公園里曬太陽,想扶她起來走走,她顫顫巍巍地倚著女兒,感覺這是唯一的依靠,就像50年前她是女兒的依靠一樣。人生是一個輪回,我們都有走到那一天的時候,或早或晚。對老人多一些關愛,就是對我們自己多一些關愛,“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讓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吧……”
(四)讓音響說話,不畫蛇添足
做專題節(jié)目時,我們有時候總想說得再明白些,生怕聽眾聽不懂,總想加上一些可以表達我們意圖和主觀感受的話語作為“點睛之筆”。其實,這是對自己駕馭題材能力不自信的表現,無形中構成了對聽眾想象力和審美體驗的一種剝奪。如果我們能夠捕捉到適合的聲音、恰當地運用聲音并加以剪輯架構,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圖用聲音呈現出來。
很多類似的公益廣告,往往會在結尾加上“生命的兩端需要同樣的關愛…‘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話語,說教意味濃厚,顯得畫蛇添足?!度松鷶v扶》舍棄了這些字句,完全從聲音的角度出發(fā),展現了兩個畫面,呈現出人生的輪回,讓人聽完有所感觸。這就夠了,我們并沒有要宣介什么,可又似乎什么都說了。正如莫言所說“作家的思想沒有直接表現而讀者能感受到,這是一種最好的境界。” 三、廣播人要建立自己的音響庫 此外,日常對聲音素材的積累也很重要。《人生攙扶》第一個場景中的寶寶我們找了好幾個,最后都棄用了,主要原因是不真實不自然。還好,作為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我平時錄了很多自己孩子從小到大的聲音,哭的、笑的、學說話的、唧唧歪歪的,還有背唐詩的,捕捉了很多不同場景下的各種聲響。最終,我從中選取了典型音響,完成了作品。
以上只是一則公益廣告的創(chuàng)作感悟,希望對其他廣播節(jié)目的制作會有所啟發(fā)和借鑒。我們應當回到聲音的原點,用廣播的思維、廣播的視角做廣播,把原原本本的聲音呈現給聽眾。